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玉林,張永洪,劉妍妍
(1.青海畜牧獸醫職業技術學院,青海 湟源 812199;2.青海省共和縣畜牧獸醫站,青海 共和 813000)
牦牛作為青藏高原牧區群眾賴以生存的生產和生活資料,為我國高原地區經濟發展和牧區人們生活質量提高做出了巨大貢獻,但由于牧草的周期性枯榮變化,自然放牧的飼養方式使得牦牛養殖處于受自然條件約束的“夏壯、秋肥、冬瘦、春死”的惡性循環當中[1-2]。近年來,隨著我國對特種經濟動物養殖各種激勵與補助政策的不斷落實,牦牛養殖產業得到了蓬勃發展,其養殖方式也逐漸由過去的傳統放牧型養殖方式向現代化舍飼養殖方式過渡,但舍飼養殖限制了牦牛的運動,改變了牦牛的飲食習慣,尤其是當舍飼養殖中飼喂的全混合日糧的營養水平不能適合牦牛生活習性時,不但將導致飼料轉化率以及營養物質消化吸收利用率降低,而且導致牦牛瘤胃受損、生長發育緩慢、屠宰性能降低,嚴重降低牦牛養殖經濟效益[3-4]。當前,優化確定牦牛舍飼養殖中全混合日糧的營養水平,提高舍飼牦牛生長性能、產肉性能和肉品質能逐步成為當前牦牛舍飼養殖的關鍵,對保障牦牛舍飼養殖的快速發展至關重要。鑒于此,本研究探討了不同營養水平全混合日糧對舍飼牦牛生長性能、營養物質表觀消化率、屠宰性能和肉品質的影響,旨在為牦牛舍飼養殖中科學合理選擇日糧營養水平提供參考依據,為提高舍飼牦牛養殖經濟效益提供實踐方法。
體重基本一致的45頭健康閹牦牛由青海省大通縣牧場提供。
根據牦牛生長發育需要,結合當地各種原料價格,以成本低廉、營養均衡、適口性強為基本原則,分別配制低、中、高3種營養水平的全混合日糧,各日糧組成與營養水平見表1。

表1 日糧組成與營養水平
將體重基本一致的45頭健康閹牦牛隨機分成A、B、C 3個處理組,每個處理組15頭牦牛。A組、B組、C組分別飼喂低、中、高營養水平的全混合日糧,試驗牦牛采取單頭單欄、全舍飼養殖,3個處理組的疫苗免疫接種、驅蟲、消毒、衛生打掃等日常飼養與管理方法完全相同,試驗期為160 d。
以每頭牦牛為試驗對象,稱量其在試驗開始和結束時的體重,記錄其在整個試驗期的飼料消耗量。分別計算每頭牦牛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耗料量、料重比。
平均日耗料量=飼料消耗總量/試驗天數。
平均日增重=(試驗結束體重-試驗開始體重)/試驗天數。
料重比=平均日耗料量/平均日增重。
以每頭牦牛為試驗對象,在試驗結束前的最后4 d,每日早、中、晚定時收集每頭牦牛的糞樣,將4 d連續收集的同一頭牦牛的糞樣等質量混合。分別根據國標GB/T6438—2007、GB/T6432—1994、GB/T6434—1994、GB/T6437—2002依次測定全混合日糧和糞樣中的粗灰分、粗蛋白、中性洗滌纖維和酸性洗滌纖維、總磷的含量。參照文獻[5]中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鈉滴定法測定全混合日糧和糞樣中的鈣含量。根據測定的全混合日糧和糞樣的各營養成份含量,計算各營養物質表觀消化率。
營養物質表觀消化率=(日糧中營養物質的含量-糞樣中營養物質的含量)/日糧中營養物質的含量。
試驗結束時,每個處理組隨機選擇5頭試驗牦牛進行屠宰,電擊擊暈后,稱量宰前活體重;頸部放血致死,除去頭、蹄、尾、皮后,稱量胴體重;除去內臟器官后,分別提取骨和肉,分別稱量骨重和凈肉重。根據宰前活體重、胴體重、骨重和凈肉重的稱量結果,分別計算屠宰率、肉骨比、凈肉率、胴體產肉率。
屠宰率=胴體重/宰前活體重。
肉骨比=凈肉重/骨重。
凈肉率=凈肉重/宰前活體重。
胴體產肉率=凈肉重/胴體重。
采集屠宰后牦牛的后背最長肌(第11~13肋骨),利用pH計分別測定其屠宰后45 min和24 h的pH值(pH1和pH24),按照文獻[6]的方法測定剪切力,按照文獻[7]的方法測定熟肉率。
試驗數據采用SPSS 13.0軟件中One-Way ANOVA程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用Duncan’s法進行多重比較,結果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
如表2所示,B組、C組與A組相比較,平均末重、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耗料量均顯著提高(P<0.05),料重比均顯著降低(P<0.05)。C組與B組相比較,平均末重、平均日增重均顯著提高(P<0.05),料重比顯著降低(P<0.05)。

