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晶晶
[摘 要] ?逃課作為大學生課堂學習中較為普遍的一種消極行為、越軌行為,嚴重影響到了課堂教學的質量,已經成為研究者研究的重要課題,國內外研究者主要從大學生逃課的現狀、影響因素、解決對策等方面進行了研究,此外,國外研究者還比較注重研究大學生逃課與學習成績之間相互關系的研究。這些研究都取得了豐富的成果,表現出鮮明的特點,但也表現出研究方法單一、樣本代表性不足、原因分析不夠深入、提出的對策缺乏可行性等問題。
[關鍵詞] 大學生;逃課;研究述評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0) 09-0022-04
課堂教學應被看作師生人生中一段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有意義的構成部分。對于學生而言,課堂教學是其學校生活的最基本構成部分,它的質量直接影響學生當前及今后的多方面發展和成長。[1]然而,學生逃課卻成為有效課堂教學最大的“攔路虎”。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表示要讓本科生忙起來,讓那些通宵打游戲、睡大覺的日子一去不復返。國外也普遍存在大學生逃課的類似問題。鑒于大學生逃課影響高校教與學的質量,因而引發了國內外研究者對此進行探索。
一 國內研究
(一)大學生逃課的定義
學界普遍接受的是蘇聯心理學家季亞欽科關于逃課的定義:學生在未請假的情況下,沒有按照既定時間和地點去上課的一種曠課行為。周琦(2001)提出了隱性逃課的概念,指的是學生按時來上課,似乎也在認真聽講,但實質則“行在而神不在”,從不聽老師講課,只顧自學其他知識(如英語,計算機等)[2]。邵士昌(2012)等人在周琦提出的定義的基礎上做了擴充,指出學生上課時看閑書、聊天、玩手機、聽音樂、甚至睡覺、發呆、想事情等等均屬于隱性逃課的行為[3]。隱性逃課的提出豐富了逃課的概念,由此產生了廣義的逃課和狹義的逃課,前者指的是顯性逃課和隱性逃課的總和,后者單指傳統的逃課即顯性逃課。具體到本研究,以廣義的逃課行為作為述評對象。
(二)大學生逃課的現狀
國內對大學生逃課現狀的調查研究比較多,研究者主要從逃課發生率、逃課課型、院系類型、年級、性別等幾方面對大學生逃課現狀進行調查。
近十幾年來,高校逃課率居高不下,陳剛2005年調查的1995名大學生逃課數據表明,有25.53%的人表示經常缺課,有78.85%有時缺課,僅3.62%的大學生表示從未缺課[4]。 2012年,王志標組織了五個調查小組對河南大學學生的逃課現象進行了問卷調查,也發現絕大多數學生都有逃課經歷[5]。冉匯真與劉宗發2015年對重慶四所高校抽取的2000名學生的調查也發現大學生逃課現象十分普遍[6]。蔡紅紅等[7] 2017年對福建省三所高校的逃課現狀的調查也與以上學者的調查結果相互印證。
大學生對專業課比較重視,對公共基礎課和選修課的重視程度很低,李介和王雄雄2006年的調查顯示專業課上逃課人數很少;公共課上有時或經常逃課者約占總人數的一半;選修課上有54.5%的學生經常逃課[8]。李會轉2014年研究表明,思政類公共基礎課逃課率最高;其次是公共選修課和英語、計算機等公共課;專業課僅占很小的逃課比例[9]。姚利民等2015年的調查發現大學生對專業課的重視程度也高于公共基礎課和政治理論課[10]。
大學生的逃課率根據學院的不同有所差異,這為各個學院加強學風建設提供了依據。王志標[11]的調查研究發現,各個學院都存在逃課現象,但逃課率不完全一致。王成德等[12]和孟范成與柯芳[13]的調查結果也顯示逃課率在各院系之間存在差異。
李永樂和宮建霞2016年基于756位大學生的調查數據顯示,男生逃課的比率大于女生[14],這與鄭新夷等[15]調查結果一致。從年級看,李介和王雄雄[16]的數據也顯示,大學生逃課行為隨年級增高呈上升趨勢。這與李永樂等[17]模型估計結果顯示學生逃課率與就讀年級呈正相關關系的調查結果相同。
(三)大學生逃課的影響因素
