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娟
[摘 要] 法學教育的本質屬性與實踐性、應用性具有緊密關系,就學科意義而言,培養應用型法治人才是法學教育的首要目標,而應用型的達成應該符合系統性和邏輯性,應用的基礎是“知識所學”,應用的過程是“知識轉化”,應用的結果是“知行合一”。圍繞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需求,構建“知識-技能-素質”三位一體的,貫穿“理論學習-實踐訓練-行業應用”全過程,綜合遞進式、交互式、融合式等教學改革在內的多維實踐教學模式將有助于推動卓越法治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 法學教育; 實踐教學;三位一體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0) 09-0110-03
《教育部 中央政法委關于堅持德法兼修實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教高〔2018〕6號)指出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指導,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需要,堅持立德樹人、德法兼修,踐行明法篤行、知行合一,主動適應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新任務新要求,找準人才培養和行業需求的結合點”。面對新時代背景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對法學教育和法治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未來的法學專業建設、課程體系建構、實踐教學改革等多個關鍵環節,應圍繞卓越法治人才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需求,突出復合型、職業型、創新型人才培養特色,將立德樹人、職業素養、行業需求等目標貫穿始終,在知識傳授、教學形式、資源融合等方面探索多維實踐教學模式。
一 卓越法治人才培養的“三位一體”能力體系架構
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確立了法治人才的培養目標,在堅持立德樹人的基礎上,提出了知識、技能和素質三個層面的培養要求,具體而言,法學教育應包含法律知識的傳授、實踐能力的培養和職業道德的訓練三個基本要素,三者相輔相成,有機統一。
法律知識的傳授主要集中于專業知識結構的搭建,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對法學類專業人才培養的知識要求體現為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和合理的知識結構,在課程體系上包括了理論教學課程和實踐教學課程。[1]其中,理論教學課程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三大模塊組成,“10+X”分類設置模式的專業核心課程構成了法學專業知識結構的基礎。法律知識是卓越法治人才培養的基礎。
實踐能力的培養主要體現為學生專業化的社會服務能力與創新創業能力。要求學生能夠將專業知識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具備獨立從事法律職業實務工作的能力,滿足律師、訴訟、公證、仲裁、調解、基層法律服務等法律工作的社會需要。同時,通過實踐訓練,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法治思維,具備開展科學研究的基本素質,能夠進行一定的創新創業實踐。實踐能力是卓越法治人才培養的核心。
職業道德的訓練是法治人才培養的素質要求,主要體現在良好的道德品格、健全的職業人格和強烈的法律職業認同感。“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法學教育要堅持立德樹人、德法兼修,無論理論教學還是實踐教學,都應重點培育法治人才樹立正確的法律價值觀,讓法律至上、依法治國、保障人權、公平正義等法治理念深入人心,讓學生具有服務于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使命意識和責任意識[2]。職業道德是卓越法治人才培養的靈魂。
二 卓越法治人才培養新要求下的實踐教學體系改革
從本質而言,法學教育是專業教育和素質教育基礎上的職業教育,最終目標是培養適應社會法治需求,能從事各類法律職業的應用型人才,而法學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近年來,諸多高校都比較重視法學實踐教學改革,通過開展案例研討、法律診所、模擬法庭、課程實驗、專業實習等教學活動,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但由于這些活動更多采用體驗式教學,學生收獲有限,如案例研討受限于案例選擇,大多課堂選擇現有案例進行討論與分析,學生親身參與不足,缺乏真實法律思維的演繹;法律診所雖然具有較強的實踐教學效果,但受限于教師資源、訴訟制度、教育體制等多重因素,并未在實踐中大規模使用;模擬法庭可以訓練學生法律知識運用、法律規則適用、法律問題解決等多種實踐能力,但課程開設有限,即便有模擬法庭競賽等活動,學生的受益范圍較小。顯然,以上常見的實踐教學模式,雖然對學生的實踐能力有一定鍛煉,但在卓越法治人才培養新要求下,分散性、碎片化特點突出,教學形式、教學水平、教學質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因此,圍繞卓越法治人才培養的“三位一體”能力體系架構,法學實踐教學體系也面臨新的變革。
