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社會經濟發展新形勢下,強化區域間企業協作工作變得尤為重要,其不僅能夠實現區域經濟的良好互動協調發展,還能夠科學有效加快區域各項生產要素的流動,推動落后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因此,國家政府要發揮出自身的市場主導作用,結合國情情況和市場發展趨勢要求,合理制定頒布相關扶持政策措施,激勵區域間企業加強合作,創新完善企業合作內容與合作方式,確保能夠促進各地區經濟建設穩定持續的發展,實現不同產業的優化升級目標。本文將進一步對加強區域間企業協作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展開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區域;企業協作;合作模式;地區經濟發展
引言:當前是一個經濟全球化時代,我國地區經濟建設發展要與時俱進,跟上時代前進的腳步。雖然說社會市場經濟最為顯著的特征就是競爭,通過相互良性競爭能夠促使社會資源得到最優化的配置利用,然而區域間的企業基于先進合作模式應用下,同樣能夠獲取到與單一競爭一致的效果,并且還可以幫助企業長期發展培養起更多優秀合作伙伴。企業作為不同地區經濟活動發展的核心主體,是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承擔者,同時也是推動落后地區市場化進程、提升落后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關鍵動力。目前我國區域間企業合作建設發展工作還存在一系列的問題,比如市場環境與政策環境不夠完善、企業協作機制較為落后等,需要有關部門及時采取有效解決措施,全面提升我國區域間企業的協作水平,促進社會經濟建設和諧穩定的持續發展。
一、企業協作發展內涵分析
企業協作發展實質是指在某種社會經濟體制下,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且不具有行政隸屬關系的市場企業,為了能夠達成相互之間資源共享、風險共同承擔以及優勢互補等相關發展目標,而構建出來的一種不同于競爭關系、超越正常市場交易的以經濟互動交往為主,涵蓋了企業人才交流、信息分享、技術彌補等密切往來關系。企業協作發展的內涵主要為以下幾方面內容:(1)市場企業協作是基于某種社會經濟體制的行為。區域間的企業協作行為與企業長期發展宏觀背景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不同時期社會的經濟體制對區域間企業協作行為將會產生不一樣的具體影響。比如,社會主體市場經濟體制、混合經濟體制以及資本主義市場體制等,它們均會對不同區域的企業協作帶來不同影響;(2)區域間企業協作的參與主體是不具有行政隸屬關系,協作參與主體的企業數量要到達兩個或兩個以上并分別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在區域間企業協作實踐中,首先要確保相互協作的企業都具備了獨立法人資格,然后這些具備獨立法人資格的企業,在進行相互協作時不能夠具有行政隸屬關系,是完全處于一種獨立經營的工作狀態;(3)區域間企業協作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創造出更多的社會經濟效益,基于先進合作模式應用輔助下,實現企業之間的資源共享、風險成本共擔、優勢互補等目標。與此同時,政府驅動型企業在與其他地區企業展開協作時,除了要關注到自身企業發展的經濟效益,還必須充分考慮到區域協調發展問題。企業之間的協作必須要以經濟合作為基礎,并且還需強化不同地區企業之間的人才、技術以及信息等內容的互動交流,推動地區經濟建設和諧穩定發展。
二、區域企業經濟協作發展的重要意義
在現代社會發展背景下,區域協作將會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其能夠有效打破傳統行政區域劃分的弊端,實現區域間企業資源的科學配置利用,幫助各地區企業在最低成本下創造出最大的社會經濟效益。近幾年,我國各地區的企業經濟協作發展迅猛,多層次、全方位的區域協作全面鋪開。其中,被社會民眾所熟知的珠三角區域就科學有效打破了地區封鎖,不斷強化市場企業之間的合作交流,對我國其他地區的區域協作發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我國中部、東北以及西部等區域的企業經濟協作也正朝著正確的發展方向不斷前進。
