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洺萩
泥土,是人類的大地母親;火,是人類利用的第一種自然力。
燒一把火,煉一團泥巴,為生活所用,成了陶器。當人們發現陶器會裂、滲水,又慢慢地摸索,改進方法,進而出現了能承受高溫且不易坍塌變形的瓷器。

龍窯柴燒燒窯前的祭祀儀式
要燒制出高品質的瓷器,除講究原料外,還要研究怎么樣才能保持住高溫。龍泉青瓷的燒制也不例外。一般而言,青瓷燒制技藝包括窯爐、窯具、原料的選用與加工、成型、修坯、裝飾、素燒、施釉、裝匣、裝窯、燒成等制作工序和操作技術。上期我們講的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即龍窯柴燒,更需天時、地利與人和的綜合眷顧。
2009 年,穿越了歷史的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被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一款高品質的青瓷器皿的制成,每一步都需要謹小慎微,仔細認真。瓷土放進龍窯,柴火紛燃的那一刻,依然不能懈怠,過程的結束不等于發展的停止。

窯火不滅

筆者的青瓷插花
燒制準備
當火燃燒了整個龍窯,窯內煙火侵襲,溫度高。為了保證瓷器質量,也使窯爐獲得更大的空間利用率,古代窯工們通過發明各種窯具來改善裝燒制方法,如匣缽、墊餅、墊圈、支釘等。

出窯狀態
施釉后晾干的瓷坯根據不同的造型分別裝匣,裝匣時,一般在匣缽底撒一層谷殼灰再放墊餅,然后在墊餅上放所燒器物,以使器底與匣缽不連接。
裝窯,把裝好瓷坯的匣缽裝入窯室。匣缽的排列既要最大化的利用窯室空間,又要留出一定的間隔空間,即“火路”。
匣缽的排列并不是對齊排列,而是單雙數錯開,以使匣缽受熱均勻。
每一窯室的中心位置燒成效果最好,因為頂部過高,容易流釉,底部稍低,影響青瓷的發色,所以一般會在窯底墊兩三個空匣缽。窯尾部分因為升溫慢,所以一般用來煅燒瓷土和釉土。
正式燒制
美物神器總離不開凄美的神話,青瓷亦是如此。傳說有名女子叫葉青姬,其父是為皇宮燒制瓷器的領頭工匠,但一直燒不出皇帝想要的合格成品。當皇帝派下的監工說燒不出要誅其全家和全體工匠時,葉青姬奮不顧身地投入窯火之中,以身祭窯。失去女兒的葉工匠強忍悲痛,對燒窯更加謹慎,千百次嘗試之后終于燒制出溫潤如玉、清脆韻致、明滑透亮的青瓷。為了紀念葉青姬,窯工們稱她為“九天玄女”,世世代代供奉在窯場中,并將貢品瓷器以龍泉方言稱作“青瓷”,諧音“青姬”。

潘建波老師的作品
現今,青瓷匠人間依然流傳著這個美麗女子的故事,在燒窯前敬天、敬地、敬窯神的祭祀儀式里,心呈敬畏,這也是獻給時間和空間里所有的氣息吧!
燒窯從窯頭開始,需燒制至少8 小時。我們這次的柴燒過程,14 間窯室1 000 多件,整整燒了24 個小時,用了將近10 噸柴火。每間窯室的兩邊均有投柴孔,燒窯時,兩邊的窯工要同時投柴,這時,窯頭師傅通過觀火候來確定是否開始燒下一間窯室,俗稱“開間”。
剛開始燒時,火焰的顏色是發白的,過一段時間后變為黃色,之后又變白。當整間窯室的火焰都變白并發綠的時候,就可以開下一間了;開了第二室后,第一室仍然需要添柴,只是相比于之前的投柴量,可以減少些。待開到第五室時,第一室停止投柴,并用匣缽片封投柴孔,火膛后移,以此類推。龍窯瓷器燒成后,需冷卻三天三夜,方可開窯。
傳統龍窯燒制的瓷器雖成品率低,但是因為其升溫平緩,所制精品瓷器古樸典雅,又因龍窯溫度的不可控性,變數很大,常出現不可預料的變釉色,讓等待者驚喜連連。
龍窯里的柴燒,不僅是燃燒薪柴,也是與窯的對話,是火與土的共舞,是運用最原始自然的方式結合成的美麗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