首先,應進一步提升法學實踐教學的地位與課程比重。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法學類實踐教學課程累計學分不少于總學分的15%,并提出在理論教學課程中應設置實踐教學環節,增加理論教學中模擬訓練和法律方法訓練環節,挖掘充實各類專業課程的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為此,在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過程中,應按照“知識——技能——素質”的目標導向,對實踐教學模塊予以精心設計,實現知識教學與實踐教學同步。[3]在知識結構層面,應將實踐教學環節融入“10+X”專業課程體系,在核心理論課程中,去充分挖掘理論知識與實踐訓練的結合點,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同步教學;在實踐技能層面,拓展實驗實訓、專業實習、社會實踐、畢業論文等課程的形式與內容,增加實踐教學課程的學分比重,提高學生實踐訓練的教學要求;在職業道德層面,應強化法學“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改革,將社會主義法治價值理念引領滲透進法學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其次,應進一步加強法學實踐教學的整體性和系統化。法學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不是各自獨立的兩部分,兩者之間具有融合性。從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而言,在課程設置、教學安排、學時分配等方面應先進行整體規劃,明確理論課程中實踐教學環節的形式與任務、明確實驗實訓實習環節的目的與要求、明確畢業論文選題的實踐問題導向等;從教師課程設計而言,應打破部門法之間的知識界限,樹立“同步實踐”“應用全覆蓋”“以學生為中心”等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方法與考核標準,增強課堂教學的實踐演練與有效互動。
第三,應進一步做好實踐教學內部資源與外部資源的銜接。高校實踐教學的開展大多受限于教師資源和實務資源。長期以來,由于學校與社會實務部門體制的差異性,相互的合作滲透有限,對學生的培養也大多局限于實習單位的對接、實踐基地的拓展等方面,沒有形成法學人才培養的全局觀和行業觀,在隊伍共用、資源共享、人才共育、基地共建等層面深度合作不夠,缺乏穩定、長效的協同育人機制。2013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聯合啟動實施了高等學校與法律實務部門人員互聘“雙千計劃”,為法律實務部門專家與高校法學專業骨干教師之間的相互交流搭建了橋梁,也促進了法學人才培養與人才使用的有效銜接。以此為基礎,下一步還應按照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要求積極推動雙方合作的縱深發展,尤其在創新教學團隊發展模式、拓展實踐教學資源、建立人才培養協同工作平臺、提高法律人才培養質量等方面還應不斷探索,要真正打破高校和社會之間的體制壁壘,在法學教育、法學研究與法治實際工作之間形成行之有效的交流合作機制。
三 法學“三位一體”多維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與運用
法學“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決定了法學實踐教學模式從實踐教學內容設置,到實踐教學方法運用,再到實踐教學資源的統合,應呈現出遞進、交互、融合的系統多維性。
(一)實踐教學內容應符合“知識——技能——素質”的層次遞進式教學規律
法學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應該循序漸進。簡單而言,法學應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知識積累的自然境界,這個階段的學習是一個他律的過程,教師以傳授知識為主,學生掌握的是“器”;第二重境界是經驗技能的功利境界,這個階段的學習是一個自律的過程,更多依靠實踐鍛煉,學生轉化的是“技”;第三重境界是理性擔當的道德境界,這個階段的學習是一個自覺的過程,是學生職業倫理與職業精神的提升環節,學生內化的是“德”。顯然,“器”“技”“德”三者一脈相承,實踐教學的開展離不開知識積淀和素質教育,法學專業知識的學習是實踐教育的基礎,德法兼修與知行合一的素質要求是實踐教育的根本。
法學實踐教學內容應通過層次遞進、逐漸深化的模式來引導學生按知識-技能-素質的邏輯構建專業能力體系:在設置上實踐課程教學目標應與人才培養總體目標、理論課程教學目標相統一,既要處理好整體課程體系與實踐課程體系的關系,又要處理好實踐教學環節與單獨實踐或實驗課程的關系;在運行中實踐教學圍繞培養學生綜合性法律實踐能力開展,教師要樹立整體教學觀,注重實踐教育的統一性和相關性,明確所有實踐教學課程和實踐教學環節都不是孤立的,不是只培養學生某一個領域或某一個方面的實踐能力,而是覆蓋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在學習上要有效實現法學知識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緊密結合,理論課程中應通過實驗、觀摩、研討等實驗活動,及時化所學為所用,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將知識點與實踐操作相關聯,通過潛移默化地教學設計實現課堂理論到實踐的轉化。