1. 單因素主導的研究。陳應娣2013年對大學生逃課的心理因素進行了研究,發現大學生逃課的原因與從眾心理關系密切,而從眾心理的形成一是來自群體壓力,二是來自個體心理需求壓力[18]。而云美厚和趙秋芳2016年則認為大學教師在面對學生逃課問題的不作為,以及教師教學投入不足、課堂乏味無疑是助長學生顯性和隱性逃課的催化劑[19]。冉匯真與劉宗發則采用《社會責任心量表》與大學生逃課進行相關檢驗,結果表明社會責任心較強的大學生往往會比較用心于課堂學習上,反之,社會責任心較弱的大學生會經常逃課[20]。
2.主客觀雙因素研究。此類類研究較為豐富,例如,張二慶2008年對石家莊某兩所高校的大學生進行調查分析大學生逃課原因,從客觀上看,工具化、務實化的社會環境、大學寬松自由的環境、單一的考試方式以及大學課程的設置不注重實用性,部分教師教學投入上明顯不足等造成了學生逃課率高。從主觀上講,一是部分學生過于強調個人自由,不顧學校規章制度;二是因為缺乏明確的目標而生活渙散,開始逃課在宿舍睡覺、上網等等[21]。張守莉和宋卓2010年的調查發現主觀方面的原因是大學生對專業課程缺乏喜好、愿意通過自修的方式學習、精力用到了考證和就業上、上網、睡覺、從眾心理;客觀原因是教師管理中缺乏對課堂教學質量的評定、工資不與課堂教學質量掛鉤、課堂教學只有數量的標準沒有質的劃分[22]。王莉和王娜2017年對甘肅省十多所高校的在校大學生進行調查,歸納出大學生的逃課行為動因可分為兩個大類,一類與學生個人自身有關,另一類與學習環境有關。顯然,這也是從主客觀兩因素出發對學生逃課行為進行的分析[23]。
(四)大學生逃課的解決對策
對大學生逃課對策的研究多是理論性的探討,涉及高校、教師、學生等方面,也存在小部分對某一項政策或措施的深入論證,但是缺乏論證這些政策或措施的可行性,導致相當一部分措施都存在于理論層面并沒有付諸實踐。
首先是對出勤政策的研究,卡倫認為實施強制出行政策對學生逃課行為產生的影響很小,同樣對學生學術成就的影響也微乎其微,原因在于學生的逃課行為受學生內在動機(期望、價值、信念)的支配,單純的強制性政策只是一個外部因素,只有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出勤率[45]。多布金等在2010年也對某大學3個經濟學專業的班級實施強制性出勤措施,對大約36%考試成績在中等及以下的學生實行強制出勤,但結果證實他們的考試成績并沒有出現讓人所期待的提高,雖然這項政策使班級總體出勤率提高了10%[46]。
其次是教師考勤政策的研究,國內外都不乏從教師角度提出逃課對策的研究,因為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和監督者,其對學生逃課的態度或所采取的行為影響著學生的逃課率。布魯克等在2013年進行了教師對到課學生獎勵而對逃課學生嚴厲懲罰的教師考勤政策的研究,以此來探討這項政策對學生出勤的影響。研究發現,獎勵更能使學生積極到課而懲罰并沒發減少學生逃課。顯然,對大學生群體來說,懲罰會激起他們的逆反思維,從而導致更過激的行為。所以這就給教師考勤政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建議:多使用鼓勵性手段,避免使用懲罰手段[47]。
再次是以現代技術為基礎的出勤管理系統的研究,利用新技術開發的出勤管理系統,不僅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出勤率,而且節省了老師們用于考查學生整個學期出勤狀況的時間和統計學生出勤情況過程中的諸多麻煩。皮雷瓦等利用RFID技術設計一個系統自動跟蹤學生的出勤狀況,在課程結束時,系統將為每個學生提供一個詳細的歷史描述,表中的每一行都顯示了每個班學生的出勤情況。整個模塊完成后,缺勤將被匯總并顯示在最后一行中。所有的這些數據都可以由管理員以報告的形式發送給每個學生確認其出勤情況,當然也可以作為教師考察學生的一項指標[48]。因此,以現代科技為基礎的考勤系統的應用無疑也是應對學生逃課的一項有效措施。
(四)大學生逃課與成績的關系
