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冰欣


宋慶齡故居紀念館。
又是一年上海秋。
去歲人也在徐匯。
西岸的風一直吹,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月活動的聲勢,讓西岸衣香鬢影的軟語呢喃,不輸巴黎左岸隱隱傳來的香頌與笑聲,以及倫敦南岸曾經的淺斟低唱。
海上夢幻之城,映浮世千重繁華。
這一回,2020年上海旅游節徐匯系列活動及國慶黃金周活動,是在“品徐匯 懂海派”的主題上持續深耕。這一回,城市性格剖面里Art Deco(裝飾藝術風格)般的炫目刺激,被輕巧地分解;徐匯更傾向于以溫暖動人的態度,傾吐“梧桐深處有人家”的小秘密。
如果每一片在秋天落下的梧桐葉,都藏著一首未盡的情詩;那么,徐匯每一棟有年頭的老房子,就都攢著流水一樣的光陰的故事,請你慢慢地、慢慢地聽。
秋意街頭,梧桐深處,徐匯眾多歷史文物建筑露出了一度為濃陰所遮蔽的優雅真容。
老建筑自然是美的。但是,建筑所承載的故事,所記錄的感情,才是這棟建筑的靈魂,讓這棟建筑始終“活著”。
試想某一天,突然收到了一封請柬,邀請你去淮海中路1843號,一棟紅瓦白墻的小洋樓做客。
哦,原來正是早有耳聞的宋慶齡故居紀念館。
走進紀念館,過道廳中擺放了幾件朋友們贈給宋慶齡的禮物,以及宋慶齡心愛的藝術品等。包括:國畫大師徐悲鴻1945 年畫贈的“雙馬圖”,1957 年宋慶齡出訪蘇聯期間購買的油畫“冬日”,好友林伯渠贈送的石刻擺件“百鳥朝鳳”。
客廳的壁爐上有孫中山的照片。他和宋慶齡之間的愛情故事,是傳奇,也是對一段滄桑歷史的見證。他倆的一生,都在“為了更好的中國而奮斗”,孫中山去世后,宋慶齡堅持著丈夫的遺志,處處為中國和中國的孩子們著想。

宋慶齡故居內部。
餐廳里,擺放了各國友人送給宋慶齡的珍貴禮物。除此之外,在餐廳的一角,還有宋慶齡親自布置的一方小天地——這里擺放著來自她的母校、美國威斯里安女子學院的紀念銀盤。
宋慶齡說過:“我最大的樂趣,就是閱讀可以找到的各種雜志和書籍。”所以,上海故居的書房里藏書數千冊,涉及文學、政治、法律等多個領域。
臥室內至今擺放著一整套中西合璧的藤木家具——父母送的結婚禮物。宋慶齡特別珍愛,自結婚以后便一直使用,用了半個多世紀。
在辦公室的書桌上,宋慶齡寫過信,起草過發言稿,批復過重要的國務文件。閑暇時光,她習慣彈奏鋼琴,放松一下。
二樓的樓梯口處,你會看到一張具有特殊意義的照片:1951年,北京,宋慶齡出席“鞏固國際和平”斯大林國際獎金的授獎儀式。她在獲獎致辭時提到,這個獎不是給她個人的,是對她所代表的中國的肯定。爾后,她將10萬盧布之巨的獎金全額捐出,建造了中國福利會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即新中國第一家綜合性的婦幼保健院。
主樓的一側,有一個大大的鴿棚。宋慶齡喜歡鴿子,因為它們是和平的象征。她有時還會把鴿子作為國禮,贈送給外賓和朋友。
每年的復活節和兒童節,宋慶齡都會邀請孩子們來家里玩游戲,比如“老鷹捉小雞”和“找彩蛋”。孩子們笑著,鬧著,整個院子,被活潑的氣氛籠罩。
……
對陌生的參觀者而言,那或許是一棟可敬的建筑;但是對熟悉宋慶齡生平的人來講,那其實是一個可愛的家,充滿著細節與思念。

新樂路東正教堂。圖片提供/《這里是上海:建筑可閱讀》

徐家匯觀象臺舊址。
“建筑可閱讀”,讀故人昔情,讀歲月沉淀。
徐匯匯聚了大批國家級文化機構和藝術場館,致力于整合優秀的藝術文化資源。與此同時,區內也不斷開放歷史建筑與名人故居,擴大參觀范圍、傳承城市記憶。這些機構、場館、名人故居為市民提供了大量高品質的公共文化服務,為街區增添了絢爛的人文色彩,為市民提供了日常生活中的藝術,體現著百年街區里的紅色基因,反映上海城市精神的底蘊。
《新民周刊》記者獲悉,9月12日至10月8日,2020年上海旅游節徐匯系列活動及國慶黃金周活動,將利用徐匯“海派文化之源”資源稟賦,強化長三角、市區聯動,推進文商旅深度融合,打造和培育具有獨特辨識度和美譽度的徐匯文旅產品,彰顯“海派之源、卓越之城”的城區形象。