1.地方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伴隨著我國城鎮化與工業化建設發展進程的不斷加快,在行政區劃產生的地方經濟勢必會產生統一市場的需求、資源配置利用的需求以及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需求。然而,實際情況是各個行政區所能夠調配使用的資源和要素是極其有限的,針對于此為了滿足地方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就必須科學強化區域間企業的協作聯系,實現在更大地區范圍優化整合利用各項優勢資源,有效消除掉市場惡性競爭,這樣才能夠促進各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我國綜合經濟實力。
2.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必經之路
我國社會經濟在建設發展過程中,同樣出現了如西方發達國家那樣的區域之間差距不斷擴大的發展趨勢,各個地區無論是可持續發展能力、經濟增長速度,還是人均生產總值、經濟結構等方面的實際差距都在逐漸拉大,這樣無疑會影響到我國區域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因此,國家政府必須制定頒布相關政策措施,引導各區域間企業的合作交流,充分發揮出市場主導作用。只有通過不斷加強區域之間的經濟合作,才能夠彌補各地區經濟發展的不足之處,同時發揮出各地的優勢,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區域企業經濟協作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必經之路。
三、我國區域經濟合作發展趨勢
1.區域企業合作成本持續降低
在社會經濟建設發展過程中,區域間企業合作范圍往往是由合作成本與經濟效益決定的。隨著近幾年我國經濟財政收入的不斷遞增,國家政府投入到市場的建設成本也在不斷增大,區域間環境、基礎設施以及扶持政策都得到了進一步完善,這樣無疑能夠促使區域間企業實際交易、運輸成本的降低,幫助合作企業在最低成本下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從而實現了各地區經濟合作效益的最大化目標。
2.堅實區域經濟合作載體
基于國家政策號召下,各個地區政府都開始設立了經濟開發區,這也促使我國經濟水平建設發展得到了質的飛躍,區域產業集聚效應變得較為明顯。與此同時,通過加強區域間企業的強強合作,能夠幫助各地區政府有效解決市場勞動人口就業問題,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成為了我國土地集約配置利用合理的經典案例。比如,國家政府出臺頒布的有關山東半島、浙江、河北以及廣東等沿海地區的區域經濟規劃政策,科學有效實現了我國海岸線的區域經濟全覆蓋,這樣一來我國沿海地區區域經濟合作就構建出了科學完善的發展體系,能夠帶動各地區企業之間的相互合作發展,推動市場人力、物力以財力資源的最大化配置利用。基于各地區經濟合作程度的不斷增大,行政區域界限勢必也會消除,這樣將有利于實現我國不同地區經濟、政治文化的科學聚攏,同時為區域間企業經濟合作提供更大、更先進的平臺。
3.區域經濟合作效益全面提升
區域間企業協作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出現利益沖突的問題,這樣將會一定程度阻礙各地區經濟的順利發展。因此,國家政府部門在解決區域合作利益沖突矛盾問題時,需要發揮出自身的市場制度作用,可以通過科學利用宏觀調控手段優化調節區域間企業協作下因經濟利益產生的糾紛矛盾。政府部門在區域間企業協作中要明確自身定位,結合實際情況合理制定頒布區域經濟合作規則,充分保障區域內部人才、技術以及資金的規劃有序流通。除此之外,國家政府有關部門還需創建出先進完善的利益機制,要在環境、水電等方面實行利益補償機制,這樣能夠有效發揮出其區域內部利益分配的作用,同時防止出現區域間企業協作綜合成本過高問題的產生。各地區政府部門則需要結合當地資源和供需要求,優化選擇區域內核心經濟支柱產業,確保能夠實現區域經濟發展功能的互補目標,推動區域間企業整體性規劃發展。
四、加強區域間企業協作的基本構想
1.科學選擇合作領域
區域間企業在進行協作過程中,必須科學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基本原則,將提前制定好協作方案,以此推進好各項工作,不能盲目在陌生領域展開合作,造成大量資源的浪費,同時阻礙企業自身經濟的發展。根據我國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和趨勢,各地區政府需要認真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1)牢牢抓好省區內企業的聯合協作,通過讓中小企業依托大企業,在生產領域開展一系列的合作。對于省區市場大企業來說,他們有著豐富的人力資源、技術資源優勢,較為適合大批量生產,而中小企業則是組織機構較為簡單,有著管理成本低、運行機制靈活的優勢,通過展開轉包形式的協作能夠實現在生產管理上的互補目標;(2)強化資源區與加工區的聯合協作,讓各地區優勢資源得到充分配置利用,彌補不同地區企業的發展不足之處,促進相同產品地區的聯合協作。政府部門需要出臺一系列扶持激勵措施,鼓勵各地區企業加強合作聯系,相互學習分享各項資源,推動不同地區經濟的和諧穩定發展。