國外對大學生逃課與成績之間關系的研究明顯要多于國內。布勒肯和馬爾科姆在2001年通過對959名學生出勤率與成績之間關系的調查發現,出勤率與成績相互影響,學生偶爾逃課后,在第一次考試成績中表現很差,于是選擇繼續逃課,成績越來越差,逃課越來越多,如此下去,形成惡性循環[49]。克雷德等在2010年的研究也發現學生到課率與其特征和學習成績相關[50]。對此持相反意見的是馬丁和沃克,他們在2006年通過調查認為,學生出勤對其學習及成績沒有多大影響[51]。
三 國內外大學生逃課研究的評析與展望
國內外對大學生逃課行為的研究都已經取得了豐富的成果,但是研究方向各有側重并表現出各自鮮明的特點。國外學者的一些研究為我國進一步深化該領域的研究提供了科學的借鑒也為解決大學生逃課問題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同時,國內外對大學生逃課行為的研究也存在不少不足之處。
第一,國內對大學生逃課行為的原因缺乏深入分析。國內對逃課現狀的調查要遠多于國外,對現階段學生逃課的狀況有一個較好的把握。國外則側重于對大學生逃課影響因素進行深層次的探究。逃課現狀的調查固然不可或缺,但是更重要的是對逃課的影響因素進行深入系統地分析,為提出針對性的解決逃課問題的對策提供科學依據。
第二,國內對大學生逃課問題解決對策缺乏可行性論證。國內多是“面面俱到”的對策研究,對某一項具體政策或措施的深入探究是少之又少,而國外更傾向于對某一項政策或措施的深入分析。據此,我們應該借鑒國外者學者,基于逃課影響因素系統性分析的基礎上,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并且對提出的政策進行可行性論證。
第三,國內對大學生逃課與成績之間的關系的研究比較缺乏。逃課原因的分析、對策的提出最終都要回歸到學生成績的提高。對此,國內應該對大學生逃課與成績的不同關系進行研究,明確高校學生逃課對成績的影響,豐富相關理論并為解決大學生逃課問題提供科學依據。
第四,國內外研究方法都比較單一并且研究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我國有關大學生逃課的研究多是實證研究,國外采用的研究方法也大多是實證研究,都主要是以大樣本的問卷調查為主要形式,而這種研究方法缺乏彈性,難以深入,較少輔以小樣本的深入訪談法和更靈活真實的觀察法。
第五,國內外樣本代表性不足。國內外學者在進行調查時,礙于經費和地域的限制,往往選擇某一地區的一所或者多所高校作為研究對象,很明顯,這無法形成全國性的系統的調查,樣本的代表性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另外,學校規模的大小、所處的地理位置閉塞程度、當地的文化氛圍等因素也可能會造成逃課率上的差異。在實證研究中我們尤要注意對樣本的選取,盡量進行全國范圍內各種層次和類型高校的取樣,使樣本更具代表性。
參考文獻:
[1]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9(9).
[2]周琦.目標與手段的背離——大學生“隱形逃課”的社會學分析[J].當代青年研究,2001(3).
[3]邵士昌,劉傳俊,朱玉璽,等.大學生“隱形逃課”現狀調查與對策分析[J].中國電力教育,2012(20).
[4][29]陳剛.大學生“逃課”的心理動力分析及對策[J].中國青年研究,2005(8).
[5][11]王志標.大學生逃課的原因、影響及對策——基于河南大學調查資料的分析 [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9).
[6][20]冉匯真,劉宗發.大學生逃課現象與社會責任心關系的調查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7).
[7]蔡紅紅,姚利民,杜小麗.大學生“逃課”的調查與分析[J].高教探索,2017(3).
[8][16]李介,王雄雄.大學生逃課現象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06(1).
