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小龍,蘭勇,胡曉暉,陳洪波,陳蘇,朱圣亮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醫院 泌尿外科,湖北 恩施 445000)
輸尿管結石是泌尿外科常見的一種疾病,常梗阻于輸尿管生理狹窄處,如不能及時有效清除,可能影響腎功能。目前有多種方式可處理,如輸尿管鏡、經皮腎鏡碎石術、腹腔鏡手術等,但各有其優勢和局限性。碩通鏡作為一種新型碎石設備,在碎石的同時,通過負壓吸引,可將碎石及時吸出,已用于臨床且取得較好的效果。本研究對輸尿管結石患者的相關指標進行觀察、對比,了解碩通鏡相對輸尿管鏡處理輸尿管較大結石的優勢,為臨床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7月—2018年12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醫院收治的輸尿管結石患者53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16例。術前通過泌尿系彩超、泌尿系CT 3D 成像檢查診斷為輸尿管結石(單發或多發),其最大徑>2cm。結石大小2.0cm×0.9cm ~ 2.7cm×1.2cm。患者臨床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腰腹部疼痛、不適或無明顯癥狀。納入標準:既往無相關結石手術及泌尿系手術病史。排除標準: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凝血功能異常;嚴重泌尿系感染;不能耐受手術者。將入選患者隨機分為碩通鏡組22例及輸尿管鏡組31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結石大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取截石位。碩通鏡組:將標準鏡(7.5/11.5 F)和硬性輸尿管通道鞘(11.5/13.5 F) 組合后,在斑馬導絲引導下,置入鏡體,到達結石部位后,留置硬性外鞘,退出標準鏡,然后在硬性外鞘的末端接專用的負壓吸引器,并與碩通灌注吸引器連接,形成集合系統和負壓系統間的密閉循環,碎石鏡經負壓吸引器的操作孔從硬性外鞘置入,從碎石鏡的操作通道置入鈥激光光纖碎石,將結石擊成碎片。碎石過程中同時利用負壓吸引器清除結石碎片,灌注的液體和細小的碎石通過碎石鏡和硬性外鞘之間的空隙被負壓吸出。檢查無明顯結石碎片后,停止灌注和負壓吸引。退出碎石鏡,換用標準鏡,與硬性外鞘扣緊后,直視下同時退出標準鏡和硬性外鞘。輸尿管鏡組:采用直視下進鏡,尋及患側輸尿管口后置入輸尿管內斑馬導絲,沿導絲進鏡,到達結石部位后行鈥激光碎石。兩組患者術畢均常規留置5 F 雙J 管,1 個月后拔出雙J 管。
觀察指標包括:術中出血(未中出血=術前血紅蛋白-術后第1 天血紅蛋白)、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治療費用、術后發熱、Ⅱ期碎石發生率、術后1 周及1 個月清石率、輸尿管損傷、Ⅰ期進鏡失敗率。
數據分析采用SPSS 13.0 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碩通鏡組有6例(27.3%)因輸尿管狹窄導致進鏡困難而留置雙J 管,1 個月后再次成功施行碩通鏡手術,術中有2例(9.1%)患者發生明顯輸尿管損傷;輸尿管鏡組有2例(6.5%)因輸尿管狹窄而留置雙J 管,1 個月后再次成功實施輸尿管鏡手術,4例(12.9%)術后1 個月復查腹平片提示結石殘留,再次行輸尿管結石取石術,3例(9.7%)因部分結石進入腎盂內而Ⅱ期行輸尿管軟鏡碎石術,10例(32.3%)患者發生明顯輸尿管損傷。碎石術后1 周復查腹平片,碩通鏡組有20例(90.9%)患者結石完全排出,輸尿管鏡組有21例(67.7%)結石完全排出,1 個月后復查,碩通鏡組患者結石均完全排出(100.0%),輸尿管鏡組24例(77.4%)患者結石完全排出,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碩通鏡組有3例(13.6%)發生不同程度的發熱,而輸尿管鏡組有4例(12.9%)發生術后發熱,但兩組患者均未發生膿毒血癥等嚴重并發癥,術后行積極抗炎治療后均得到治愈。分析術前及術后第1 天血常規變化,碩通鏡組血常規變化稍大于輸尿管鏡組,兩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碩通鏡組手術時間短于輸尿管鏡組;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治療費用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

