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超程
摘要:語文是一門工具學科,讓學生通過學習,具備聽說讀寫的能力。通過說話訓練可以提高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行為能力,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儒雅氣質和文明品質,對其日后的各學科學習以及自身能力品質的發展都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同時語文也是一門母語教育課,在現今社會生活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交際工具的作用。新課標指出:“說話訓練要貫穿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說話訓練獨有的趣味性和實際可操作性,在語文課堂中更是突顯出其彌足珍貴的價值。
關鍵詞:說話訓練;低段語文學習;趣味性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20)34-0084-01
說話訓練是在語文課堂中,利用老師提問、學生說,學生提疑、討論解答,設定情景、對話訓練等多種形式的練習,是具有針對性的對這節語文課堂進行復習鞏固,以及能力拔高的環節。說話訓練穿插在語文課堂的各個環節之中,考驗著學生全方面的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學生應當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與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在這樣的新課標要求下,我們不能只止步于讓學生說,更要做到讓學生說得好。所以針對說話訓練,讓學生在學習且靈活運用的基礎上,更應該讓學生對語文學科產生更濃的學習興趣,這樣才能使其語文素質愈發的深化,從而推動其學習。
1.語文課堂融生活,由課引說,由說提能
古語有云:“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才是讓課堂滋生源源不斷素材的最根本源泉。
1.1 說話源于生活,日常積累活課堂。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兒童時期如果不進行說話的訓練,真是遺棄了一個最寶貴的鑰匙,若講弊病,充其量將使學校里種種的教科書與教師的教育全然無效,終身不會有完整的思想和濃厚的感情。”所以為了讓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從入學開始就應該加強說話訓練。
1.2 課堂練習說話,提高說話能力。
說話是每個正常人都具備的生存本領,每個人都能說,那是不是每個人都會說呢?語文課堂上的說話練習,其實就是在引導學生如何正確的去說。
對剛入學的小朋友來學,他們很想參與課堂,對舉手發言也總是樂此不疲。但在回答過程中,總是會出現,回答疙疙瘩瘩,回答不完整,回答的文不對題等問題。所以在課堂上的反復練習,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做到一句話說完整,說得有條理。那具體如何去做呢?我想還是得從具體的學習方法入手。
2.說話訓練論方法,“聽”“看”練說,“讀”“做”促說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只有將方法交給學生,學生才能在日后的學習中自主學習,一勞永逸。
2.1 妙趣橫生,以聽練說。
低段的學生本來就特別喜歡聽故事,無論是老師說的,父母說的,同學之間分享的,他們都樂于去獲取。并且在聽的過程中學生會自由的去想象去思考,從一種被動接受信息轉變為自主想象,其實也是鍛煉了學生記憶力、想象力、思維能力等各方面的才能。從外界獲取了足夠多的素材之后,學生才會有能力敢于、樂于去表達。
2.2 圖文結合,以看練說。
低段的每一篇課文都會配上精美的圖片,迎合了低段學生學習需求的同時也很好的幫助了學生去明白學習的內容。
(1)配合課文插圖,自由復述。
在學習部編本古詩《村居》、《詠柳》這一課時,在課堂上我運用了很多音頻視頻素材,來幫助學生理解。古詩是一副有聲的畫。所以我首先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發揮想象,重點說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似乎聽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說出來和同學們分享一下。這樣學生和詩人一起走進生機勃勃的早春二月,一同欣賞那醉人的美景,從而使學生漸入古詩意境,達到人入畫中、人融畫中。小朋友能在這樣的理解基礎之上去進行練說,我相信對日后的說話、寫話、寫作的練習都會有所幫助。
(2)結合圖片提高能力,拔高續說。
在學習完《雷鋒叔叔,你在哪里》這一課后,我讓學生意識到,原來我也能學著詩歌的樣子,進行仿寫續說。所以在課堂中,我會引導孩子們進行思考“如果你是雷鋒叔叔,你會怎么做,你會出現在哪里?”引導學生去想、去猜、去說。從而在討論的這一環節中,提高學生說的能力。
3.說話訓練展真知,以說活思,以說現能
3.1 活躍課堂氣氛,展現個性思維。
在課堂上童言童語的發言,不僅推動課程的進程,也讓課堂多了一份孩子們的童真。在他們個性化的話語里,教師可以領略到他們獨特的想法。他們可能會冷不丁的用“優雅”一詞來評價他人的朗讀,令你眼前一亮,也可能說會“我不喜歡秋天”這樣“忤逆”課文的話,來引發你的思考。但這種種,都無非是學生敢于在課堂上展現自我,是有益無害的正確舉措。
3.2 促進師生交流,鞏固知識能力。
學生打開心扉的話語,可以讓老師直觀的了解到他們的所思所想,當然也更直觀的了解到他們的知識掌握的如何。
參考文獻:
[1] 延小琴《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2011-10-25.
[2] 白貴祿.《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5.
[3] 馮海花.《學周刊b版》,2013.
[4] 曹文靜.《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學研究》,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