[9]李會轉.大學生功利性學習調查與危機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6).
[10]姚利民,朱黎旻,胡杰麗.大學生到課率的調研與分析[J].江蘇高教,2015(3).
[12]王成德,賈志明,胡巍.大學生逃課行為的諸因素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2011(8).
[13][26]孟范成,柯芳.大學生逃課現象調查[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2 (8).
[14][17]李永樂,宮建霞.大學生個體特征與逃課行為分析——基于756位大學生的調查結果[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4).
[15]鄭新夷,管晶晶.大學生逃課行為和心理控制點的歸因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8(9).
[18]陳應娣.基于從眾心理驅使下的大學生逃課現象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
[19][28]云美厚,趙秋芳.大學生逃課之教師的過于責[J].煤炭高等教育,2016(3).
[21]張二慶.關于大學生逃課問題的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9).
[22]張守莉,宋卓.關于大學生逃課問題的研究及對策——以吉林農業大學為例 [J].繼續教育研究,2010(10).
[23]王莉,王娜.理性與規制:對大學生逃課行為的因子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11).
[24]李士萍,康曉輝.大學生逃課問題與高校教育制度改革[J].中國成人教育,2007(11).
[25]金崇芳.大學生逃課的歸因分析與糾正[J].教育與職業,2009(5).
[27]劉艷芹.大學生逃課問題分析與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36).
[30]王鳳鳳.大學生逃課的原因及對策分析[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研究生論文專刊,2013(12).
[31]王長民.根治逃課視野下的座位管理制度創新[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6).
[32]Michael S.Job Market Signaling[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87(3):355-374.
[33][35][37]David R. Do Student Go to Class? Should They?[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3,7(6-8).
[34][36]Massingham P,Herrington T. Does Attendance Matter? An Examination of Student Attitude, Participation, Performance and Attendance[J].Journal of University Teaching & Learning Practice, 2006,3(2).
[38]Paul, Friedman, Fred,et al.Why Students Do and Do Not Attend Classes:Myths and Realities[J].College Teaching, 2001,49(4):124-133.
[39][41]Nancy F. Students Motivations for Class Attendance[J].Americ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Education, 2005, 69(1):12-17.
[40]Landin M , Jorge Pérez. Class attendance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pharmacy students in a European University[J]. Currents in Pharmacy Teaching and Learning, 2015, 7(1):78-83.
[42] Cornelius T L , Owen-Deschryver J.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Full and Partial Notes on Learning Outcomes and Attendance[J]. Teaching of Psychology, 2008, 35(1):6-12.
[43] Serrano J O , J Martínez León, Estelles J A. The influence of attending theory classes and other factors on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undergraduate surgery students[J]. Revista Clínica Espa?ola, 1990, 187(5):241.
[44] Stoner S C , Fincham J E. Faculty Role in Classroom Engagement and Attendance[J]. Am J Pharm Educ. 2012, 76(5):75.
[45] St. Clair K L. A Case Against Compulsory Class Attendance Policies in Higher Education[J]. Innovative Higher Education, 1999, 23(3):171-180.
[46] Dobkin C , Gil R , Marion J. Skipping class in college and exam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a regression discontinuity classroom experiment[J].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2010, 29(4):566-575.
[47]Broker T , Milkman M I , Raj V. How Do Instructors Attendance PoliciesInfluence Student Achievement in Principles of Microeconomics?[C].Working Paper, 2013:1-12.
[48]Pireva K R , Siqeca J , Berisha S. RFID: Management System for students' attendance[J]. Ifac Proceedings Volumes, 2013, 46(8):137-140.
[49]Malcolm L , Van B. Academic Perseverance,Class Attendanceand Performance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C].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in Toronto,Canada, 1996:9-13.
[50]Crede M , Roch S G , Kieszczynka U M. Class Attendance in College: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of Class Attendance With Gradesand Student Characteristics[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10, 80(2):272-295.
[51]Martins P S , Walker I.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University Classes: Effects of Attendance, Size, Peers, and Teachers[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06(12):1-26.
(責任編輯: 姜海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