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敏
[提 要]從跆拳道的核心要義即對“道”的傳揚切入,剖析跆拳道與我國民俗體育關于“文化訴求”的差距,并從“文化自信”“現代化”“文化主體意識”三個具體維度對比分析跆拳道的發展與我國民俗體育的“文化訴求”。
[關鍵詞]跆拳道;民俗體育;文化訴求;文化自信
[作者簡介]盛 敏(1967—),男,江西省體育運動學校高級教練,研究方向為體育運動、體育文化。(江西南昌 330006)
跆拳道起源于朝鮮半島,是韓國民間流行的一項技擊術。“跆拳道”一詞,是1955年由韓國崔泓熙將軍命名。1961年韓國成立了跆拳道協會,并成為全國運動會正式競賽項目。1966年第一個國際組織—國際跆拳道聯盟成立。1988年奧運會跆拳道被列為示范項目,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開始為試驗比賽項目,2000年悉尼奧運會正式成為比賽項目。在短短數十年的發展過程中,韓國跆拳道走出國門,風靡全球,成為擁有廣大參與者的世界性體育運動項目。跆拳道成功傳播的根本原因在于韓國不遺余力的對本民族文化的宣揚,高度的民族文化自信使得跆拳道走得穩、走得遠。因此,跆拳道不僅僅是一個運動項目,更是一種民族的文化品格,跆拳道的發展與傳播也不光是一種運動形式的流傳,更是一種文化輸出,是一種基于運動項目形式所傳遞的文化訴求。跆拳道的發展值得我國民俗體育借鑒與深思。伴隨著生活方式、文化價值觀念的變遷,眾多民俗體育項目徒留其形,成為競技體育的附庸,失去了其中包含中國人文精神的內核。鑒于跆拳道的成功,我國民俗體育的發展必須面對“文化訴求”這一時代主題。
一、跆拳道與民俗體育不同發展境況的文化學闡釋
(一)跆拳道的核心要義在于“道”的傳揚
跆拳道作為一門運動技術,其傳承的不僅僅是身體運動的技術與方法,更為重要的是宣揚一種人生境界與態度。在全球化不斷深入,各種思想體系猛烈碰撞的今天,跆拳道的風靡,足以說明其對依附于技術動作背后的精神價值的重視,這也是跆拳道文化成功傳播的根本原因。“作為一個年輕而現代化的武道,跆拳道很好地融合了格斗技巧和精神道德修養”。[1]跆拳道并不是僅僅作為一項體育運動在發展與傳播,跆拳道作為一項格斗技術,其核心要義在于“道”的傳揚。跆拳道的發展,體現了一種對本民族文化的態度和對傳統的堅持與弘揚。跆拳道已然成為一種醒目的文化標簽,文化賦予跆拳道生命,給了跆拳道發展與傳播的內在動力。文化視角下的跆拳道只要始終堅持“道”的發揚,其作為一種文化標志的身份就不會褪色。反觀我國民俗體育的發展,則是另外一番圖景。傳統的式微,全球化的浪潮,使得我國民俗體育的生存岌岌可危,往日琳瑯滿目、燦若星辰的民俗體育項目逐步走到了無人問津的地步。跆拳道這一運動形式的問世雖然時間不長,然而其發展彰顯了他們對待傳統的態度。在全球化的進程中,我國民俗體育的現實處境窘迫,中華傳統文化發展面臨新的局面,尤其面對跆拳道的成功傳播,不得不令人深思關于民俗體育“文化訴求”的問題。
“在全球化現象日漸明顯的當下,要從文化層面上保留中華文化的特征,從體育項目的角度打破傳統的西方價值觀念和偏見狹隘的西方傳統文化取向。”[2]基于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生存狀態,以“文化”的視角來審視其發展的前途已成為眾多研究者的默契。面對全球化的浪潮,跆拳道的發展與我國民俗體育的處境截然不同,在文化價值觀激烈碰撞的全球化過程中,跆拳道的發展與傳播無時無刻不在闡釋本國文化并不斷向文化回歸。而在快節奏的現實世界中,我國傳統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與人們的生活變得不相容、不貼合,民俗體育文化與信息化、數字化的生活方式除了違和感,似乎就再也沒有什么了。民俗體育沒有了煙火味,遠離了生活氣息,現今的民俗體育不再是一種“生活化”的文化標牌。因此,對比跆拳道運動發展的核心理念即對“道”的弘揚,人們需要反思我國民俗體育的“文化訴求”這一關乎民俗體育傳承與發展的時代主題。
(二)跆拳道與民俗體育關于“文化訴求”的差距