汾陽花園酒店。圖片提供/《這里是上海:建筑可閱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徐匯區文化和旅游局精心打造了“梧桐深處|建筑可閱讀”的主題活動,以互動性和趣味性極強的“徐匯建筑閱讀手賬”、深度體驗的“建筑+”文化主題線路,邀請廣大市民游客走進可漫步的街區,感受有溫度的城市。
此次首發的“徐匯建筑閱讀手賬”,深化商旅文聯動特色,邀請藝術家手繪建筑線稿,打卡內容涵蓋徐家匯源、衡復風貌區、上海西岸三大文化旅游功能區內的文博場館與消費體驗場所,開啟街區漫游新玩法——通過特定地點的打卡積分兌換“建筑可閱讀”深度體驗活動。
7條“建筑+”線路融入攝影、音樂、藝術、非遺、教育等諸多文化元素,以“家門口的博物館——張樂平與永遠的三毛”“音樂街區的傳承與新生”“工業遺存對話現當代藝術”“家門口的博物館——中國牌樓de環球旅行”“摩登時代的裝飾藝術”“家門口的博物館——走進宋慶齡‘可愛的家”“衡復歷史街區的建筑風格”為主題,多達20場深度體驗活動,用獨具創意的設計思維詮釋海派歷史文化,用生動有趣的城市行走展示城市的藝術基因與創新精神。
“徐匯建筑閱讀手賬”是開啟“梧桐深處|建筑可閱讀”之旅的一把“萬能鑰匙”。
A6的口袋尺寸,方便參與者隨身攜帶。每本手冊包括收藏文件夾、建筑閱讀地圖、打卡紀念明信片、活動指南四個部分。其中,建筑閱讀地圖將標注徐家匯源、衡復風貌區、上海西岸三大片區所有參與旅游節活動的打卡點位;紀念明信片將徐家匯源、衡復風貌區、上海西岸三大片區文化場館、城市微旅行、特色商鋪分類進行圖像化拼貼。既是活動打卡的依據,也是“閱讀建筑”的美好紀念。活動指南詳細說明“梧桐深處|建筑可閱讀”的活動規則以及所有活動的詳細信息,并以借書卡的形式回應“閱讀建筑”的主題,參與者可以記錄自己的“閱讀”經歷作為活動的特別紀念。
活動期間,市民游客可通過打卡收集彩色貼紙,DIY獨一無二的建筑線稿明信片,將徐匯的歷史文物建筑收藏進卡片,通過卡片“閱讀”建筑背后的人文故事,創造獨屬于自己的徐匯建筑回憶。
城市不僅為人民提供多元的物質生活,也滿足了人民精神層面的需求。
屆時,徐匯區文旅局將在上海電影博物館、徐家匯源游客中心、西岸美術館、草嬰書房和武康路旅游咨詢中心5處線下體驗點發放“建筑閱讀手賬”,市民游客可通過線上預約,憑預約信息至線下發放點領取手賬,開啟深度體驗打卡之旅。
手持活動定制的“建筑閱讀手賬”,并完成活動指定打卡任務的所有參與者,都有機會免費兌換有料又有趣的徐匯建筑閱讀深度體驗活動名額。
本次“梧桐深處|建筑可閱讀”的深度體驗活動采用“建筑+”模式,分別與上海京劇院、土山灣博物館、宋慶齡故居、張樂平故居、西岸美術館、66梧桐院合作,為公眾提供一系列配合城市行走線路的體驗工作坊,不僅有“陶藝”、“紙藝”、“京劇臉譜”等傳統工藝課程,也有“絲網印刷”、“攝影”、“拼貼”等創意性工作坊。
在衡復風貌區的音樂街區的傳承與新生主題線路中,參與者將從黑石M+出發開啟元氣午后,途經上交音樂廳、“小白宮”、“白公館”,最后造訪最新開館的京劇傳習館,一覽京劇大師周信芳的客廳;更有沉浸式互動體驗——上京演員、舞美為小朋友化妝、扮戲,讓孩子體驗一把“變成孫悟空”的奇妙體驗。

土山灣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中國牌樓”。攝影/ 周馨
上海西岸的工業遺存對話現當代藝術主題線路,將圍繞西岸優秀的當代建筑作品展開,由織城研究室UNO Studio以專業的視角帶大家了解上海西岸的中外建筑師創作的優秀建筑作品,并且借助攝影和鏡頭語言去更好地理解建筑空間設計的表達方式。
海派之源徐家匯源將帶你走進家門口的博物館,在土山灣博物館內,開啟一場中國牌樓的環球旅行,通過各種互動游戲、自由創作等形式,讓孩子們從被動參觀轉變為主動探索,用童趣的眼光,了解這個地方曾經發生了什么,這些事情對現在的我們有著什么樣的不同意義。最后,孩子們還將在專業陶藝老師的帶領下,完成一件屬于自己的作品,刻上土山灣博物館獨有的印記,留下土山灣博物館帶來的美好回憶。
“建筑+”的深度閱讀體驗模式,讓城市化身建筑博物館,使街區成為露天小課堂,讓參與者在行走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創造,深度“閱讀”徐匯區的優秀歷史建筑,讓“建筑可閱讀”的形式更加愉悅、內涵更加豐富。
本次“梧桐深處|建筑可閱讀”活動,還將帶領大家深入體驗徐匯的紅色基因,尋找無數大師巨擘在衡復風貌區的生活印跡,品讀這些印跡鉤織而成的歷史長卷,在行走中學習四史知識。邀請孩子和家長一起走進“家門口的博物館”,來到宋慶齡故居紀念館,通過各種互動游戲,與屋子的女主人隔空對話,了解鎮館之寶SCL金戒指印章背后的故事,親手制作一枚紙藝戒指,留下難忘的回憶。
“梧桐深處|建筑可閱讀”活動,倡導更具活力與品質的城市文化生活,立足歷史文化傳承和自然稟賦,凸顯“文化興市、藝術建城”的理念。城市不僅為人民提供多元的物質生活,也滿足了人民精神層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