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桂瓊 陳靜

疫情防控期間,全國各地中小學生居家學習,成就了人類歷史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在線教學實踐。“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成長不延期”也成為廣大教師的使命擔當。四川省通過“教育+互聯網”,積極探索四川云教電視課堂“五三”在線教學模式實踐應用,組織各級各類教學名師數百名,研制攝錄名優課程資源2000余節,統籌電視、網絡等平臺15個,對全省1500萬余名中小學師生提供在線教學托底保障。
總結反思疫情期間在線教學實踐的問題與經驗,結合研究團隊對全省近10萬中小教師開展的在線教學調研數據分析,筆者認為加強在線教學基礎條件建設固然重要,但這需要全社會協同,特別是政企、校企結合才能有效建設未來教學信息化環境。就教育內部職能職責而言,提升教師在線教學專業素養,優化課程平臺資源,完善良好家校共育機制是滿足不同學生差異與個性化需求,提升在線教學質量與效益,促使在線教學從應急走向常態的三大軟實力。
一、加強教師信息技術素養培訓,提高教師在線教學能力
疫情期間的在線教學,前期因對平臺、工具等操作不熟,全國各地教師時有失誤和“翻車”現象,但整體來說是對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的極大推動。調研數據顯示,四川60%以上的教師認為有必要開展在線教學,老師遇到排列前三位的問題分別是“師生無法有效互動、不能及時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及效果、網絡技術平臺操作不熟練”。盡管如此,仍有71.85%的教師認為疫情之后應該有選擇性地開展在線教學,實現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但要重點改善在線教學面臨的教學平臺、網絡支撐、課程資源、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等問題。可見,疫情應急機制下的在線教學對于廣大教師而言是一場未經演練的實戰培訓,推動在線教學實踐從應急走向常態,強化教師信息素養,提高在線教學能力是前提。
(一)以校為本,應用驅動,全面落實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工程2.0
到2022年,構建“以校為本、基于課堂、應用驅動、注重創新、精準測評”,適應學校發展需求的教師信息素養發展新機制應是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總目標。如何將目標落實到位,重點在于立足課堂,應用驅動,整校推進的實施策略。組建以校為本的“骨干引領、學科聯動、團隊互助、整體提升”研修共同體,借力各級信息技術骨干和學科專家,圍繞學科課程標準、專業教學標準,以問題為導向,加強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實踐培訓,并將結果考評納入學校和教師個人績效評估、職稱評定、評優選先甚至提拔任用,是實現每個教師積極主動參與培訓和實踐應用的落腳點。
(二)完善機制,五級聯動,著力提升教師信息素養和應用能力
頂層設計方案,全面構建教師信息素養提升培訓計劃“五級”培訓體系,國培作示范,省培育團隊,市培凸重點,縣培覆全員,校培實研修,采取滿足需求,標準引領,分層分類,分區分段,線上線下混合式,菜單自選式等多元多形式促進教師信息素養提升。特別是針對民族地區中小學教師信息意識弱,信息利用率低,信息處理和技術應用創新能力不足等現實問題,在培訓實施過程中分區側重,加大投入。
(三)名師引領,學用結合,充分發揮名師引領作用和輻射效應
結合名師引領示范作用,以序列化、系統化建設“三個課堂”在線資源為契機,結合名師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實踐探索,在技術應用、實踐操作、觀念轉變、教學模式改革等方面加強培訓,再利用名師工作室的輻射效應,以點促面,促進教師整體在線教學能力提升。
二、強化在線課程資源平臺建設,提升在線教學質量效益
疫情之下的在線教學,因情勢突然,短時間內涌現了很多免費在線教學平臺和以往“一師一優課”“學科大比武”等儲存的錄播課程資源。但課程資源數量龐雜、內容碎片、學科單一、形式傳統等問題十分凸顯。調研數據顯示,學校已有網絡課程資源的74%分布在主學科,且以國家資源統一配置和公共資源服務開放平臺的共享資源為主,占一半以上。四川“五大經濟區”中僅成都市校本課程資源超20%。占比40.73%、28.72%和18.51%的教師認為生源質量差、師資力量短缺、課程和教學資源匱乏是學校教育不均的核心問題,而71.58%的教師認為“互聯網+教育”是促進學校解決課程及教學資源匱乏的重要途徑。
(一)加強部門協同合作,有效整合專業力量
