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語語法知識對于語文學習至關重要,然而當前初中生普遍缺乏正確的語法學習觀念、適宜的語法學習方法,從而導致他們語法學習效果欠佳。在此情況下,教育多方應及時采取改進對策,首先,編排系統的語法學習材料,打好語法學習基礎;其次,改變語法學習方法,創新形式;最后,教師應提升語法專業修養,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初中;漢語語法學習;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24-0139-02
【本文著錄格式】王佳鳴.略談初中生漢語語法學習現狀與改進對策[J].課外語文,2020,19(24):139-140.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在“教學建議”部分對“語法修辭知識”進行了解釋說明,指出“在教學中應根據語文學習的需要,結合語言運用實例進行語法的指導與點撥”。然而,雖然語法學習的重要性早已毋庸置疑,但筆者在初中的實踐觀察中發現,當前初中生漢語語法學習現狀并不樂觀,需要教育者引起足夠重視并加以分析改進。
一、初中生語法學習現狀
(一)語法學習觀念不正
語文課在初中學生中并不受歡迎,多數學生認為語文課枯燥無聊,上課不聽也不會有大影響,語文分數的欠缺還可以借理科成績彌補。而當學生被問及“語文課是否需要學習語法”時,他們更是表現得不屑一顧,他們認為,考試中僅有“修改病句”題考查語法,且多以選擇題型出現,分值不高,句子“毛病”集中在“搭配不當”“成分殘缺”等幾種常見病,靠“語感”蒙也能蒙對。生活中,自己會說會寫漢語,更無須學語法。
從學生的回答可見,他們沒有意識到語法其實貫穿于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就考試而言,“語感”并非應對“修改病句”的萬金油,“句式雜糅”作為難度較高且錯誤較隱蔽的一種語病,常難倒許多學生,一旦選項中出現兩句“句式雜糅”,則病句題得分率就會大大降低。此外,語法也滲透在許多主觀題中,若語法掌握牢固,便可在閱讀時更快提取信息,作答時表述更加清晰合理。在日常生活中,良好的語法運用能力也能提升口語交際的質量。由于漢語是母語,學生在日常交流或者考試做題時并未強烈感受到語法知識不牢靠帶來的痛苦,故學生對語法的認識片面而功利,且態度輕蔑,缺乏正確的語法學習觀念。
(二)語法學習方法不當
初中教師在分析“修改病句”題和遇到課文中的特殊句式時會作零散的語法講解,學生則邊聽邊做記錄。然而在學生筆記本中,筆者發現以下兩種情況。一是學生只記在了相應的句子和題目邊上,缺乏對語法知識的匯總整理,所以語法筆記散落在筆記本、教材的許多角落中,不成體系。二是學生將語法知識統一記在了筆記本上,但由于偷懶或時間不夠,只記了老師所說的運用規則。如“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三課后,教材對介詞進行了介紹,授課教師依此講解介詞用法,為學生簡要總結介詞使用規律。然而學生的筆記本上卻只做了“介詞在謂語前做狀語,在謂語后做補語”這樣簡單的記錄,沒有附上相應的例句分析與解釋。
語法是從眾多具體語法單位中抽象出的共同的組合方式、類型及如何表達語義的規則,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需要借助實例更好地幫助理解。然而初中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發展尚不完善,本身在語法學習上就存在困難,初一學年末,無法正確劃分句子成分,找不對謂語的學生也比比皆是,若再加之沒有正確的語法學習方法,缺乏有邏輯體系和實例講解的語法學習資料輔助,則學生的語法學習將始終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長此以往催生學生對語法知識的抵觸情緒。
(三)語法學習效果欠佳
首先,學生詞性不分。漢語不像英語那般詞類與句子成分一一對應,且語文教師也不像英語教師那樣強調每一個詞匯的詞性,所以學生確定詞語詞性時存在困難。筆者曾在講解到“汽車尾氣排放對空氣污染有一定的影響”這一句中的“一定”時,學生提出疑問,他們不理解為什么此句中的“一定”表達的是一半以下的概率的意思,而平時所說的“一定能成功”中的“一定”則是表示百分之百的概率。他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疑問,是因為不了解“一定”一詞在兩句話中屬于不同的詞性,因此也具有不同的含義。
其次,句法成分不分。如“修改病句”題中的這句:“通過這次考試,使我們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這個病句的問題是缺乏主語,然而教師讓學生進行句法分析時,學生都認為“我們”就是主語,但他們無法解釋“使”存在的意義。這其實是學生對句法結構一知半解的表現,他們知道很多情況下在句子中充當主語的是人稱代詞,但卻不會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做題時也只是記住了這個典型病句,卻不知道它“病”在何處。
