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秋琴
摘 要: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是鎮江新時代凈化政治生態和全面從嚴治黨的內在要求。通過深入調研查找鎮江市政商關系存在的突出問題,著力構建“親”“清”政商關系,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形成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合力。
關鍵詞:“親”“清”;政商關系;政治生態;鎮江市
中圖分類號:D630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22-0127-02
“一個國家的政商關系如何,不僅極大地影響著一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生活,而且也極大地影響著一個國家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1]健康的政商關系對于鏟除官商勾結的腐敗溫床,推動形成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的政治生態意義重大。政商關系折射出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直接對黨內政治生活和黨內政治生態產生重大影響,決定著政黨環境和市場環境的質量及發展趨勢。
一、“親”“清”新型政商關系的基本內涵
2016年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時,首提新型政商關系,并指出:“新型政商關系,概括起來說就是‘親‘清兩個字。”[2]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親”與“清”出現在十九大報告當中,既體現了頂層設計層面對于政商關系的內涵界定和指導要求,也反映了黨的理論發展創新的一般規律。
怎樣讓領導干部和企業家既不“勾肩搭背”又不“背對背”,厘清市場與政府、政府與企業的邊界,讓權力在制度規范內運行,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將新型政商關系精辟而深刻地概括為“親”“清”兩字,具有極強的針對性、指導性和實踐性。
對黨政機關領導干部及工作人員而言,“親”就是要坦蕩真誠同企業家接觸交往,在民營企業遇到困難和問題時要積極作為、靠前服務,對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多關注、多談心、多引導,幫助解決實際困難,真心實意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清”就是同民營企業家的關系要清白、純潔,不能有貪心私心,不能以權謀私,不能搞權錢交易。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各級黨政領導干部“既要政治過硬、又要本領高強”。顯而易見,在新型政商關系中,“清”的要求屬于“政治過硬”,“親”的要求屬于“本領高強”。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親上加清”是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重要內容,是黨在新時代治國理政對各級領導干部素質和能力的必然要求。
對民營企業家而言,“親”就是要積極主動同各級黨委和政府及部門多溝通多交流,講真話,說實情,建諍言,滿腔熱情支持地方發展;“清”就是要潔身自好、走正道,做到遵紀守法辦企業,光明正大搞經營。
“親與清”意味著政商雙方在關系導向上,一方面要保持密切的交流合作,同時也要維系適當的行為邊界,避免關系混亂、勾肩搭背。實際上,“親與清”將會構建一種“互補共生”的良性互動來重塑政商之間關系的政治生態,促進經濟與社會的發展。
二、鎮江市新型政商關系的現狀
(一)鎮江市調研情況綜述
為保證調研的全面性和準確性,調研以召開座談會、發放調查問卷和走訪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覆蓋所有轄市、區,鎮江新區,鎮江高新區,先后召開10場民營企業家、政府部門座談會,發放調查問卷504份,其中,企業256份,政府部門248份。
企業調查問卷方面,從產業類別上,涵蓋第一產業11家,第二產業業145家,第三產業文體娛樂業100家;從企業規模上,2018年營業收入2 000萬元以下103家,2 000萬—1億元76家,1億—4億元40家,4億元以上37家。
政府部門調查問卷方面,涉及市縣兩級發改委、工信局、經發局、科技局、商務局、市場監督管理局、生態環境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交通局、人社局、司法局、法院、檢察院、政務服務辦、鄉鎮(街道)、開發區等與企業發展密切相關的部門。
根據座談會及調研問卷統計分析,鎮江市82%的企業、83%的政府部門認為本地區當前政商關系較好。但仍存在一些問題,有的唯“清”而不“親”,有的只“親”不“清”,有的不“親”更不“清”,無論哪一種表現形式都影響極壞、后患極大。
(二)鎮江市政商關系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1.企業反映的問題。一是企業辦事難、辦事煩瑣問題仍然存在。主要表現為:辦事程序多,政策落實難,服務手段新但貼合度低(各類平臺過多);減少審批備案事項還不到位,存在形式上的備案,實質上的審批問題;部分公職人員本本主義嚴重,機械化教條式執行政策規定。二是政商日常交往缺少正常途徑和渠道。主要表現為:黨政干部疏遠企業家,政商溝通交流的渠道不暢通,企業反映訴求、參與社會事務的機制不健全。三是政策缺乏穩定性延續性。主要表現為:新官不理、難理舊賬,使企業無所適從,“一刀切”“運動式”的整改督查嚴重影響企業正常生產經營。
2.政府部門反映的問題。一是政商日常交往顧慮多。主要表現為:黨政干部難以把握與企業家交往的“度”,除了單位或上級部門組織性走訪企業,一般不主動深入企業了解情況幫助解決問題,舍“親”保“清”求安穩。二是黨政干部服務企業擔當少。主要表現為:黨政干部在服務企業過程中“怕”字當頭,怕工作失誤冒處分風險,怕政策變化事后被追責,怕媒體炒作擔責任,加上激勵保護機制的缺失,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沒有明確規定的事一律不辦,回避矛盾,安于現狀,庸碌無為“混日子”。三是部分企業規則意識弱。主要表現為:部分企業家不能完全做到光明正大搞經營、遵紀守法辦企業,與黨政領導交往存在走捷徑、開后門、求通融的想法;解決問題尋求打擦邊球、走鋼絲繩的辦法;遇重大事件難免有夸大其詞、人云亦云的說法;在經營中存在不講信用不守規矩的做法。
三、構建“親”“清”政商關系,營造良好政治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