(二)實踐教學方法應體現“教學——學習——實踐”的有序交互式教學理念
隨新時代背景下“以本為本、四個回歸”“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等本科教育新理念的推進,法學實踐教學也面臨“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的金課標準挑戰,如何“讓教學內容反映前沿性和時代性,讓教學形式呈現先進性和互動性,讓學習結果具有探究性和個性化”[4]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問題。當前,法學實踐教學主要由傳統的實驗實訓、專業實習、畢業論文等環節構成,這些課程雖然有學生的親自體驗與參與,但教學方法和手段比較單一,加上質量監控的薄弱,學生收獲感較差。相較于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呈現出參與性、開放性、創新性等特點,對學生的自主學習、知識轉化、團隊協調等能力的要求更高。
在實踐教學方法上應充分體現“教學+智能”“學習+智能”“實踐+智能”的交互式教學理念。針對理論課程的實驗環節,要合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探索“同步實踐教學”模式,積極推進慕課、翻轉課堂、虛擬仿真等實驗實訓項目的建設與應用,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提高課程學習難度,培養學生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針對案例研討等實訓課程,要利用中國裁判文書網、中國裁判公開網等信息平臺,通過與司法實務部門的協同對接,建立原始案卷副本檔案的真實案例庫,實現使用真實案例的學習與訓練;針對專業實習等實踐課程,要突破實踐場域的單一性,通過與法律實務部門數字法治、智慧司法、智慧行政等工作的銜接,讓學生實現法律咨詢、訴前調解、遠程庭審、律師會見、行政執法等多重場景的實踐訓練。
(三)實踐教學資源應實現“課程-資源-交流”的深度融合式教學路徑
實踐教學目標的實現和實踐教學質量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實踐教學資源的體系化和實用性。當前,加強實踐教學已經成為高校以及法律實務工作部門的共識,雙方也有諸如產學協同育人、“雙千計劃”人員互聘互派等項目的合作,但包括課程資源、教師資源、平臺資源等在內的實踐教學資源的建設還不夠充分。最突出的問題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實踐類課程設置完全由高校主導,實務部門的參與不足,人才培養與行業需求的結合度不夠[5];二是受體制局限,法治實際工作者的進入高校參與教學的可能性較低,一方面教學時間難以有效保證,另一方面教學方式也有待創新;三是介于高校與政府、法院、檢察院、律所、企業等實務部門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不同,實習基地與實踐平臺的建設水平參差不齊。
為突破法學實踐教學資源的建設瓶頸,應在課程建設、資源對接、對外交流等方面探尋深度融合的教學路徑。首先,課程建設應突破學校邊界,課程設置、學習方式、考核標準等要素應充分向實踐領域延伸,既可以將優質的司法實務資源引進學校課堂,推動法治實踐進課堂、進教材,也可以結合實務工作需要,在實踐領域開設新的實踐課程,如“實習法官助理課程”“實習檢察官助理課程”“實習律師助理課程”,等等。其次,實現校內外多重資源的對接融合。一是包括校內教學資源向社會法治服務領域的滲透,如通過法學公益教學的推廣,壯大社會普法宣傳、法律咨詢等公共法律服務的力量;二是包括校外實務師資、司法資源、實踐平臺等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通過加強校政、校地、校所、校企等多方合作,引入實務部門力量參與法治人才培養,如創建理論實踐相結合的“1+1”教學團隊、探索“雙師同堂”教學模式、優化雙聯合人才培養模式等;三是包括國際教學資源的交流與引進,通過開展部分課程、研究專題、師生互訪項目、學術交流等方面的國際合作,探索國內外雙學位聯合培養模式,開拓法治人才的國際化視野。
總之,法學的專業性與社會實踐性決定了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體系、實踐教學模式等關鍵要素應圍繞專業知識積累、實務能力訓練、職業素養培養展開,通過貫穿“理論學習-實踐訓練-行業應用”全過程,構建集遞進式、交互式、融合式等教學改革在內的多維實踐教學模式,來提升卓越法治人才的應用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黃進.2018中國法學教育研究(第3輯)[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8.
[3]于志剛.法治人才培養中實踐教學模式的中國探索:“同步實踐教學”[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7(05).
[4]吳巖.建設中國金課[R].第十一屆“中國大學教學論壇”主題報告,2019.
[5]房紹坤.我國法學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人民法治,2018(16).
(責任編輯: 姜海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