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高 曦
自2016年起,在“跨島戰略”的指引下,廈門對海域進行全面整治,全面退出海域養殖,優化用海結構,全市海域港口、旅游、生態的主體功能區所占比重達到80%左右,推動港口航運、濱海旅游、海洋生物醫藥及制品、海洋高端裝備制造等海洋產業加快發展。同時,在國家海洋局、農業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和省海洋與漁業廳的指導支持下,廈門市各相關部門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設“五大發展”示范市、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門戶城市的工作部署,深入實施“生態+”行動計劃,可以看到,一個海洋經濟強盛、海洋科技創新、海洋生態平衡、海洋管理嚴謹的海洋強市形象正徐徐展開在世人面前。
廈門是我國海洋學科的發源地和搖籃。目前廈門云集了眾多的涉海高校和科研院所,擁有廈門大學、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集美大學、華僑大學、福建海洋研究所、福建省水產研究所、廈門市海洋與漁業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機構,海洋高層次人才近2000人。廈門在海洋領域人才體系較為完善,有院士、長江學者、閩江學者、千人計劃、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等。近年來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廈門大學等單位在海洋生物領域獲得了國家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高技術產業化重大專項等項目支持,培育出一批海洋生物研究人才和創新團隊,已經成為國內該領域的中堅力量。
廈門與金門共處廈門灣,與臺灣一水之隔,各領域交流十分密切。作為溝通東北亞與東南亞的交通樞紐,廈門交通條件優越,與東盟國家和地區經貿聯系十分緊密。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廈門成為“一帶一路”倡議支點城市和中國-東盟海洋合作中心落戶地,在新時代國家對外開放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全國海洋功能區劃》中,廈門灣定位為主要發展港口航運、濱海旅游、產城融合等,重點發展臨港產業集中區,加快建設廈漳泉都市圈。臺灣地區長期以來注重海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海洋科技水平在許多方面與發達國家相當。在海洋生物質能、海洋活性物質的研制和保健品開發方面已形成優勢產業。
近年來,廈門市通過調整海洋產業結構,優化海洋產業布局,完善海洋管理機制體制,實施海洋技術創新驅動戰略,有效地促進了海洋經濟協調、健康發展,海洋經濟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2019年,我市海洋經濟實現總產值3711億元,同比增長10.2%;實現增加值1432.48億元值,增長10.74%。一、二、三產業比值為0.5∶18.5∶81,呈現以第三產業為主體,第二產業協同發展的態勢,海洋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目前,廈門市基本形成以海洋第三產業為主導、第二產業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海洋經濟在全市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顯現,對廈門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不斷增強。
廈門港是我國不可多得的天然良港,僅廈門管轄的海域就擁有深水岸線31.7公里。廈門港建有生產性泊位165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76個,10萬噸級以上泊位15個。已開通集裝箱班輪航線147條,2018年實現港口貨物吞吐量2.17億噸;集裝箱吞吐量1070萬標箱,居全國第7位、世界第14位。廈門海域有海洋生物資源種類近2000種,擁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和文昌魚、中國鱟、紅樹林、白鷺等珍稀海洋物種60多種。

分行業來看,海洋生物醫藥等海洋新興產業增長迅速,2019年我市海洋生物醫藥產業預計分別實現總產值和增加值86.20億元和38.0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71%和14.42%,整體增速較快,發展勢頭良好;而海洋工程建筑業、海洋漁業和濱海旅游等海洋支柱產業,仍保持傳統優勢,分別實現總產值451.72億元、13.43億元和1655.9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91%、32.96%和18.10%;實現增加值分別為126.48億元、8.26億元和695.4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0.90%、33.50%和18.10%,支柱作用明顯。目前,廈門市海洋主要產業為濱海旅游產業、港口物流海洋運輸業、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等。目前,圍繞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已培育了藍灣氨糖、氨糖軟骨素、殼聚糖,ARA、輔酶Q10、DHA、蝦青素等海洋生物保健品和功能食品,開發了世界最大首艘8500車位汽車滾裝船產品。廈門已經將海洋醫藥與生物制品業、海洋高端裝備制造業列為未來產業發展方向,能夠起到促進海洋新興產業發展的效果。
推進海洋生物資源多層面、高值化開發利用,加強活性物質篩選、新藥和生物制品研發,拓展延伸海洋生物產業鏈。加快南方海洋創新藥物研發平臺、大洋深海生物基因庫等創新載體建設。推進海洋抗腫瘤南強菌素、海洋毒素等一批海洋源藥物開發。推動海洋多肽、活性殼寡糖、殼多糖和殼聚糖系列產品、微藻DHA、海洋生物工具酶制劑、海藻多糖生物肥、海洋漁用疫苗、海洋化妝品等一批產業化項目建設。加快發展廈門水族產業,形成水族產業集散地。推動水產品深加工和海洋生物資源高值化利用。
把攻克海洋高端裝備關鍵核心技術做為發展重點,推動海洋環境監測與探測裝備、海洋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裝備、海洋工程關鍵配套裝備研發與產業化,推進海洋立體監測傳感器、海洋沙灘廢棄物綜合處置成套裝備、海產品化學污染物納米傳感器、深遠海養殖裝備、汽車滾裝船減振降設備、低振動噪聲游艇、船舶港口噪聲(水下及港口停靠)治理等研發與產業化。扶持特種船舶制造業發展,加強船舶設計、船用新材料、船舶關鍵零部件研制,加快海上風電一體化作業移動平臺、環保型海洋漁業防污材料等項目建設,推進8500PCTC新型滾裝船、客滾郵輪等高附加值船舶設計制造。
接下來、廈門應立足本市區位、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技力量等獨特優勢,推進閩西南海洋協同發展與廈金海洋融合發展,做好灣區經濟文章,打造產業聚集、科技密集、交通匯集、城市群集的廈門灣區。強化海洋科技創新,增強海洋產業高端要素集聚和服務功能,培育海洋高技術產業集群。推動閩臺海洋產業深度對接,加快閩臺現代服務業、閩臺游艇、漁業交流合作重要基地建設。提升海岸帶綜合管理,加強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厚植生態本底,打造高顏值美麗海灣。
堅持優化空間、節約集約、聯動發展,構建環島產業帶、環灣產業帶(兩帶),打造海滄園區、同集園區、翔安園區(三園),形成“兩帶三園”發展格局。另外,廈門市今后發展新興海洋科技產業可以在以下方面進行加強。
1.加強組織保障,在整合廈門現有海洋經濟相關領導小組基礎上,成立“廈門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領導小組”,統一領導示范區建設。
2.加強資金保障,用好國家支持廈門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市3億元資金,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級海洋經濟發展相關資金支持。廈門市每年安排不少于1億元的海洋經濟專項資金,集中用于扶持海洋產業發展、海洋經濟龍頭企業培育、海洋科技攻關、海域生態修復、海洋公共平臺建設。
3.加強政策保障,落實海洋經濟發展系列政策,強化財政資金對海洋經濟項目的支持,支持海洋新興產業、現代海洋服務業、現代海洋漁業發展和海洋品牌培育、海洋科技創新、海洋公共服務能力及涉海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培育和引進涉海龍頭企業。
4.強人才保障,大力實施“海納百川海洋人才行動計劃”“廈門市雙百人才”“千人計劃”,加強海洋領軍人才、應用技術人才和創新團隊引進,對入選計劃的人才,給予相應的優惠政策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