在各種規模的城市里,跆拳道館或跆拳道培訓基地隨處可見,尤其是青少年在選擇體育運動時,跆拳道備受青睞。反之,有著千百年傳承的民俗體育不再奪人眼球,很難融入人們的生活,更談不上對人們價值觀的影響。跆拳道與我國民俗體育的不同發展處境,其根本是關于“文化訴求”的差距問題。對比跆拳道的全球風靡態勢,我國民俗體育的“文化訴求”無疑成為民俗體育傳承和發展的立足點。
根據麥基弗(R.M.MacJver)的觀點,文化是“生活的表達”。[3]跆拳道是將一種運動技術文化融進人們生活的成功的營銷案例,其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傳技”的同時不忘“揚道”,“傳技+揚道=跆拳道文化”。自古以來,我國民俗體育文化亦是用身體運動方式表達著人們對生活的理解。每一種民俗體育文化事項背后都隱含著人們的價值觀念表達。久而久之,民俗體育本身成為一種文化習俗,以習俗的形式固定下來的民俗體育活動更加確定了人們對生活的參悟與對自身文化的肯定。例如,在婚、喪、嫁、娶過程中進行的各種民俗體育形式,不再是簡單的熱鬧把戲,而是體現出深層次認識的社會意義。然而,在當代,面對跆拳道運動的迅猛發展,我國民俗體育的發展是極其無力的,因為跆拳道在極力“揚道”的同時,民俗體育的文化意義在一步步蛻變,使得如今再去追尋民俗體育的“文化訴求”顯得困難。作為習俗化、生活化的民俗體育只有回歸習俗、回歸生活、回歸文化,以“文化訴求”為發展動力,才不至于僅停留于體育運動項目的層面,其發展才能獲得持續的動力。
二、跆拳道的發展和民俗體育“文化訴求”的對比與啟示
(一)“文化自信”視角下的跆拳道與民俗體育
1.“文化自信”是跆拳道發展的根本原因
文化自信是跆拳道成功發展的根本原因。跆拳道之所以能夠走出國門、漂洋過海,深深的扎根于不同膚色、不同文明傳統、不同思維觀念、不同文化習俗、不同生活方式的異族文化土壤中,成功之處就在于跆拳道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始終秉持“文化自信”,并時刻注重保持文化的獨特性。“跆拳道之所以在國際上取得如此巨大的影響力及成就,與崔泓熙將韓國國內魚龍混雜的傳統武道統一整合為跆拳道以及金云龍憑借出色的外交手段在跆拳道國際推廣方面所做的工作是密不可分的。”[4]跆拳道的發展是一種有計劃性的國家層面的文化發展策略,韓國政府自上而下、精心組織策劃,對跆拳道的發展與傳播做出的努力,是基于國家層面對本國文化傳統高度自信的體現,跆拳道的改革發展始終不離“民族文化訴求”這一主線,不遺余力地通過跆拳道這一身體技術形式將韓國的傳統文化帶給了全世界。跆拳道的改革與發展就是“文化的發展”,跆拳道運動是高度自信的文化樣品。
2.“文化自信”將是民俗體育發展的根本訴求
借鑒跆拳道的成功發展與傳播,倡揚文化自信是民俗體育發展的根本訴求。弘揚我國的“文化自信”離不開對民俗體育的挖掘,同時,民俗體育的傳承與發展亦離不開民族文化自信。在千百年的歷史長河里,在一代代的傳承延續中,民俗體育早已成為人們融入社會以及自我認識和宗族認同的手段,勾勒出別開生面的社會生活,是確定人際關系的重要途徑。民俗體育是中國傳統文化社會結構形成的粘合劑,正如有學者提出的,“他們通過民俗活動,將各單元中的個體成員社會化,起到對其人生價值的確立和社會認同的表達作用。”[5]
在文化軟實力比拼的今天,在肯定文化自信重要意義的新時代,可以預言,人們靈魂深處的民俗文化情懷會對社會的發展產生持續而深遠的影響。即使在全球化席卷世界各個角落的風浪中,民俗體育能依然根植于中華文明厚重的文化土壤中,并經歷社會形態和物質形態的變化而保持生命力,繼續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以強大的活力。因為民俗體育是民俗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而“民俗是一種民間傳承文化,它的主體部分形成于過去,屬于民族的傳統文化。但它的根脈一直延續到當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伴隨著一個國家或民眾的生活繼續向前發展和變化。”[6]我們有理由相信,作為民俗文化重要內容的民俗體育,會依托于傳統文化的復興而獲得新生。文化自信暗含著國家和民族對待傳統的態度,這種態度將直接決定我國民俗體育未來的發展。只有在文化自信的引領下,才能將包含于民俗體育中優秀的文化基因提取出來,弘揚它、發展它,民俗體育才能得以發展。
