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教育方針是引領教育發展的思想旗幟和行動指南。全面學習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是教育工作的重要職責和任務。保師附校緊密結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目標,堅持把創新“七微一體化黨建+”模式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構建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育人共同體”,讓五育并舉迸發教育新活力。努力實現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目標。
一、“國家+未來荷塘課程”無邊界,創新五全育人一體化新格局。
黨總支堅持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才能堅持教育的正確方向。為了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研究建立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五全共同體模型”,堅持全員、全方位、全學科、全過程、全息育人,堅持在全學科課程中滲透信仰價值觀教育,突出為黨育人的核心。
全學科育人共同體模型圖
1、重構“未來荷塘”課程體系,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基。
(1)目標重構,精品思政小課堂,撬起社會大課堂。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指出要“統籌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推動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建設形成協同效應”。構建立體化“未來荷塘”課程體系,優化教學內容,架構起層次分明、錯落有致的全學科育人共同體為圓點,“精品思政課程”是重點,形成的波紋圈代表著“精品課程思政”。按照八個“辯證統一”要求改革創新,努力打造“學科、學術、學生”于一體的“培根筑魂”共同體。組建附校集團“精品思政課+課程思政”千節示范課例庫,推動道法與學科思政的落地。
(2)機制重構,聯合育人構建全學科育人資源共同體。
以央館課題為引領,切實加強初中小學部思政課教師隊伍配備管理、全面提升中小學思政課教師素質能力、創新評價激勵機制、完善教學改革激勵機制,打造一支專職為主、專兼結合的中小學思政課教師隊伍。各年級組全體教師組建“教研共同體”,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讓有愛國情懷的人講愛國。學校作為社區的精神高地,發揮輻射作用,同時爭取社區資源共建,在家警校模式基礎上,學校大家庭、學生家庭、學校與社區和諧共處,成就每個人的學習之旅。
2、基于課程標準的課堂教學改進,唱好融合育人主旋律。
(1)將國家課標轉化為附校學生學業質量標準。
在《學科規劃》和《綠色學業質量評價標準》研究基礎上,進一步開展標準文本研究把握學科育人價值;其次構建“學科能力構成模型”,明確學科能力要素、學科能力發展及表現水平的進階變量,包括知識、學科活動經驗、認識方式、能力活動及問題情境。最后根據課標和附校學生實際,構建體現學科能力進階附校學業標準,通過學科教學關鍵問題的提煉與解決、典型案例的分析,運用學業標準指導教學邊修訂完善。
(2)應用學業標準分類滿足教師的不同需求。
首先應用學業標準開展學科教學關鍵問題的研究,包括教師對學科價值的理解、教學目標的把握、核心學習活動設計及實施能力等。其次構建必修與選修相結合的“8+X+Y+Z”標準教師研修課程。以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為宗旨,根據學科教學關鍵問題突出重點,結合不同年級具體內容確定教研專題,每個年級、學科、每學期開展教研2課時/次,“8”是“教師共同必修課程”,“X”是“年級必選課程”每周一次,“Y”是“大學科組必修課程”隔周一次,“Z”是“學科小組自主選修課程”每周至少一次)。
(3)基于標準開展學業質量評價及反饋。
構建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一級指標含知識與技能、學科思想方法、問題解決能力、遷移創新能力等,二級指標體現不同學科的特色,三級指標結合學科具體內容將學科能力外化為可觀察、可測量的行為標準。堅持學科能力導向、進階發展導向、展示特長導向、綜合導向、過程導向。
(4)基于數據提供多樣化的教學改進指導。
由基于經驗轉兼顧大數據,精準定位教學問題,構建“研究數據——發現問題——分析原因——精準指導”教學改進范式,探索“基于教研共同體解決學科教學關鍵問題策略”、“基于學段銜接、學科融合的‘大教研策略”、“大單元主題教學策略”等。
二、學科教學打造智慧課堂,全面指向素養提升。
1、語文深度學習,“閱讀導學”智慧課堂。關注“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大素養提升。
2、數學探究學習,“思維導學”智慧課堂。明確用數學如何教學生做人,即數學的育人目標,讓學生在自然、和諧、愉悅又充滿智慧閃光的課堂中,感受教育的魅力,領悟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形成數學教學的新樣態,經歷從數學教學走向以育人為目標的數學教育。
