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璐
微課是用于某個知識點等內容講解的教學小視頻,教師按照學生的認知水平來制作,自從將微課運用到不同的學科教學中,對于教師的教學理念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如何成功制作出能夠達到預期目標的微視頻,成為教師關注的重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要擁有特定的設備,具備制作視頻的能力外,最為重要的是把握課程資源,只有充分利用課程資源,制作視頻的素材才具有更多可選性,教師才能夠從中選擇最為恰當的部分。在地理教學中,制作微課視頻需要關注兩點,第一是課程資源,第二是學情,圍繞這兩點來設計與制作微課,才能夠打破束縛,豐富教學內容。
高中地理微課的特點
趣味性。微課的主要特點是時間較短,通常在5-8分鐘,利用幾分鐘的時間闡述一個知識點,使學生產生清晰的認識,對于完整的課堂教學來說是“微”小的。高中地理知識往往會體現地理事物運動規律等,很多內容難以理解,如三圈環流以及水循環等,借助微課就可將這些內容生動的展示出來,調動學生的感官,幫助學生加深印象,激發學生對地理知識學習的興趣。
生活性。微課與傳統的教學相比更為精簡,教師應當在幾分鐘內為學生講解、展現與生活相關的內容,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地理是一門實用性較強的學科,地理知識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學以致用也是地理教學的重要任務。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當以教材為基礎,通過微課將教材與具體生活結合起來,幫助學生運用地理知識來解答生活問題。
綜合性。高中地理具有區域性與綜合性的特點,微課通常是容量很小的視頻文件,可通過網絡、手機等多種途徑來播放,便于學生學習。通過微課,教師能夠及時收獲教學反饋、調整教學策略,學生能夠及時調整學習方向,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教師應當將理論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充分展現出地理知識的廣泛性與復雜性,在教學中展現教學重點,使學生能夠順利突破學習難點。
課在地理課堂中的具體運用
一、依據課標,改造傳統資源
新事物的產生都是以舊事物為基礎的,可以說新事物的產生都是有跡可循的。微課作為一種新的形勢,在制作小視頻的過程中,可能會缺少現成資源,但豐富的教材資源則能夠為其做輔助。很多資源需要教師結合課標要求以及學生的需求做出完善,如從文字資源中選擇關鍵詞,或者使用一些概念性文字作為視頻畫外音,還可給實物拍照,將其恰當地融入到視頻中,也可對于實驗過程進行剪輯,寫出解說詞制作成視頻。隨著微課的不斷普及,網絡中的信息也越來越豐富,教師可利用的資源也越來越多,教師只有能夠熟練的運用資源,制作出的微課才能夠真正實現教學目標。
例如在教學“大規模的海水運動”時,重點在于講解洋流的相關內容,在初中階段,學生已經學習了海水運動,但并未涉及洋流,加上學生空間思維能力有限,在課堂上讓學生展開想象有些困難。教師可以借助微課來教學,使學生直觀地認識洋流,同時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可借助“沉沒動畫演示(科普)”,將其進行剪輯,截取一分鐘左右的時間,由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使用畫外音進行提問:“觀看了視頻后,你們知道著名的泰坦尼克號是如何沉沒的嗎?”學生立刻回答:“因為撞上了冰山。”隨后教師可為學生展示泰坦尼克號的航行路線,借助畫外音提問:“在這條航線上為何會觸碰冰山?”學生思考后回答:“是洋流運動推動了冰山,所以冰山移動了。”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何為洋流,教師可為學生播放“世界洋流運動圖”,用字幕展示出洋流的定義。為了展現出洋流定義中的關鍵詞,教師可圈出關鍵詞“比較穩定”“一定方向”“大規模”,隨后再為學生展示“世界洋流運動圖”,在微課播放至三分之二時暫停,通過字幕展示洋流運動的概念,幫助學生深刻記憶洋流概念中的幾個關鍵詞,提高學習效率。
二、借助微課,教學內容化抽象為直觀
