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遠志 王寶華
疫情期間,教師和作為教育活動主體的學生,長時間處于無法見面的狀態,教學和管理網絡化,教師無法像在教室一樣實時掌控學生的動態。而家長們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管控“危機”,管不了,管不好,不敢管也不會管,成為很多家長頭痛的根源——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地凸顯了出來。
新時期背景下,高中教育面臨著一系列的新考驗、新挑戰。更為嚴重的是疫情期間,一些學生出現了學習監管缺位,網絡游戲成癮,親子關系緊張等一系列問題。高中生心理上生理上均漸趨成熟,卻三觀未穩,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家校必須聯起手來,共同應對教育面臨的一系列難題。
●家校合作的深化維度和研究
5個維度:
1.促進家長對和諧共育的新認識,全面提升家長對家庭教育及“家校合作”的重視程度,提高家長的教育水平及“家校合作”能力。
2.提高廣大教師與個別家長或家長團體的溝通能力,提高其對家校合作的重視程度,同時創新班主任的工作方式,促進班主任專業化成長。
3.創建全方位、多層次、多領域的家校合作模式,發揮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優勢,促進學生的成長。
4.將雙向減負作為方向和導向,實現像在疫情期間這樣非常狀態下,家校能夠攜手共育,幫助家長和學生克服各種困難,讓教師們的教育教學工作更加有效而又不至于陷于過度繁忙勞累的境地,使雙方都從對學生管理的無序無度中解放出來。
5.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多種形式的家校合作載體,提升家校合作關系的密切度。例如,可以嘗試將信息量少的成績單加工成家校雙向聯系的家校聯系本,詳細地記錄學生在校及在家的表現,體現學習習慣、學習情況的長效性,以及通過線上家訪、家長會、家長進課堂、家長開放日等途徑和方式進行改革與創新。
基于這樣的認知,我們可從以下角度切入進行研究:
1.通過對教師、家長、學生三種類型問卷的調查,分析新時期家校共育的現狀,梳理出存在的主要問題,針對不同問題采取不同方法研究其解決辦法。
2.探索在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學習目標的達成、學習興趣的培養等方面,學校與家庭合作的渠道、內容、形式與方式。創新家訪、家長會的形式,提高家校合作的實效性。
3.通過教師與家長共同進行探究與反思互動過程中的現象,不斷探索與改進和諧共育的方法與途徑,將家校合作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NNPS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科學家愛普斯坦(Joyce L.Epstein)在深入研究了美國中小學校與家庭、社區關系后,提出必須要在學校、家庭與社區之間發展一種新型的伙伴關系,因為只有這樣的關系才能夠改善學校的教育實踐活動和學校的教育氣氛,增強父母培育子女的技能和領導能力,密切父母與學校及社區中其他人的關系,幫助教師更好地工作。愛普斯坦等人提出了建立家庭與學校伙伴關系的交疊影響域理論(Overlapping Spheres of Influence),其中提倡的學校、家庭、社會三者在教育方面結合的理論將家校合作推向了一個新高度。研究開始后,我們對課題概念進行厘清時發現,其所包含的前五種責任均可以找到支撐點,而社區這一概念在國內并不成熟,這是國家特色決定的。所以我們將社區功能及責任部分分流給以家長為代表的社會資源來支撐,通過社會資源的幫助將家校合作推上新的臺階。
●初步建立針對高中階段的家校合作路徑
第一階段:構建關系(交流溝通建信任)
1.每學期設家長開放日,通過讓家長進入校園深度體驗,幫助家長了解學校,信任學校。
2.組建家長委員會。每學期新生入學,學校以班級為單位組建基層家委會家委會,各班選出家委會代表組建學校家委會,學校和家長共同制定了家委會章程。
3.多種形式家訪。教師走進學生家深入了解情況,指導家庭教育,讓家長感受到來自學校和教師的關懷。疫情期間,我們將家訪的形式轉為線上,各班建立了家訪信息庫。
4.學校建立校訊平臺。學校建立了公眾信息平臺,及時向家長發布學校信息,同時組織各班團支書共同建立各班的團務群,及時發布團務信息,解決信息不暢等問題。
5.不定期舉行公益講座。學校聘請教育專家教師為家長普及高考復習、報考、招生、留學等方面的知識,并及時為家長提供一些可能需要的社會講座信息。
6.班主任個別座談。家校合作將工作深入到班級,班主任對班級內重點學生、家長進行個別或者反復約談,在一定主題下解決班級的實際問題。
