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青峰
◎班會背景◎
當下的中學生普遍存在學習動力不足、學習習慣不好的現象。面對這種現象,家長焦慮,老師煩惱,學生本人也非常痛苦。因此,通過德育的手段去挖掘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就顯得非常有必要。
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他們有很強的自我意識,身體的發育和心理的成長往往不同步。這種情況下,單純的說教或者灌輸都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借助于積極心理學,可以讓學生心服口服地接受。
◎班會目標◎
思想層面:讓學生深刻體會學習的重要性,深入理解此刻的努力學習與未來發展的關系,充分挖掘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
行動層面:通過本次班會,學生能夠把很多學習方法落到實際行動中,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空喊口號的層面。
理論層面:希望借助于積極心理學,讓學生體會和習得一定的心理學理論,并且運用于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成為一個幸福的人。
◎活動方式◎
通過同伴群體的展示激勵,找差距。
通過心理學實驗去體會感受,找依據。
通過大量鮮活的素材呈現,找動力。
通過具體方法的引導,找提升。
◎班會開展過程◎
一、優秀引領,榜樣激勵,學會學習
積極心理學強調,積極環境對人的影響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這種積極環境,既有學生所處的班級、學校、家庭等的外在環境,也包括學生的心態、看事物的角度等內在環境。如果我們想通過環境去激勵學生的學習,就可以從這兩個角度入手,去改變學生所處的環境。
Marva Collins,積極心理學的著名人物。她的學生若犯錯,她會讓學生抄一百遍夸自己的詞語,比如我很有勇氣、我很有耐心等等,后來犯錯的學生說,我不再犯錯了,因為我已經厭倦了跟Marva討論我自己有多棒。可見,如果我們可以用積極心理學為我們服務,在很多環節上都可以改變學生所處的環境。
(一)活動設計
讓班級優秀的學生輪流制作班級公眾號,本期的公眾號宣傳的主角就是制作者本人。公眾號內容包括:學習中是怎么制訂計劃并落實的,學習中是如何開展預習和復習的,在完成學校規定的內容之外,自己是如何自主學習的,在學習之外如何兼顧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等等。
(二)活動目的
通過公眾號的展示,一方面讓展示者本人好好梳理一下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狀態,明白自己過往的得失。通過描述自己的計劃和落實去更好規劃自己的學習。這種展示本身就是一種激勵,是老師和家長的肯定。另一方面通過優秀生的展示,可以帶動班級的學習氛圍。
(三)設計意圖
學生通過觀察別人的學習,可以學到很多學習方法,也可以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和欲望。這樣既可以優化學生內在的心理環境,也可以更好地營造積極的班級環境,使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方法都有很大程度的改變。
班會課的這部分內容主要是對公眾號展示內容的一個總結,可以讓優秀生說自己的做法,談做公眾號過程中的收獲。這種總結展示,對于整個班級大有裨益。當然,這只是從外在挖掘一些學習動力,更深層次的挖掘需要更深入的探討。也就是挖掘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
二、動力驅動——談談我們為什么要學習
(一)理論闡釋
自我決定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德西和瑞恩提出。它強調人類行為的自我決定程度,將動機按自我決定程度的高低視作一個連續體,根據個體對行為的自我決定程度由低到高分為缺乏動機、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三種類型。
缺乏動機的孩子的特點是:認識不到他的行為與行為結果之間的聯系,對所從事的活動毫無興趣,沒有任何外在的或內在的調節行為,以確保活動的正常進行。比如,缺乏動機的孩子認為閱讀毫無意義,或者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學好,被迫閱讀時會心不在焉、消磨時間。
內在動機是人類內在固有的,一種追求新奇和挑戰、發展和鍛煉自身能力、勇于探索和學習的先天傾向。它與個體的內部因素如興趣、滿足感等密切相關,是高度自主的動機類型,代表了自我決定的原型。比如,我讀書是因為我享受讀書時的投入感、獲得感和滿足感。
設計意圖:通過一些基本理論讓學生明白,接下來的說法和活動都是有理可依的,讓學生更容易接受。這也是在面對青春期的學生時,老師特別應該注意的。
(二)模型建構
教師活動:《人間詞話》云:“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今天教師仿照著王國維的論述,把學習也分為幾重境界。分別是:第一重境界,學習是為了獲得大人的獎賞或者逃避大人的懲罰;第二重境界,學習是為了獲得豐厚的物質和社會地位、名利等;第三重境界,學習是為了獲得人生意義和價值觀指南,正如曾國藩所說:“讀書以觀圣賢之意,因圣賢之意,以觀自然之理”;第四重境界,學習是樂在其中,成為習慣,正如《論語》中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學生活動:說一說自己的學習處在這四重境界中的哪一重或者哪幾重境界。
設計意圖:把學習的狀態和動力歸因給學生說清楚,讓學生明白自己所處的層次,為學生向更高層發展努力做好鋪墊。
三、謀求積極改變,調整學習方法
(一)創設積極環境,樹立積極心態
1.理論引導。
把一件事情做成的動力,與朋友交往中的熱情與感染力,遭遇挫折時快速爬出谷底尋找下一個可能的彈力,這些都需要心理引擎來推動,而心理引擎的燃料,就是積極的情緒。只有具備內在積極的心理環境,學生才能突破自己的瓶頸限制。然而,現實中的學生面對各種學習問題的時候,最常說的是,“我真的不行”“這已經達到我的極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