2.明確企業合作內容
區域間企業合作的內容是多種多樣的,企業需要結合自身發展情況和需要,合理明確自身與其他地區企業的合作發展內容,確保能夠實現自身建設的進一步發展。區域間企業合作的內容主要包括了聯合建設跨地區基礎設施、聯合開發資源、聯合組建區域市場、聯合構建新型專業化協作關系、聯合開展產業專業工作以及聯合建立嶄新的區域性組織。在企業合作內容決定過程中,各地區政府要發揮出自身的職能作用,給予當地企業科學指導意見,更好地規劃設計合作內容,滿足企業長期戰略發展需求。
3.創新完善企業協作形式
區域間企業協作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基于常規合作、參股控股、兼并收購以及合資等,目的都是為了實現對各類企業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促使能夠創造出更多企業經濟效益。區域間企業協作可以以同類聯合、承包經營、產銷聯手、品牌擴散以及輸出管理等方式展開合作。各地區的經貿委員會則需要發揮出自身的市場經濟建設職能作用,重點抓好市場大中小企業之間的跨區合作,促使最終能夠形成產業大集團,朝著集約化發展道路不斷前進,這樣有利于集中優勢資源推動地區產業更加快速穩定的發展。此外,還需制定頒布相關政策措施,鼓勵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協作聯合,在不同地區產業領域形成一定的經濟規模政府部門要科學指導市場那些優勢企業打破地區界限、部門等隸屬關系,積極響應國家政府政策號召,廣泛開展跨區域的聯合協作,確保能夠在各地區都能夠打造出一批優秀的集團公司,帶動當地經濟建設更好地發展進步。
4.加大環境保護合作
為了促進我國各地區經濟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區域間企業要加大對生態環境保護合作工作。發達城市地區本身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對于各項能源、資源的消費需求較大,各產業、生活廢棄物排放量強度較大,這樣更需要承擔起保護環境的責任,在環境合作中發揮出自身積極作用。各地區政府要針對區域間企業合作,倡導企業始終堅持科學發展觀,指導他們科學有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打破傳統粗放式管理模式的弊端,積極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合理引進利用清潔生產管理技術,降低對傳統能源的消耗,提高區域間企業生產環境保護水平。最后,要有效構建出先進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和環境合作機制,為區域間企業搭建信息交流平臺,及時解決各類糾紛矛盾,保障區域合作的可持續發展。
五、強化區域間企業協作的具體發展措施
1.優化調整地方政府職能,強化區域政府間合作
國家政府要想強化區域間企業協作整體工作水平,促進各地區經濟建設穩定持續的發展,就必須注重發揮出各地區政府的市場職能作用,強化區域政府間的合作聯系。首先,國家政府要指導各地區政府樹立起先進的市場經濟管理工作理念和區域合作科學發展觀,優化調整地方政府職能,促使它們能夠真正成為促進區域間企業協作的核心基礎力量;然后,國家政府要結合各地區企業協作發展情況,適當加大對不同地區協作環境建設的投資力度,提高公共服務能力的同時,有效創建起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地區政府要不斷健全市場機制,努力建設區域共同市場,為區域間企業協作打下扎實的工作環境基礎,有效實現不同地區企業人才、技術以及資金等資源的充分自由流動;最后,各地區政府還需加強當地交通、通訊以及港口等基礎設施的科學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確保能夠實現區域內公共服務的統一化、信息化發展目標,為區域間企業開展良好協作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2.優化升級產業結構,健全企業協作推進機制