表1 兩組術中出血、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治療費用及術后發熱比較

表2 兩組Ⅱ期碎石發生率及清石率、輸尿管損傷率及Ⅰ期進鏡失敗率比較 例(%)
治療輸尿管上段結石。常用經皮腎鏡及腹腔鏡切開取石,前者雖然碎石快,碎石率高,但是可能出現大出血、感染、損傷周圍器官等;后者創傷較大,術后輸尿管狹窄等,兩者在臨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1]。因此,經自然通道的輸尿管鏡技術越來越受到臨床醫師的青睞。但由于輸尿管鏡手術視野較小,操作空間局限,尤其是對輸尿管內較大結石,碎石時間較長,易造成結石逃逸、輸尿管黏膜損傷等[2-3]。結石逃逸不僅延長手術時間,甚至需再次手術,增加患者的負擔,且結石殘留可能會造成感染、腎絞痛、加重腎積水等,影響治療效果。因此,減少結石逃逸、提高Ⅰ期 清石率對臨床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4]。隨著技術的發展,取石籃、封堵器等裝置被應用于臨床,且取得一定的效果[5],但取石籃為一次性使用材料,價格相對較高,如果結石完全梗阻,該裝置不能順利通過結石部位而導致治療失敗。近年來,一種借助于負壓吸引裝置的輸尿管鏡設備被逐漸應用于臨床,其通過負壓吸引裝置,在碎石過程中,灌注液體和細小的碎石可以通過碎石鏡和鞘之間的空隙被負壓吸引,在取石的同時,明顯降低輸尿管及腎盂內壓力,可減少出血及術后感染的發生,亦可有效預防結石向腎盂內逃逸,提高碎石的效率。另外有研究顯示,碩通鏡對2 cm 左右的上尿路結石具有Ⅰ期清石率高、并發癥較少的優點,且可降低鈥激光對輸尿管黏膜的損傷。但隨著腎結石直徑的增大,Ⅰ期清石率下降,術后發熱的發生率升高[6-7],提示碩通鏡對直徑相對較小的上尿路結石療效較好。
本研究中使用的碩通鏡分為標準鏡和碎石鏡。麻醉成功后,先組合標準鏡和硬性輸尿管通道鞘后,置人輸尿管觀察,如遇輸尿管狹窄,進鏡困難,則直視下留置5 F 輸尿管D-J 管;如成功上行至結石部位,則退出標準鏡,留置硬性輸尿管通道鞘,置入碎石鏡,置入鈥激光光纖沿結石邊緣采用蠶食法擊碎結石。在碎石過程中用左手調節負壓吸引器上的旋鈕來控制負壓大小,達到主動控制引流液和碎石的吸出速率,直至將結石完全清除。
本研究發現,運用碩通鏡碎石可明顯提高Ⅰ期碎石效率,且均為進鏡失敗導致Ⅱ期碎石。而輸尿管鏡組因結石逃逸需再次碎石者高于碩通鏡組。碩通鏡Ⅰ期進鏡失敗率高于輸尿管鏡組,這與碩通鏡鏡體直徑普遍大于輸尿管鏡,進鏡過程對手術醫生的熟練程度及輸尿管管徑的要求較高,且輸尿管迂曲、輸尿管息肉等均影響進鏡的成功率有關。本研究碩通鏡組清石率高于輸尿管鏡組,且手術時間短于輸尿管鏡組,可能是由于負壓吸引,提高了手術的視野清晰度;輸尿管鏡由于灌注液回流欠通暢,在碎石的同時,需不斷調整進水及出水閥,延長了手術時間。出血是手術最常見的并發癥,無論微創經皮腎鏡碎石,還是開放取石術,術中、術后均可發生不同程度的出血[8],且出血為微創經皮腎鏡最為重要且危急的并發癥,究其原因為建立碎石通道過程中導致腎損傷,因此,經自然通道的輸尿管鏡技術受到青睞。本研究中碩通鏡及輸尿管鏡患者術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失血,前者輸尿管損傷的發生率低于后者,這可能與術中前者的負壓吸引作用,使術中視野清晰,手術時間較短,且術中碎石操作位于硬鞘內,減少激光對輸尿管黏膜的損傷有關。術后發熱可由多種原因導致,術中灌注壓較高為一重要的因素。本研究發現,碩通鏡組患者術后發熱發生率稍高于輸尿管鏡組,且高于王樹聲等[7]報道的11.1%,這可能與本研究中,輸尿管上段結石均較大,結石嵌頓及手術時間相對較長有關,同時也可能與樣本量較小有關。結合手術經驗,認為碩通鏡應盡量由有經驗的醫師操作,且應避免盲目進鏡,一方面需在斑馬導絲引導下小心進鏡,另一方面,如進鏡較困難,不可強行進鏡,可留置雙J 管,擇期手術治療,一方面可減少輸尿管的損傷,另一方面可減少出血的發生,同時,要運用左手調節負壓吸引器上的旋鈕控制負壓大小,負壓過大可能導致輸尿管黏膜及息肉的吸引牽拉,影響手術,負壓過小可能達不到清石的效果。
綜上所述,對于輸尿管上段較大結石,碩通鏡具有手術視野清晰、手術時間短、輸尿管損傷小、清石率高等優點,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