(二)“現代化”視角下的跆拳道與民俗體育
1.“現代化”是跆拳道發展的重要手段
有研究者將跆拳道與中國武術進行對比研究,并指出跆拳道與武術具有同屬東方文化的基因,在現代化進程中都受到西方體育文化的影響,但其已將自身民族文化傳播到全世界,甚至獲得了“世界第一搏擊運動”的美譽。[7]目前國際跆拳道協會擁有159個會員,名列世界體育單項組織前列。時代的進步、現代化的進程使跆拳道的發展與傳播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一部分原因在于跆拳道不像我國民俗傳統體育,有著悠長的發展歷史,跆拳道本身就是現代社會的產物,具有極高的技擊實用性和觀賞性,并且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然而并不能以此作為跆拳道迅速發展的關鍵因素。跆拳道的成功發展更在于其對長期流傳的傳統文化的提取,“傳統+現代”的理念塑造了跆拳道的文化形象。
可見,在“現代化”過程中,“歷史”并不見得就是包袱,“傳統”更加不是累贅,反而可以說:“現代化≥歷史+傳統”。現代化是繞不開的歷史轉角,在現代化的浪潮中,一切抵抗與排斥都是無力的,無論人們主動接觸或被動接受,它都以強大的力量蔓延到各個角落,跆拳道運動的成功發展與傳播即印證了這一點。
2.“現代化”將是民俗體育“文化訴求”的根本動力
時代的發展并不是以丟棄傳統為代價,相反,時代的進步使人們重新認識過去,以新的視角去解讀自己的傳統文化,這也是現代化的過程。民俗體育也繞不開“現代化”的影響,更不能規避現代化,民俗體育唯有迎著“現代化”的巨浪,處理好發展與文化訴求之間的關系,才能獲得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現代文明與帶有濃厚鄉土氣息的民俗體育看似格格不入,其實誰也離不了誰。跆拳道的成功營銷,正是基于本土文化,以“文化”為基礎逐步使跆拳道成為“傳統文化+現代文明”的融合體。同理,現代文明亦為我國民俗體育的發展提供現實場域,民俗體育是否能獲得發展?又該如何發展?都需要從“現代化”中尋找答案,“現代化”是一個大熔爐,以“文化訴求”為目標,民俗體育才能成為一種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新的文明產物。“現代化”賦予民俗體育之“民”以更豐富的文化內涵,人們對民俗體育的認知不能停留于“民俗+體育”的簡單疊加,因為民俗體育的行為主體已不再是過去的社會中下層民眾,而是有著共同文化基因的官方和非官方的全體人民集合體。民俗文化不再是一種草根文化,民俗體育也理應成為建立在民族共同體統一認識基礎上的傳統體育文化形式。民俗體育的發展離不開“現代化”的助推,“現代化”的進程和民俗體育的發展并不是矛盾關系,而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關系。對民俗體育的現代文化表達形式的穩固化,需要人們不斷地進行理論上的建構,價值上的闡釋和在具體實踐中的推動。
(三)“文化主體意識”視角下的跆拳道與民俗體育
1.“文化主體意識”是跆拳道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走進任何一個道館都可以看到不同書法款式和裝裱形式的跆拳道練習的最高旨歸——跆拳道精神,但其內容卻一以貫之:“禮儀廉恥、忍耐克己、百折不屈”。其實傳統跆拳道精神豈止這十二個字能囊括的,“跆拳道出于傳播之目的而硬是從龐雜的傳統跆拳道精神體系中抽出最能代表民族特色的靈魂而加以固化”。[8]從某種程度上講,跆拳道的發展是為了更好地推動跆拳道的傳播,傳播是發展的更高層目標。同樣,跆拳道的傳播亦是為了能使跆拳道獲得更長足的發展。“文化主體意識”是一種文化形式區別于另一種文化形式的本質特性,是彰顯文化身份的根本手段。跆拳道強大的“文化主體意識”從跆拳道的改革即可見端倪,跆拳道的改革始終服務于跆拳道的發展與傳播,跆拳道的改革在跆拳道鮮明的文化身份基礎上進行,文化主體精神的濃縮與固化,目的是為了以最便捷和有效的方法使跆拳道精神深入人心。不難理解,跆拳道作為一種鮮明的民族文化品牌,“文化主體意識”早已成為其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是其成功傳播的關鍵。跆拳道所體現的這種“文化主體意識”值得我國民俗體育借鑒。