3、未來英語,“交際式”智慧課堂。開設EIM小初銜接課程,以不同側重分別訓練聽、說、讀、寫、語音、語法、詞匯、日常用語等語言技能。開設培養關鍵能力的英語選修課程,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鍛煉了關鍵能力,增長知識技能,緩解學習壓力。課外英語活動拓展,全方位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英文書法作品展讓同學們體驗文字之美,英語戲劇表演既鍛煉學生的動口能力。模聯活動深入開展。接軌國際、拓展視野,培養學生實現自我、終身發展、融入主流社會的關鍵能力是和充分就業所必需的知識、技能、態度之集合。
4、體育與藝術、讓健康體驗和趣味訓練真實發生。
一是打造體育、音樂、美術趣味精品課堂,課堂育人。二是普及+專業,形成“3+X+N”融合課程。“3”指每周3節體育課,分別進行中考專項訓練、課標要求的綜合體能訓練、冰雪項目訓練和足球項目訓練;“X”每個學生一項專業特長,包括選擇參加體育社團,每人參加一項運動會項目或專項比賽,“N”指開設課間體育微課程,藝術進行“1+X”課程,“1”指戲劇課,“X”指藝術特包含社團、每人參加一項特長比賽或演出,開藝術嘉年華、各種藝術節。
5、勞動、創客,開啟未來成長技能。
一是小學階段注重如家務勞動之類的非技術技能性勞動教育;中學突出以培養創新和創造能力為主的技術技能性勞動教育。
二是小學階段“體驗中學”,通過興趣小組、志愿服務等體驗勞動的樂趣。初中階段“練習中學”,通過技術掌握,問題解決中習得實踐性知識。
三是將“勞動周”課程化,把食育課程,衛生督查,課間督導,禮儀,早午讀反饋、門衛、實驗室、圖書館、總務處等崗位要求和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結合起來。
四是結合超學科探究,讓兒童在真實情境中開展課題研究、主題探究、綜合展示;構建九年一貫勞動教育課程設置與評價督導相結合的運行機制。
五是要根據國家相關規定,開足開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烹飪、園藝、家政、手工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方面的校本課程,并注重信息化技術的應用。
六是是結合各科教學,在文科類教學中加大勞動價值觀的培養,在理工科類教學中加強操作技能練習。
七是改革課程模式,建立項目化課程和主題式課程的方式,將勞動教育精神內涵滲透在學習活動中。
八是基于STEAM花園和家校資源,開發種植養殖和勞動創意課程以及家校聯動與融合快樂生活課程;結合超學科探究,讓兒童在真實情境中開展課題研究、主題探究、綜合展示。
6、超學科項目助力學習深度發生
項目學習培養跨界思維,提高教育質量和品質。讓學習者在項目化的學習環境更好的成為創造者和共情者。
三、創新“七微一體化黨建+”多種載體,實現黨建工作和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加強新時代中小學黨建工作,著力解決中小學基層黨建工作品牌建設存在的如“黨建、業務‘兩張皮現象;黨建與立德樹人分離,品牌培育不夠,持續性不強;黨建工作受眾不廣,價值性不高”等主要問題,保師附校黨總支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創新“七微一體化黨建+”模式,構建四個“育人共同體”,以高質量黨建服務中心工作,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打造“精神成長共同體”,全面提升育人本領。
1、修德為本——教師專業成長樹立“一流意識”。開展“思想作風紀律整頓大討論”,提升教師道德修養。全體教師簽定《“師德十條紅線”承諾書》和《“嚴禁有償補課和收受學生及家長禮品禮金”承諾書》的基礎上,深化師德承諾、爭做師德標兵等系列主題教育活動,堅持“五個一”師德約束機制出成效:一清單(師德問題清單)、一承諾(針對問題承諾)、一幫扶(幫規一名困難學生)、一機制(班級管理公開機制)、一技能(家校溝通技能),切實提高教師政治素養,打造風清氣正的育人環境。
2、梯隊建設——教師專業成長打造“一流品質”。“學習平臺+青藍工程”,大組教研引領專業成長,青藍結對促進青年教師成熟,專家型老師引領課和青年老師研究課師徒共同進步。“家長開放+學生評選”,家長開放周展示學校教育理念和教師育人成果,家長及時填寫反饋單,滿意率達到98%,評選出“學生最喜愛的教師”,在活動中成長、成熟。
3、課題引領——教師專業發展明確“一流目標”。學校以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互聯網+教育背景下跨區域同步教學對教育生態的重構研究”,以中央電教館的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應用“教研共同體協同提升試點項目”為主導,以國家級課題《跨區域同步教學環境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為核心,以《道德與法治》課程為依托,在全學科中探索網絡學習與面對面學習相結合的混合式學習方式在教學實踐中實施的有效路徑、方法與策略。基于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通過網絡平臺與邊遠落后地區的學校同步教研,開放示范課堂,打造未來學校名師共同體。
4、多級生態研訓——教師專業成長建立“一流平臺”。“名師工作室”引領輻射提升品質,成立省、市和校級“名師工作室”十多個,帶動教師專業成長。致力于“互聯網+”智慧校園數字化研究,進一步探究pad課堂、線上線下課堂、云課堂的研究,促數字化教師新思考。2020年度北京教委和保定市教育局確定的保定貧困縣小學王淑英校長工作室啟動儀式隆重開啟,工作室堅持“未來發展,無限可能,”的理念,以“交流診斷、集中培訓+分期研討+送教上門+輪值坐莊”的形式精準扶助保定市8個貧困縣14名小學正職校長,通過“N+N”模式,實現優質資源擴散,引發“漣漪效應”,多層次、多渠道提升成員校校長領導力,提升貧困地區教育專業發展水平,下好京津冀協同發展教育“先手棋”。
(作者單位:保定師范附屬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