王月華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已經有二十余年了,站在這三尺講臺上,體會到作為一名教師的成就感,尤其是作為一名班主任的自豪感,而這些成就感與自豪感,都是那些天真無邪的孩子們那份淳樸的真情所帶給我的。一位班主任真正受到家長和學生的尊敬,受到社會的認可,正是因為我們能真正地以“立德樹人”為己任。
我班有個叫小玲的小女孩,在課堂上很難專心聽講,要么折一塊小紙,要么玩偷偷帶來的小玩具,老師提醒她要認真聽課,但不夠幾分鐘,她又在玩別的東西了;下午第二節開始就打瞌睡;與同學發生一點點小矛盾,她往往反應非常激烈,甚至上課了她還在不停吵鬧。到三年級之后,開始有一點家庭作業了,她就馬馬虎虎亂寫一通,有時甚至一點兒都不做。她學習也跟不上,比如一節課學習十個生字的話,她只記住一兩個,第二天就全忘記了。看到問題越來越嚴重,我不得不仔細查找原因,決心要找出解決的對策。后來發現主要是父母疏于管教,并且教育孩子的思想不統一,一個太松,一個太嚴,沒有形成合力幫助小玲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使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女孩,成了一個后進生。我決心幫助她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成為一個追求上進的好學生。
一、統一思想,共同教育
學校是教孩子學習的地方,而家庭是建立孩子人格的地方。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責任心、進取精神、學習興趣和好習慣等都應該在家庭教育中慢慢形成。對小玲的教育,必須家校配合才能有效果。當我找小玲父母聊小玲的學習時,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單獨跟爸爸聊時,爸爸會說:“她媽太嚴了,小玲有一點不對,就會被她狠狠地打一頓,這樣教怎么行呢?”單獨跟媽媽聊時,媽媽會說:“我老公他把女兒寵壞了,女兒說怎樣就怎樣,考個50分回家也不會給女兒一句難聽的話。女兒作業不會做時,就把答案告訴她。怎么能教好?”小玲家的這種情況,屬于家庭教育不一致。家庭教育不一致,會使孩子無所適從,有些孩子學會了鉆空子,甚至制造矛盾,誰的話對自己有利就聽誰的,這樣怎能形成好習慣呢?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要主動采取與別的家庭成員相一致的做法,盡量不要因自己的教育而否定了別人的教育。總之,在教育孩子時,要注意橫向聯系,使整個家庭教育形成合力。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成效。慢慢地,就這樣我與小玲父母達成了共識,他們也答應盡力配合要求教育工作。
二、維護尊嚴,表揚進步
兒童信任你,因為你是教師、導師和榜樣。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只有教師關心學生的人的尊嚴感,才能使學生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教育工作者的核心,就其本質來說,就在于讓兒童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我是一個勤奮的腦力勞動者,是祖國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兒女,是一個有著高尚的志趣、激情和不斷取得進步的完美的人。
教育學的人道主義精神就在于,要使一個對絕大多數兒童來說能夠勝任而偏偏對他來說不能勝任的兒童,不要感到自己是一個不夠格的人,要使他體驗到一種人類最崇高的樂趣——認識的樂趣、智力勞動的樂趣、創造的樂趣。還有非常重要的是,要讓兒童始終能看到自己的進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學生花費了力氣而看不到成果。因此,當小玲作業做得很差的時候,我不會給她打不及格的分數。我會給機會小玲檢查修改,然后告訴她:“你真棒,能自己發現錯誤!”或者說:“太棒了,剛才不會的題目,現在會了,你進步了!”因為我知道,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
三、培養興趣,加速發展
我既是小玲的班主任,又是她的語文老師。她總是記不住生字這個問題讓我很是頭痛。后來,我了解到,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但是,由于小玲本來認識的字就不多,要她看課外書,真是有點難啊!于是,我就從平時與她的交流中,留意她對哪方面的知識比較感興趣。有一次,一個學生帶來一本《神奇校車》放在講臺,小玲翻開來瀏覽,我馬上抓緊機會,為小玲講解了幾頁,她好像對這本書產生了興趣,竟然把書拿回自己座位,坐下來,慢慢地看起來。第二天,小玲開心地跑來找我,說:“老師,這本書我看完了!”我驚奇地看著她,用不太相信的語氣問:“你把它看完,你看得懂嗎?”她眨著大眼睛說:“看得懂啊!這書講……”她滔滔不絕地講起書的內容來。我說:“你不是有很多字不認識嗎?”她笑著說:“不認識的就不讀那個字唄!”我既然她喜歡讀這樣的書,我哪肯放過機會?于是我向學生借了一整套《神奇校車》給小玲,她真的把它們全看完了,而且能簡單地復述書的內容。
四、讓愛感化,帶領前進
“誰愛孩子,孩子就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教師對學生的愛,是連接師生雙方心靈的橋梁,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愛,是每一位學生都希望得到的精神雨露。我希望用我真誠的愛去喚醒這孩子。小玲她每天下午上課打瞌睡,原因是她晚上睡得太遲。我常常叮囑她父母,晚上盡量讓小玲早點休息,但由于他們的生活習慣難以改變,所以小玲的習慣也很難改變。我實在不忍心看到她這樣,而且非常影響學習。小玲中午是在學校飯堂吃飯的,吃完飯那段時間就在教室畫畫,我覺得可以好好利用中午這段時間。于是,我與她父母商量,我中午把她帶回宿舍,這樣一舉三得:一可以讓她中午睡一覺,下午上課不再打瞌睡;二是可以利用睡前的半小時看課外書,或者復習一下知識;三是通過愛的暖流去啟迪小玲的心扉,使她樂于接受我的教誨。
通過一年多的努力,小玲各科作業基本上能按時完成,語文成績由原來的50多分進步到70多分,數學也由原來的60多分進步到80多分。課間在教室里常常見到她與同學說說笑笑,很少聽到她大喊大叫了。小玲的父母也被我的毅力打動了,他們也越來越配合我的工作,小玲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都在不斷改善。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