頂層設計,省級統籌,有效組織好教研、師訓、電教、技裝等多部門協同作業,發揮各自專業所長,合力推進。教研部門重點發揮在線教學研究、教學設計與組織施等功能;師訓部門著力更新教師觀念,促進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學業監測部門注重在線教學過程跟進和在線教學同步測評,注重質量評價和效果反饋;電教和技裝部門分別在平臺建設與使用、在線教學基礎設備設施上提供保障。各司其職,智慧共生,有效整合專業力量。
(二)優化課程資源建設,體系構建優質課程
首先是整體設計,系統建設。針對基礎教育進行全學段、全學科、全區域覆蓋,對現有資源進行篩選、整合、優化,淘劣存優,系統構建。其次是分級分類,五育并舉。針對學生成長需要,縱向兼顧國家、地方和校本三級課程,橫向涉及德智體美勞全課程,課型兼顧錄播、直播、微課等多形式,考慮到四川教育優勢明顯,短板突出實際,課程資源建設豐富多元,特別是針對民族地區、農村地區、城市地區等不同學生提供針對性課程資源,避免優生“吃不飽”,后進生“吃不下”現象,確保在線教學滿足不同層次和差異的學生需求。
(三)構建平臺監管機制,促進科學管理評價
要建立開放、共享和優質的課程資源和在線教學平臺,急需打破信息“孤島”壁壘,構建國、省、市、縣、校五級互補,城鄉、區域、校際協同,交互共享公益的教學課程資源平臺,為各地各校提供資源的選擇、重組、補充。要建立健全線上課程資源審核、發布與激勵機制,強化課程管理與評價導向,確保課程資源質量;激勵教科研工作者和名優教師積極開展教學改革與實踐創新,通過探索在線教學工作量核定與質量考核機制,完善在線教學的規范管理與評估。
三、重視在線教學理論實踐研究,建立健全家校共育機制
調研數據顯示,61%的教師認為在線教學和面對面課堂教學效果相差較大。其重要原因在于在線教學難以直接監管學習過程,難以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實施差異化和個性化的同步教學指導,特別是對學生作業完成、人際交往和評價反饋等需要家庭教育的高度支持與配合。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合理科學的使用眼睛,保護視力,如何監管孩子是在線學習還是在玩電腦和手機,家長如何配合教師輔導孩子的線下作業線上提交等具體內容都是我們實施在線教學要正視的問題。
(一)樹立在線教學權新理念,加強在線教學模式研究
從應急狀態的在線教學實施情況看,絕大多數的教學還停留在物理空間的教學形式到網絡空間的遷移,沒有從“互聯網+”的角度,變更傳統教學理念,使得教學效果差強人意。基更說:學習是在教與學相互作用中發生的。在線教學看似一道屏幕的距離,但阻礙了教與學的直接作用。因此,必須重構教與學相互作用的關系,以問題前置、任務驅動為前提,調動學生學習內驅,以創設教育情境,課后實踐評價等,再度整合教與學行為是提高質量和教學成效的關鍵因素。因此,如何推進“翻轉課堂”“項目式學習”等以變革傳統教學方式的實踐研究是擺在教科研和一線教師面前的緊迫課題。
(二)加強家校協同育人研究,建立健全家校共育機制
強化我省中小學生家庭監護人員摸底工作,并建立有效的家校溝通機制。對有能力支持、協助在線教學監管工作的家庭要達成在線教學觀念與行為上的共識;對部分隨遷子女、留守兒童、隔代監管等無協助行為能力家庭學生,要研究針對性和實操性強的幫扶機制,強化家庭對在線學習終端條件的支持和學習過程的監管,促進家校協同育人機制的完善。
(三)加強學生在線學習研究,關心關愛學生身心健康
學生任何時候都是學習的主體,只有我們把學習的關注點聚焦在學生視角,才是對學生真正的關愛。在線教學需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需要關注和滿足學生個性化和差異化的學習需求,需要更加重視學生的網絡學習心理、人際交往、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課程實施,需要高度關注在線學習帶來學生視力、脊柱等身心的影響,這一系列問題都將是未來在線教學關注和研究的重點。
此次疫情,對四川乃至全國教育信息化環境建設、資源建設和教育教學改革前期積累的一次大考驗。疫情按下了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快進鍵,師生、家長和社會各界雖對在線教學有諸多異議,但在這場實戰中我們看到了師生、家長的快速成長和教育共識,未來的學習一定是在線學習、線下學習和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多種形態并存的新生態,加強“三大”軟實力提升刻不容緩!
(作者單位: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院
四川大學西航港實驗小學)
課題號:YQZX778
課題名稱:新冠疫情背景下提高學生在線學習有效性的行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