2.“文化主體意識”將是民俗體育“文化訴求”的精神依歸
正如文化學者描述的,“文化主體意識的缺失會使一個國家的靈魂游蕩不定,哪里強就往哪里去,哪里吸引力大就去哪里,失去了文化主體意識,分辨能力就差了,隨聲附和的東西也就多了,現代人也因此產生了很多習慣性的思維。”[9]就我國民俗體育而言,貫穿其傳承與發展的“文化主體意識”的缺位,將直接導致文化意義的消亡,民俗體育儼然成為披著“民俗”外衣的“西式體育”。面對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從抵制到不斷深入地接納,伴隨的是屬于我們自己的文化價值體系的離散。如何看待我們的傳統?如何繼承我們以往的習俗?是關于民俗體育發展必須回答的時代之問。“在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長河中,民族傳統體育承載了不同地區的心理素質以及不同民族的審美情趣。”[10]民俗體育活動的情景布置、設計安排、裁決理念,無不隱現中華民族的文化體認和主體意識,它傳遞的是一種坦然的生活方式,這是與標準化的西方競技體育最顯著的差異。民俗體育發展不應被過多的規矩以及技術層面的東西所框縛,民俗體育的形式與內容,無不因地制宜、因時制宜,貼近生活、親身參與民俗體育活動,是傳承和保護民俗體育的最好形式。
概言之,有著濃厚地方特色的民俗體育如能保持原有的精神文化要義,堅守主體意識并逐步走進現代化,而不隨意截取奧林匹克運動文化的規則進行嫁接、改編,此即做到了文化保持與精神依歸。
三、結語
面對“全球化”的巨浪和“現代化”的進程,跆拳道運動的發展與我國民俗體育的發展形成鮮明的對比,跆拳道的風靡與我國民俗體育的式微,促使我們對民俗體育的“文化訴求”進行探索,這是現實使然。跆拳道的核心要義在于“道”的傳揚,從跆拳道的發展可以體認我國民俗體育“文化訴求”的差距。從文化的角度解析跆拳道的成功傳播,并對我國民俗體育的“文化訴求”進行深刻的分析與認識,是新時代民俗體育傳承與發展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李冰.文化的和諧統——試論武術與跆拳道不容忽視的一致性[J].浙江體育科學,2014,(3).
[2]周婷娜.民俗體育文化在我國體育強國進程中的必要性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7,(2).
[3][法]讓·卡澤納弗著,楊捷譯.社會學十大概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4]段天龍,劉天宇,沈映制.韓國跆拳道振興計劃對我國武術散打發展的啟示[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7,(4).
[5]董曉萍.現代民俗學講演錄[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6]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7]王黃城.文化學視角下武術與跆拳道現代化比較研究[J].武術研究,2018,(2).
[8]王曉晨.跆拳道傳播中值得武術借鑒的三種意識[J].搏擊·武術科學,2012,(1).
[9]樓宇烈.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M].北京:中華書局,2016.
[10]溫和瓊,陳燦宇,謝德山.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反思與建構——基于文化傳承視域[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9,(6).
[責任編輯:劉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