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東岳
靈活自由、綠色環保的電動自行車已日漸成為人們短途出行、走街串巷首選的交通工具。然而,不少人并不了解駕駛電動自行車同樣不能任性,須遵規守法。
載人不得任性
【案例】2020年3月5日上午,王某婷駕駛電動自行車載5歲的兒子(未配置安全座椅)出行。她在騎行過程中,因遇行人呂某突然橫穿公路而緊急剎車,雖然避免了與呂某發生碰撞,但其兒子卻由于慣性的作用,頭部著地造成重傷。王某婷認為過錯在于呂某,而當地(江西省贛州市)交警部門卻認定王某婷對事故也應負同等責任。
【點評】電動自行車載人有限制。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中沒有直接對電動自行車載人作出明確的限制,但卻已授權各地進行地方立法。而目前我國大部分地方對此均有著限制性要求。《江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辦法》第五十二條規定:“自行車、電動自行車限載一名十二周歲以下未成年人;搭載學齡前兒童的,應當使用安全座椅。”本案中,王某婷明知未配置安全座椅搭乘學齡前兒童存在潛在風險,卻因疏忽大意或者輕信可以避免而我行我素,這顯然意味著其對損害存在過錯。
無駕駛資格者不得駕駛
【案例】2020年4月6日中午,因為家中有事,一時難于走開,姚某蘭便讓平時會駕駛電動自行車的兒子小飛(化名)自己駕車前往學校。豈料,途中將一位老人撞倒致傷。盡管老人有橫穿公路的情節,但交警部門因為11歲的小飛沒有駕駛資格,認定小飛負事故的主要責任。法院也讓作為監護人的姚某蘭承擔了70%的損失。
【點評】 駕駛電動自行車資格有限制。《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第七十二條規定:“在道路上駕駛自行車、三輪車、電動自行車、殘疾人機動輪椅車應當遵守下列規定:(一)駕駛自行車、三輪車必須年滿12周歲;(二)駕駛電動自行車和殘疾人機動輪椅車必須年滿16周歲;(三)不得醉酒駕駛;(四)轉彎前應當減速慢行,伸手示意,不得突然猛拐,超越前車時不得妨礙被超越的車輛行駛;(五)不得牽引、攀扶車輛或者被其他車輛牽引,不得雙手離把或者手中持物;(六)不得扶身并行、互相追逐或者曲折競駛;(七)不得在道路上騎獨輪自行車或者2人以上騎行的自行車;(八)非下肢殘疾的人不得駕駛殘疾人機動輪椅車;(九)自行車、三輪車不得加裝動力裝置;(十)不得在道路上學習駕駛非機動車。”姚某蘭明知兒子小飛不具備駕駛資格,卻違反上述規定,讓小飛駕駛電動自行車,對事故的發生心存僥幸,姚某蘭作為小飛的法定監護人,自然應當對兒子造成的損害承擔賠償責任。
行車速度不得任性
【案例】2020年5月9日,鄧某雯駕駛電動自行車在非機動車道上行駛時,見路面比較空曠、視野也好,加之急著趕路,遂將車速提高至30公里/時。不料卻與同向駕駛電動自行車拐彎、沒有開啟轉向燈的陳某發生碰撞,并導致陳某嚴重受傷。出乎鄧某雯意料的是:明明是陳某違章,卻因自己所駕電動自行車設計最高時速為40公里,遠遠超過了25公里/時的限速值被交警部門認定鄧某雯需與陳某承擔同等責任。
【點評】駕駛電動自行車時速有限制。《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十八條規定:“殘疾人機動輪椅車、電動自行車在非機動車道內行駛時,最高時速不得超過十五公里。”即鄧某雯在非機動車道上以30公里/時“飆車”,明顯違法。同時,鄧某雯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存在高度危險性,她卻聽之任之,并最終與陳某的違章行為相結合,從而對陳某造成人身損害,即與之存在因果關系,自然也就必須與陳某分擔損失。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六條、第二十六條分別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被侵權人對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權人的責任。”
橫穿車道不得任性
【案例】2020年5月18日,當張某梅駕駛電動自行車經斑馬線橫穿與機動車道垂直的街道時,與相向快速奔跑的朱某發生碰撞,導致朱某左腿骨折、住院治療27天,造成各項損失達7萬余元。可明明朱某沒有注意路面動態是發生事故的主要原因,交警部門卻以張某梅沒有下車推行為由,從而認定張某梅應承擔事故的同等責任。
【點評】駕駛電動自行車橫過車道有限制。《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第七十條規定:“駕駛自行車、電動自行車、三輪車在路段上橫過機動車道,應當下車推行,有人行橫道或者行人過街設施的,應當從人行橫道或者行人過街設施通過;沒有人行橫道、沒有行人過街設施或者不便使用行人過街設施的,在確認安全后直行通過。因非機動車道被占用無法在本車道內行駛的非機動車,可以在受阻的路段借用相鄰的機動車道行駛,并在駛過被占用路段后迅速駛回非機動車道。機動車遇此情況應當減速讓行。”即駕駛電動自行車橫過道路以及借道通行時,也有著相應的規則。與之對應,雖然張某梅不想造成交通事故乃至釀成對朱某造成人身損害,而朱某沒有注意路面動態相向快速奔跑和其自身傷害有關,但這并不能否認張某梅沒有下車推行的事實,也不能否認此舉與朱某的損害存在關聯,即不應將過錯與損失歸咎于朱某一人。因此,張某梅應對事故造成的損害承擔相應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