再次,表達障礙。此處的表達既指學生的口頭表達,也指書面表達。口頭表達中,學生受到網絡流行語等非規范漢語的影響,常常會說“速度點”“很受傷”“我有吃過”等不符漢語規則的話,長期地使用沒有得到及時糾正,不知不覺間影響到書面語的表達。初中生愛讀矯揉造作的“青春傷痛文學”,沉迷其中的“華麗文字”,且學生自身語言文字功底不牢,因此導致學生作文語句不通,邏輯混亂,更有甚者還不會正確使用標點符號。以上這些漢語表達的不規范現象都對學生的表達能力造成了負面影響,亟待教育工作者及時剔除。
二、初中生語法學習現狀的改進策略
(一)編排系統的語法學習材料
根據我國義教階段語文課標的闡述,義教階段主要涉及的語法知識有:詞的分類、短語的結構、單句的成分、復句的類型。該階段學習語法是為了幫助學生建構語法結構,發展語言能力,掌握最基本的語法規則。當前“部編版”語文教材改變了以往語法教材缺失而只能根據題目和教師經驗確定語法教學內容的現狀,每個單元中都有語法知識滲透,以課文后“提示補充”的形式出現。且該套教材語法知識滲透有兩方面特點:其一,緊緊圍繞本單元課文的特點進行安排。以七上第一課《春》為例,由于《春》中大量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所以,本課后的語法知識便是“比喻”的介紹。其二,語法知識編寫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原則。七年級教材主要涉及的語法知識有詞類、短語結構,再加上部分修辭、謙詞敬詞知識;八年級主要涉及句法知識,包括句子的成分、句子的主干、句子的語氣等,大多還集中于單句;而到了九年級則涉及復句知識。由此循序漸進,三年中教材配合著習題,教師的語法教學不再隨意盲目,學生也能掌握課標規定的語法知識。
(二)改變學生的語法學習方法
“老師拼命講,學生盲目記”的語法學習方法已被證明是枯燥低效的,語法學習必須跳出曾經“講授法”的模式,使抽象的語法知識能以更鮮活的形式出現。筆者認為以下三種方法可供借鑒。其一,將語法學習與作文教學緊密結合。“部編版”教材的寫作板塊中,要求學生學會自行修改作文以及同學之間相互修改作文,這是一個訓練學生語法知識的良好途徑。學生作文中語病形式多樣,若學生會自行修改,便證明他們已能在動態語言環境中運用相關語法規則。一方面讓學生意識到語法錯誤就在他們自己的表達中并及時規避;另一方面減少教師批改作文的工作負擔。其二,將漢語語法學習與英語語法學習結合。漢語的語法規則與英語有許多相似之處,英語教材中有相對完善成熟的語法學習系統,也有形式多樣的配套習題,學生可將英語中學到的劃分句子成分、切分從句的方法運用到分析復雜的漢語句中,建構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從而既可使英語語法掌握得更扎實,也可學會遷移,提升漢語語法掌握能力。其三,將語法學習與實踐活動結合。如布置學生做語法主題的小報,制作完成以后,教師再總結評比,使學生在自己的動手操作中鞏固語法知識。此外學生也可留心觀察身邊的語法現象,尋找社會生活中存在的語法錯誤。此處的實踐活動既可以指教師安排的活動,也可以指社會實踐,大大拓寬了語文課堂的定義與容量,借助語法學習將語文課外學習和課外語文學習緊密結合。
(三)提升教師的語法專業修養
新時代的初中生更大膽靈活,敢于在課堂上直接向老師提問挑戰。由于語法的抽象性和難度,學生的問題更多更出乎意料,若教師無法在第一時間給予能說服他們的理由,展現出扎實的語法基本功,長此以往將會喪失教師的專業威信,進而影響學生的語文學習。多數教師在師范學習期間,僅學了“語言學概論”“現代漢語”兩門語法相關課程,通常都只有一學期的課時安排,即使學習時高分通過,但隨著時間流逝,依然存在較嚴重的知識遺忘現象。因此,教師應更重視提升自身語法修養,解讀文本以及分析句式時不能僅僅依靠教參及參考答案,而應親身實踐,才能提高語法教學效率。同時教師也應關注最新的語言學研究成果和熱點,更新自身知識系統,配合著學生關注的“諧音梗”“流行語”等語法現象,帶給學生最新最完整的學習體驗。
語文學習實則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學習,語言學習離不開語法知識。當前,專家學者們已注意到了初中生語法學習上存在的問題,從而在課程、教材上都進行了較大改造,一線師生也應端正語法教與學的觀念,改變傳統灌輸記憶的方法,以更積極有效的形式教語法、學語法、用語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張雅.義務教育階段語文學科語法教學調查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9.
[3]李文莉,黃成友.對中學語文“淡化語法”教學的思考[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1(7).
作者簡介:王佳鳴,女,1996年生,江蘇吳江人,蘇州大學文學院教育碩士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