表2 生長性能的測定結果
如表3所示,B組與A組相比較,粗蛋白表觀消化率顯著提高(P<0.05)。C組與A組相比較,粗灰分、粗蛋白、中性洗滌纖維、總磷表觀消化率均顯著提高(P<0.05)。C組與B組相比較,粗灰分、粗蛋白表觀消化率均顯著提高(P<0.05)。

表3 營養物質表觀消化率的測定結果
如表4所示,B組與A組相比較,宰前活體重、胴體重、凈肉重、肉骨比均顯著提高(P<0.05)。C組與A組相比較,宰前活體重、胴體重、骨重、凈肉重、屠宰率、肉骨比、凈肉率均顯著提高(P<0.05)。C組與B組相比較,宰前活體重、凈肉重均顯著提高(P<0.05)。

表4 屠宰性能的測定結果
如表5所示,B組與A組相比較,剪切力顯著降低(P<0.05),熟肉率顯著提高(P<0.05)。C組與A組相比較,pH1、pH24、熟肉率均顯著提高(P<0.05),剪切力顯著降低(P<0.05)。C組與B組相比較,剪切力顯著降低(P<0.05)。

表5 肉品質的測定結果
舍飼養殖條件下飼喂的全混合日糧相對于放牧飼養條件下的牧草而言,非結構性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類等營養物質成份的含量均大大增加,能夠更好地滿足牦牛生長發育的營養需求。周漢林等[8]研究表明適當提高日糧中的蛋白水平可顯著提高干物質、粗脂肪、淀粉等營養物質的表觀消化率以及氮的沉積率,提高動物營養物質消化吸收利用率并促進氮沉積。本研究結果亦表明隨著牦牛日糧中營養水平的逐漸增加,牦牛的粗灰分、粗蛋白等營養物質表觀消化率逐漸提高,與周漢林等[8]的研究結果一致。舍飼牦牛對各種營養物質表觀消化率的提高必然導致牦牛機體對各種營養物質的吸收利用率增加,進而促進牦牛生長發育,達到了快速育肥增肥效果。本研究中隨著舍飼牦牛全混合日糧中營養水平的逐步提高,牦牛的增重逐漸增加、料重比逐步降低,與其研究結果相一致。本試驗條件下,高營養水平全混合日糧對舍飼牦牛生長性能和營養物質表觀消化率的改善作用最好。
屠宰性能能夠簡單直觀地衡量牦牛的產肉性能,直接關系到牦牛養殖經濟效益,是養殖單位追求的經濟指標[9]。因此,本研究以提高養殖經濟效益為出發點,探討了不同營養水平全混合日糧對舍飼牦牛屠宰性能的影響。當前,牦牛的屠宰性能檢測指標主要包括屠宰率、凈肉率和肉骨比,屠宰率的提高表明牦牛的整體產肉率增加,養殖經濟效益提高,而凈肉率、肉骨比的提高則表明肉質量的提高。本試驗結果表明,隨著舍飼牦牛全混合日糧中營養水平的逐步提高,舍飼牦牛的屠宰率、凈肉率和肉骨比逐步提高,舍飼牦牛的屠宰性能得到逐步提高。本試驗條件下,高營養水平全混合日糧對舍飼牦牛屠宰性能的改善作用最好。
肉品質是消費者追求的食品等級指標[10]。本研究以滿足消費者的消費需求為出發點,探討了不同營養水平全混合日糧對舍飼牦牛肉品質的影響。肉品質主要通過pH值、系水力和肉嫩度來評價,pH值下降幅度越小表明肉的生化變化越緩慢;系水力一般用熟肉率表示,熟肉率高的肉多汁、鮮嫩;肉嫩度通常用剪切力表示,剪切力越小,肉的嫩度越好。本試驗結果表明,隨著舍飼牦牛全混合日糧中營養水平的逐步提高,舍飼牦牛的剪切力逐步降低,熟肉率逐步升高,表明舍飼牦牛的肉品質得到逐步提高。本試驗條件下,高營養水平全混合日糧對舍飼牦牛肉品質的改善作用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