政府要加強區域間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工作,這樣有利于讓企業各項生產要素在區域范圍內得到充分自由流動,從而促進區域間企業的協作發展。政府部門要注重發展大型跨地區企業,全面提升產業區域內部的經濟協作水平,引導企業相互合作利用好各自的優勢資源,合理引進應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和設備,實現區域內大大小小企業的信息化發展。此外,還需重視提升區域內企業生產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最大程度發揮出企業資源的價值作用,降低企業生產活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政府部門要積極構建出先進完善的區域間企業協作機制,幫助各地區企業能夠和諧有效解決好各類經濟矛盾,這樣才能夠促進各地區經濟健康有序發展,實現區域經濟市場的一體化發展目標。政府部門可以通過聯合優秀企業,專門建立起專業協會機構,安排專業人員深入市場進行調研分析工作,全面獲取區域內經濟、市場等情況信息,為區域間企業協作提供科學參考意見,也可以通過搭建起信息交流平臺,強化不同地區企業在該平臺的互動交流,及時反饋自身問題和需求,促進雙方友好協作發展。
3.完善市場體系,構建利益分享機制
基于社會發展新形勢下,為了促進各地區經濟建設發展,就必須科學完善市場體系。而市場體系的形成不能只是依賴于外部建設,而是需要構建出先進完善的市場機制和市場運行環境。通過對目前我國市場區域間企業協作發展工作進行分析,能夠了解到市場普遍存在著混亂無序的情況。針對于此,市場有關部門必須科學及時采取有效的宏觀調控手段,促使能夠在區域經濟合作中創建出具有良好的市場協作環境,同時明確設置好統一標準的市場規制和產業守則,只有這樣才能夠提高市場良性競爭環境水平,充分發揮出市場機制在區域間企業協作發展中的積極作用。與此同時,區域間企業協作過程中難免還會發生發展不平衡的情況,區域中心地區的企業發展往往會更加順利,會獲取到更多優勢資源,而地域邊緣地帶的企業經濟實力難以得到全面提升。針對這種區域間企業合作經濟失重的兩極分化狀況,需要構建出合理的利益分享機制,促使區域內合作企業之間能夠達成利益分享共識,樹立起良好的利益與風險共承擔意識,這樣才能夠促進區域間企業協作的深入友好發展,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4.選準區域發展方向,實現重點突破
由于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無論是當前區域間企業協作發展,還是后續時期的發展,都難以做到所有區域經濟的協調全面展開。因此,就需要選準切入點和突破口,促使能夠采用以點鋪面的方式,循序漸進展開各項工作。區域間企業聯合協作是不同地區企業的自主行為,政府主要是起到一個宏觀指導作用,不能過多干預市場企業協作發展,可以為那些跨地區重點企業協作提供全面而準確的參考信息。比如,在區域行業上,要合理選擇工作基礎好、影響較為深遠的重點產業,高度重視解決結構趨同、惡性競爭以及過于分散建設等跨區域合作問題,要根據市場發展區域經濟的相關要求,明確不同區域的發展方向,選擇協作關系密切、經濟互補性強的地區實現重點突破。
六、結束語
綜上所述,要想實現我國各地區經濟建設穩定持續的發展,就必須加強區域間企業的合作聯系,充分發揮出市場各項資源的作用。國家政府部門要制定、頒布科學指導政策,創新完善市場區域經濟發展機制,為企業進行協作提供科學參考信息,此外,還需創建出良好的市場環境合作機制和利益分享機制,促進區域間企業合作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賈若祥,劉毅,侯曉麗.企業合作模式及其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以江蘇省通州市企業為例[J].地理研究,2018(03):52-53.
[2]豆建民.中國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及其合作成效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18(02):64-66.
[3]陸大道,劉衛東.論我國區域發展與區域政策的地學基礎.地理科學,2017(6):487-493.
[4]郭鴻懸,鄒治平發展區域共同市場降低城市、區域資源配置成本[J].城市探討與研究,2019(5):12-15.
[5]賈若祥,劉毅.企業合作在我國區域發展中的作用.人文地理,2018(3):31-35.
[6]戴賓,歐盟國家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與歐盟的區域經濟政策[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0(06):93-96+159.
[7]東西部經濟合作的體制環境和運作機制[J].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課題組上海經濟研究,2017(03):57-59.
作者簡介:江菲(1987- ),女,漢族,河南南陽人,碩士,鄭州農商銀行管城支行,中級經濟師,研究方向:企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