高中地理教學受到了空間局限的影響,再加上學生的認知能力不足,對于某些地理現象無法產生深入的理解。教師可以使用微課將教材中那些抽象以及重難點問題通過直觀的形式展現出來,使學生對于地理知識產生直觀的認識。
感知知識。微課設計主要特點是個性化與模塊化,在引導學生結合微課進行自學時,教師需結合教材內容選擇對應的微課,按照微課的編排引導學生形成知識框架,幫助學生靈活應用地理知識。例如在教學“大氣循環”的內容時,學生可以結合自身的情況自行調整觀看微課的次數、觀看的節點以及觀看速度,全面理解相應知識點,構成合理的知識結構。教師還可以將口頭講解與微課理解結合起來,準確把握知識點,使學生正確的認識到大氣循環與大氣運動等知識間的聯系,形成系統化的結構。
差異教學。學生的理解能力以及知識的儲備情況都存在一定的差異,在傳統的課堂上,多數教師并未關注學生的差異性,無法保證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在高中地理課堂上引入微課,不僅能夠進行全面授課,還能夠保證每位學生都能夠有所收獲,是提高學生興趣的重要手段。例如在教學“大氣運動”時,教師可帶領學生自主觀看微課,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情況靈活調整微課視頻,展開針對性學習。通過直觀的視頻,學生就能夠對于大氣運動規律產生全面的認識。
從細節著手。微課雖然實踐的時間較短,但能夠有效地展現出教學重點。在演示過程中,教師可借助微課針對重難點知識進行全面講解,使學生對于地理知識產生深入理解,理清知識脈絡,靈活運用地理知識。例如在教學“大氣環流”的相關內容時,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會為學生展示地理圖冊中的圖片,或通過黑板簡圖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讓學生發揮想象力進行學習,這一過程教師無法進行直觀的評價。若融入微課,學生能夠直觀的了解大氣環流的過程以及其引發了哪些現象,讓學生更加準確的掌握細節,提高學習效率。
立足教學難點,開發高中地理微課資源。高中地理具有人文與自然雙重屬性,在課堂上,當遇到邏輯性很強且文理交叉的內容時,學生往往不容易理解。教師應當通過微課的制作與開發,將教學難點順利化解。微課能夠集中展現某一知識點的特點,能夠幫助教師解決教學中遇到的障礙,學生也能夠順利打破困境。通過微課能夠豐富教學內容,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加上自媒體教學的普及,教師能夠選擇大量的信息資源,還有很多名師的相關資源共享,為微課的開發發下了良好的基礎。在備課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助這些資源,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開發出符合學情的微課資源。例如在教學“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時,教師就可借助微課開展現熱力環流這一難點。先制作動畫PPT,在自動播放的過程中插入錄音展現出熱力環流的原理以及變化與后果等,大氣受熱的過程、運動的過程等知識就能夠串聯起來,構成合理的知識結構。由于動畫的效果較好,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就能夠在紙上進行練習,快速掌握地理知識點,為后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通過“ 微課 ”實現地理知識的拓展延伸。新課改要求學生不能局限于課堂學習,需要將已經掌握的知識延伸到課外,學會在生活中進行延伸,達到拓展學習的目的。將微課運用到地理課堂上,就能夠更好的進行拓展延伸。例如在教學“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城市近年來的氣候變化數據與相關資料來制作微課,引導學生通過網絡以及書籍等獲取資料,在氣候變化的探究學習中,學會在生活中留意全球氣候變化對于人類活動產生的影響,實現知識的拓展。教師還可構建“全球氣候”微課平臺,讓學生能夠在任何時候都能夠開展深層次的學習,打破時間界限,真正提高學習效率。
教師應當認識到將微課融入到課堂中是一種必然,微課在地理課堂中的運用能夠有效推動教學的發展。在備課過程中,教師應當強化實踐、整合資源,更好的發揮微課在地理課堂中的作用。
編輯/王? ?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