7.開展調查反饋活動。學校設立了信箱,收集家長密切關注的熱點問題,急學生所需,切實解決問題。
8.每學期召開師德師風建設家長會。響應上級號召,以承諾、教師協議等方式打消家長疑慮,贏得家長信任。
第二階段:家校培訓(明晰權責提能力)
1.在學校開設家長學堂。通過有計劃地組織培訓,將家長的學習持久化、習慣化,為家長提供學習家校合作及其他教育理論的機會。
2.以《致家長一封信》的形式承上啟下,至少在每學期期末印發致家長的一封信,指導家長假期安排學生學習生活。
3.邀請優秀學生家長進行經驗介紹,讓家長通過家庭教育成功案例提升自我家庭教育的水平。
4.召開(校、班)主題家長會,貫徹“家校共育”理念,明確家長主體責任。
5.每學期期末組織一次班主任為主體的“分擔·分享”活動,交流家校溝通經驗,提升教師家校合作能力。
6.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對教師進行師德師風培訓,通過簽訂承諾書等,進一步明確教師師德要求。
7.學校牽頭組織經驗交流,政教處和年級不定期舉行經驗交流會,分享與家長溝通交流和協作管理的經驗。
第三階段:志愿服務(互補管理求合力)
1.家長與學校聯合創設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很多家長主動為學校提供了一批優秀的實踐基地,滿足了學生生涯規劃中職業體驗的需求。
2.學生家長代表參加學校的運動會、參加學校組織的清明祭掃和其他社會實踐類活動,讓家長有機會更多地了解學校的工作。
3.由家委會成員向家長傳遞例學校提供的一些參考類信息,如高考招生和政策調整等方面信息,家長們自行組織學習。
4.在一些涉及家長切身利益問題上,由家長委員會成員參與決策,如家長委員會代表們參加校服的選擇、招標等過程。
5.家長有著很高的參與熱情,提出輪換進班級看管自習,各班級家長也制定了各具特色的看管晚自習條例等,家長們積極參與到學校的一些活動中,增進了對學校的了解,也增進了對自己孩子情況的了解。
6.提倡家長了解陪伴,實現家校信息互饋。建立起家校信息互饋機制,家長、教師及時溝通,越來越深入地參與到孩子的教育和成長中。
第四階段:協同教育(家校協作育英才)
1.家校針對學生問題引導教育,雙管齊下。家長、教師配合教育問題學生,進行心理疏導,發揮協同教育信息優勢,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
2.課堂與作業,雙向檢查。針對疫情期間學生在家學習監管不便的情況,教師與家長開戰了對假期作業的雙向檢查,家長主要負責在APP上監督檢查學生的作業上交情況,教師則主要負責檢查學生作業完成的情況,極大地提升了作業完成的效率和質量,而又避免之前一些家長反映的所謂“查作業負擔”。
3.平時表現情況,秘密學號通報。我們嘗試在班級為每個學生制定秘密學號,僅有教師和家長掌握,教師以秘密學號反饋學生問題,既能反映典型問題,避免了在群內通報學生問題帶給家長的尷尬。
4.家校共同推進生涯培訓,指導學生社會實踐,引導學生未來規劃。家校共同推進“生涯規劃”,家長利用優勢提供實踐基地和指導等,讓學生享有更多更優質的資源。
5.家長進課堂,對學生開展職業介紹。學校進行“家長進課堂”活動,聘請各行業家長講師授課,讓學生盡早接觸各個專業的發展方向,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完成生涯規劃。
6.家校共同推進“六個一”等各項活動。讓學生體會到家校合作中對他們寄寓的希望,以期從根本上促進學生的成長。
時至今日,家校共育在今天已經蔚然成風,很多家長曾以文字的形式給學校寫信說明了學校開展家校共育后自己和孩子的收獲,表達了對學校的感謝之情,證明了這條路徑的可操作性,也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在研究中也面臨一些難題,例如: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的尺度不易拿捏,一些家長在參與學校事務或者班級事務時,因過度關注引發過度參與,進而影響到班級乃至學校的管理,對班主任排座施加壓力,以給孩子“爭取”一個好座位,對學校的一些教學安排無理干預,等等,不但沒有發揮正常的“家校共育”優勢,反而對正常的教育教學形成了一定的干擾;原生家庭存在的問題也制約著合作開展,這在很多學生家庭普遍存在,比如父母離異或分居、父母長期在異地打工導致孩子無人照料或者托付給老人等親屬,等等,這些孩子大多有著心理問題,與父母、老師溝通存在障礙,而寄希望于與其家長進行合作教育也很難實現,但我們相信,只要報以堅持不懈的努力,家校合作,深化共育,必定能夠攻堅克難,將新時期高中教育推上一個新臺階。
編輯/陸鶴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