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

“百BU穿YANG”——明明是一個人們熟悉的成語,偏偏要換個寫法,它意味著什么?
“百”是百萬人口,百棟以上的優秀建筑,百年工業、百年市政、百年大學這“三個百年”。這里可以用腳“步”來丈量,可以騎上一“部”自行車來漫游,也可以用一“部”手機上的App來發現、戴上一“部”耳機來聆聽,這是“BU”。
領略在歷史、現代和未來之間的交融穿越,即是“穿”的含義。“YANG”是楊浦的“楊”,同時也是英語“YOUNG”的諧音,正如這里的鮮明特色從“工業”“知識”再到“創新”,散發著年輕、青春、活力。
這就是“百BU穿YANG”,是“建筑可閱讀”中的楊浦,是“人民城市”理念下的活力城區。
要閱讀中國工業的百年歷史,最直觀的方式莫過于走進楊浦濱江。
中國最早的自來水廠、中國最早的機器棉紡廠、當時遠東最大的火力發電廠、當時遠東最大的煤氣廠……這些創下中國工業歷史上多個“之最”、見證國家工業百年發展歷程的工廠,密集地分布在楊浦濱江區域。
老工廠不僅在新中國建立之后持續地為民族工業的振興貢獻舉足輕重的力量,有的直到今天仍在為申城人民服務:楊樹浦水廠這座1883年建成的“城堡”,當下供應約200萬市民的生活和工業用水,約占全市供水總量的四分之一。
隨著城市的發展、工業布局的變化,這些老工廠大多已經遷離楊浦濱江,在讓民眾可以親近江岸的基礎上,大量的廠房、設備等留存下來。“工業銹帶”已成“生活秀帶”。
漫步在楊浦濱江已經開放的5.5公里區域,人們可以觸摸到許多工業遺存:既有寬闊的廠房、高聳的塔吊,也有碼頭上的運輸軌道,許多位置不一、大小各異的拴船墩還在,這些都是當年的原址原物;甚至現在的一間咖啡館里,還有一部老式發電機,留在它曾經的位置上。每一個建筑背后都有它連接的一些人、一種文化、一段歷史,人們掃描建筑上的二維碼,就能看到圖文、傾聽講述。
如果說對建筑的“修舊如舊”“再生性改造”更多是留下過去的歷史,那么讓建筑發生較大改變的改造則是書寫一脈相承的新文化。“綠之丘”是一個典型代表。這棟建筑大致位于楊浦濱江5.5公里區域的中段,原來是1997年建成的企業倉庫,四四方方,堵在了黃浦江岸和內部空間之間。

楊浦自來水廠。圖片提供/《這里是上海:建筑可閱讀》
原樣保留肯定不行,全部拆除又太可惜。設計師做起了減法,把原來的層高降低,把建筑面積減少一半,原本密密實實的倉庫被修改成了一個逐層跌落而又四處通透的“立體公園”,公園的中庭搭起了雙螺旋結構的旋梯,張起了琴弦般的拉索,建筑中隨處可以見平面和立體的綠化。登上屋頂,可把濱江美景一覽眼底。
改造設計團隊成員、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原作工作室副主任建筑師秦曙表示:這里整體的設計理念就是把原來的“堵點”變成一個“引導點”,讓人們能夠更容易地并且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接近和觀察濱江。“人們穿行在‘綠之丘中,能感受到的是城市為人民開放的溫度。”
靠近楊浦濱江西側起始點的秦皇島路游船碼頭,是上海黃浦碼頭舊址所在地。
2019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楊浦濱江考察,提出“人民城市”的重要理念,再次強調了中國共產黨服務人民的初心。一邊是百年前的黃浦碼頭水泥路面,一邊是百年后的楊樹浦水廠前的木質濱江棧道,兩者在秦皇島路游船碼頭的“初心·啟航”展示廳里交匯,兩個重要歷史時刻完成了交織穿越。
《義勇軍進行曲》是每個國人都熟悉的旋律,你是否知道它最早在哪里唱響、第一張灌注著這首歌曲的黑膠唱片是什么樣子?它在成為國歌之前,就已經在全世界多個國家風靡流行,你清楚嗎?你對國歌有怎樣的感情,其他人又與國歌有怎樣的故事?從濱江往里走不遠,在楊浦區的國歌展示館里,這些都能找到答案。
同樣,在陳望道舊居·《共產黨宣言》展示館、復旦大學校史館等地,人們都可以回味真理的味道、感受紅色的基因。
上世紀20年代末,國民政府為了與位于城市中心的租界相抗衡,決定在上海的其他區域設置中國人自己的市中心、建設中國人自己的市政工程,最終選擇了位于現在楊浦區的江灣地區,實施“大上海計劃”。
這個計劃落地的第一個大型建筑,也是最為核心的建筑,是當時的上海特別市政府大樓,現為上海體育學院的行政辦公樓。因為大樓屋頂覆蓋著翠綠的琉璃瓦,人們又稱它為“綠瓦大樓”。
綠瓦大樓于1933年建成后,歷經風霜炮火,多次損毀又多次修繕。最近的一次大修于2019年完成,這次修繕,被認為是盡可能地還原了它的原貌。
當年修建時,政府要求這棟大樓的建筑風格要代表中國文化,“保存中國固有之建筑形式”,又“參與現代之需要”。因此,董大酉牽頭的設計團隊給出了“新古典主義”的方案,即內部結構全部采用西式的混凝土方案,但內外裝飾都保留了中國傳統的“涂彩飛檐梁柱式”風格,濃墨重彩,雍容華貴,是上海現存的唯一一棟宮殿式建筑。
這次大修經歷了大量考證,盡量以80多年前的工藝、材料復原當時的樣貌。從“金水橋”走進朱漆大門,細細觀看每一層每一區域的彩繪、結構,人們在贊嘆之余好奇地提出每一個問題時,就離揭開大樓保存的文化寶藏更近一步。
當大樓與大學相遇,它的內涵更加厚重,它的生命力愈發旺盛。
1952年建校的上海體育學院(初名華東體育學院)是新中國成立后建立的第一所體育高等院校。1956年,學校更改為現名,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體委主任的賀龍元帥來到上海,選定清源環路650號為上海體院新校址,此處正是舊上海特別市政府所在地。從此,這棟大樓開始被師生親切地叫作“綠瓦大樓”。
遷址之時,上海體育學院只有綠瓦大樓這一棟建筑可用,教學、行政辦公、師生食宿全都集中在大樓里。學校的道路、設施等,都是師生們在綠瓦大樓周邊的一片荒野中,一鋤頭一鋤頭挖出來的。
學校之后新修的建筑,都盡力在風格上帶有綠瓦大樓的元素;它周邊的校園內沒有高樓,這也是在向綠瓦大樓“致敬”。在師生心中,綠瓦大樓就是上海體院的象征,是令他們魂牽夢繞的源起之地。
“綠瓦人”從這里開始,為新中國體育學科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他們之中走出了許多耀眼的大師和明星,創下了許多“第一”“唯一”。這里的“綠瓦精神”,助推著上海邁向全球著名體育城市,實現著國家和民族“體育強國”的夢想。

