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紅

【摘要】目的 探討和研究整體護理干預措施在老年癡呆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根據研究需要,選取2018年10月~2019年12月期間前來本院就醫的老年癡呆患者,總例數為76,按照隨機抽樣的方式將其分組,38例納入比對組,實施常規護理,另外38例納入研究組,實施整體護理,對比2組老年癡呆患者最終的應用效果。結果 在常規護理、整體護理干預后,研究組38例老年癡呆患者的認知功能評分為(21.54±3.46),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為(30.45±4.57),護理滿意度評分為(91.26±1.55),比對組38例老年癡呆患者的相應指標分別為(17.46±2.98)、(25.67±3.12)、(85.43±2.06),相比較來說,研究組明顯較高,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整體護理干預措施在老年癡呆患者中的應用,能夠有效的提高患者的認知功能與日常生活能力,使用價值顯著,值得在臨床中推薦。
【關鍵詞】整體護理干預;老年癡呆患者;認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影響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2..02
老年癡呆,即“阿爾茨海默病”,屬于一種起病較為隱匿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主要臨床表現包括:認知功能下降、行為障礙、失語、記憶減退等,且該病具有持續時間長、發展緩慢等特點,如若不及時治療,還會對患者及其家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嚴重的影響[1]。對此,本文選取了我院在2018年10月~2019年12月期間收治的老年癡呆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應用整體護理干預措施的臨床效果展開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篩選76例本院在2018年10月~2019年12月期間接診治療的老年癡呆患者進行研究,將其按照隨機抽樣的方式分為2組,即:比對組、研究組。其中,比對組納入38例,男性22例,女性16例,最小年齡62歲,最大年齡77歲,均值(69.54±1.28)歲;研究組納入的38例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5例,最小年齡64歲,最大年齡79歲,均值(71.49±1.10)歲。通過對2組老年癡呆患者一般資料(性別、年齡)的分析和比較后發現,2組之間差異較小,存在可比性,P>0.05。
1.2 護理方法
比對組:常規護理,具體包括:患者各項不良反應的觀察、按時按量用藥和飲食干預、運動指導等。
研究組:整體護理,主要干預內容如下:(1)加強溝通與交流。在患者接受治療的過程中,護理工作人員必須要及時與患者溝通,充分掌握患者的心理變化情況,并囑咐患者家屬給予患者更多的關心和愛護,對患者的不良情緒給予針對性的疏導,從而較好的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2)語言訓練。部分患者在發病后會出現失語的情況,因此,護理工作人員可以通過陪伴的方式鼓勵患者盡量多講話,還可以為患者播放相應的語言恢復訓練單詞,鼓勵患者進行跟讀,促進患者語言功能的恢復[2]。(3)記憶訓練。護理人員可以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了解患者以往的生活信息,與此同時,還可以囑咐患者家屬多陪伴患者到熟悉的地方、復述曾經的語言并引導患者回憶以往的事件;(4)智力訓練。護理人員還可以根據患者自身的喜好安排相應的娛樂活動,如:下棋、推理等,使患者可以更好的利用自己的閑暇時間,轉移其注意力,訓練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3]。(5)日常生活能力的訓練。在實際恢復的過程中,醫院內相關的護理人員還可以根據患者自身病情的發展情況為其制定相應的護理方案,鍛煉患者學會照顧自己的生活起居。另外,對于部分行動不便的老年癡呆患者,必須要做好相應的安全防護措施,聘請專業的陪護人員,防止意外事件的出現[4]。
1.3 評價指標
分析和觀察2組老年癡呆患者在分別經過常規護理、整體護理干預措施后的臨床效果,具體包括:患者的認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護理滿意度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研究所需全部數據均應用EXCEL表格進行統計,在SPSS 24.0軟件下完成分析與處理,老年癡呆患者在護理干預后臨床效果的計量資料以(x±s)代表,t檢驗,P<0.05為存在統計學差異的判定標準。
2 結 果
在常規護理、整體護理干預后,2組老年癡呆患者的認知功能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相比較來說,研究組明顯高于比對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資料見表1。
3 分析討論
老年癡呆,作為一種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疾病,其發病機制可能與家族遺傳史、頭部外傷、甲狀腺疾病、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密切的關聯,一般情況下,該類疾病會隨著患者年齡的增大而出現嚴重化,甚至表現為完全喪失生活能力,截止目前,對于該類疾病,臨床上仍然是以預防和藥物控制為主。
在本次研究中,結果表明:在常規護理、整體護理干預后,研究組38例老年癡呆患者的認知功能評分為(21.54±3.46),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為(30.45±4.57),護理滿意度評分為(91.26±1.55),比對組38例老年癡呆患者的相應指標分別為(17.46±2.98)、(25.67±3.12)、(85.43±2.06),相比較來說,研究組明顯較高,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主要原因分析為,對于老年癡呆患者,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護理工作人員必須要抓住患者的心理變化特征,充分掌握其內心想法,并采用針對性的措施進行疏導,拉近與患者之間的心理距離,提高患者的配合度[5]。與此同時,護理人員還可以通過語言、記憶、智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訓練等方面來進行干預,從而較好的改善患者的各項不良癥狀,穩定患者的病情。
綜上所述,對于老年癡呆患者,在實際治療的過程中可以根據患者病情發展的具體情況實施整體護理干預的措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提升患者的認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護理滿意度情況。
參考文獻
[1] 方開琴,王艷紅,耿在香,et al.個性化護理干預對老年癡呆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2017,3(7):132-134.
[2] 李 偉.老年癡呆住院患者家庭照顧者壓力情緒的影響因素[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7,23(21):3456-3459.
[3] 李玲玲,張偉宏.老年癡呆住院患者照顧者壓力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9(31):158-160.
[4] 張 普,熊紫君,蔣紫玟.老年癡呆患者社區護理干預方式研究進展[J].現代醫藥衛生,2017,33(3):382-384.
[5] 李正連.社區護理干預對老年癡呆癥患者生活質量及日常生活能力的作用[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9,25(9):1494-1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