綠瓦大樓。
楊浦區的86處文物建筑、25處優秀歷史建筑、28處代表性建筑共計139棟建筑,都已實現了二維碼銘牌上墻,掃碼可聽故事。
離綠瓦大樓不遠處,還有一棟與它風格一脈相承的建筑,它是舊上海市圖書館所在地,是繼綠瓦大樓之后,“大上海計劃”緊接著落成的市政建筑之一,于1935年建成。
同樣是中西合璧、梁柱斗拱,有人說它是“縮小版”的綠瓦大樓。不過,與后者不同的是,這里最初是圖書館,經歷修繕擴建后,于2018年回歸了它建設的初衷,成為楊浦區圖書館所在地。
在“大上海計劃”留存下來的市政建筑中,楊浦區圖書館是目前對公眾開放程度較高的一個,“只要愿意遵守文明的準則,每個人都可以走進建筑內部來仔細地觀察感受。”楊浦區圖書館館員金祖人告訴《新民周刊》記者。
目前,楊浦區的86處文物建筑、25處優秀歷史建筑、28處代表性建筑共計139棟建筑,都已實現了二維碼銘牌上墻,掃碼可聽故事。楊浦區文化和旅游局還提供了重點文旅景點的720度VR全景展示服務,不能親身到達時也可以在線上體驗“閱讀建筑”。
人們可以選擇跟著“建筑可閱讀”的微旅游線路的導游前行;也可以在楊浦濱江自行漫步在浦江兩岸首條“無線感應閱讀”線路上,不用逐個掃碼,只要走到建筑前,無線感應耳機里會自動傳出講解音頻。

正在完善中的楊浦區圖書館。攝影/ 李銘珅
專家、達人可以帶著你閱讀。在“國際博物館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時點,楊浦區各個博物館的館長、文博專家以及網絡社交平臺的旅游達人帶著網友一起“揭秘”“探店”,讓可閱讀的內容“入云上網”。
楊浦區圖書館從2015年開始推行“城市·閱讀·行走”的微旅行,這和一般的旅游社組織的線路有什么不同呢?金祖人說,楊浦區圖書館專設有“上海近代市政文獻主題館”,結合館藏文獻和館員對此開展的研究,他們逐年彌補了一些歷史中的細節殘缺或者模糊,再把這些在實地講解中帶給公眾。
“我們并非是來取代旅游和市場化的戶外活動,我們的定位更多的是以此來帶動公眾對區域地方歷史文化的關注、提升市民對于圖書館主題文獻的知曉度;更進一步來說,促進主題文獻的流通率。這其實也是在促進公眾對地方文化的認知、凝聚他們對此的認同。”
有了這樣的特色,他們每年的十余場活動,名額一放出總被秒殺,幾乎場場爆滿超額。來參加的有須發皆白的老者,也有被懷抱著的嬰兒。
讓他感到驚喜的是,在行走活動之后,有人因此產生了興趣,專門到網絡上留言來向他們咨詢相關的歷史文化問題;還有人來到圖書館查閱文獻,開始了對上海市政建設的自發研究探索。
在金祖人看來,“閱讀建筑”不是到“網紅”建筑打個卡拍個照,還要能借助已有的方式來認真聽故事,這是一種閱讀;進入圖書館靜下來查文獻做思考,這是一種更深層次的閱讀。“以我們圖書館為例,看了建筑結構、外觀之后,你可能會由此對這里的歷史感興趣,想要了解‘大上海計劃;之后又會涉及上海近代的市政建設,而市政建設并不只是簡單的建房子修公路而已,它實際上是與社會百態息息相關的,思維的觸角可以由此延伸到很遠很深。”他希望,這樣對建筑的“深度閱讀”可以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