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俊麗
摘?要:學齡前的教育機構中存在一種特別的孩子,表面看上去與普通孩子并無不同,但是不同之處體現在內部—這群孩子的行為問題較突出,他們比較好動,愛和同伴打鬧,這使他們成為了特別的存在,受到老師和同學特別的關注,其自身也受到很大影響,包括與其他小朋友交往的各個方面。本文結合筆者在實踐中發現的學前兒童所存在的行為問題,對學前兒童行為提出針對性的分析,對此提出如何進行家庭干預,為實現正確的多動行為家庭干預給出指導建議。
關鍵詞:多動行為;家庭干預;幼兒
【中圖分類號】G78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8877(2020)22-0014-02
1.學前兒童的常見問題
(1)學齡前對兒童問題進行預防和干預,可有效改善問題
在臨床表現上,一般來說多動行為和多動癥有一部分是相似的,多動行為一個大的范圍,有多動行為的兒童被認為是潛在的多動癥患者,但是不能在5歲之前確診,只有在5歲以后才能通過醫生確定這些孩子是否患有多動癥。6歲之前通常被視為幼兒大腦發展的黃金時期,許多心理機能也在這個時期得到快速發展,此時兒童身體會快速生長,而且心理方面也會快速地發展,在此階段需多留意兒童的多動行為,因為此時兒童的可塑性比較高,有利于對多動癥的早期預防和干預。
(2)行為出現的概率比較大,多動行為是一個需要重視的問題
1985年我國開始關注兒童的行為問題,北京市最早對兒童行為問題實施檢查。開始的十年里,北京城區的兒童問題檢出率每年都會上升。近些年來,我國濟南、深圳等多個城市都開始對兒童行為進行篩選,雖然研究對象的年齡階段、樣本數量以及研究者的社會文化背景等不盡相同,但是,較高檢出率意味著學齡前兒童行為存在著多種問題,尤其是多動問題。程度較輕者會影響今后的學習與生活,程度較重者甚至會對社會造成很多負面影響,因此,學前兒童的問題行為需要得到我們的重視,并且采取相應措施來改善孩子們不同發展程度的問題行為來最終達到適應個體成長以及滿足團體發展的需求也是必要的。
邊緣兒童雖然在幼兒園中所占比例較小,但是近些年出現的頻率較以往有所增加。有學者認為,邊緣兒童是生活在正常教育機構中的,在社會交往方面的行為表現有別于正常兒童群體,在情感與社會性等方面處境不良且一定程度上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學齡前教育階段是早期干預的黃金時期,對于引導他們回歸主流教育意義重大。
2.多動行為干預的相關對策
(1)多動癥含義的探討
多動癥癥狀的描述用語在不同的研究歷史時期是不相同的,這就直接導致了多個含義名稱的出現,各類社會學者都對多動癥這類兒童行為問題進行了研究,而最初的研究大多是來源于醫生和學者。我國的學術界現在將注意力缺失,過度活動表現的病癥稱為“多動癥”,并且通過對研究年齡階段對多動癥進行區分,將其區分為“成人多動癥”、“小兒多動癥”等種類。
應該注意的是,雖然家長和醫生是發現和確定這一病癥的主要力量,但是不能僅僅憑借主觀的判斷和觀察,沒有數據進行佐證。一般來說,醫院通常采用量表評估的方法來診斷多動癥,這樣可以準確的知道和了解兒童的多動癥以便后續采取相關的措施來解決。
(2)相關的干預方法
如前所述,鑒于多動行為和多動癥存在有很多相似之處,通過使用多動癥的干預方式來對兒童的多動行為矯正是必要的,當然這個過程需要結合對象的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對于多動癥的治療,常見的我們將其區分為藥物治療和其他治療,本文重點探討的家庭干預就屬于后者。在干預地點上,多動行為并沒有明確的規定地點,可以在教育機構,也可以在醫院等等。對于干預環境和方式的選擇,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個體實際的具體情況出發,選擇適宜的方式。
本文主要討論的家庭干預,是建立在大前提之下的,這就是作為父母必須先了解自己的孩子再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兒童發展心理學認為必須了解每個階段孩子生長發育的特點,其次尊重這些特點,以此提供一定的教育需要,并且這些教育要符合孩子們一般的生長規律,不能隨意給孩子貼上一張“病”的標簽。之后,父母還必須學會分辨哪些是典型現象,哪些是非正常現象,此外,父母還必須去了解異常現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外部的環境因素還是孩子自身的原因,如果是環境因素,父母需要去為孩子建立一個合適的環境,但如果是孩子自身的原因,父母必須在兒童所患的病癥上下功夫,全面地認識病癥,了解孩子的處境。以上述的全面了解為前提,父母才能正確進行家庭干預。
(3)家庭教育干預
相比藥物干預的副作用,教育干預不會產生任何有害影響,不會造成孩子生理上的創傷。可以通過教育來對孩子的不良行為進行糾正,例如,從生態環境方面來說,要分析兒童的生活環境,對學生的環境適應狀況進行觀察,建立整合的環境支持系統,形成一個整合的動態網絡系統,這當然不止局限于家庭,父母要努力將家庭—學校—社會聯系成一個整合的動態網絡系統,當孩子在一般的教育環境當中表現出適應的困難時,這些孩子就需要來自于引導者的幫助,這些引導者必須教會他們建立正確的社交方式,在家庭當中,父母就應扮演這樣的角色。家長要及時發現并且糾正和指導兒童的相關錯誤行為和觀念,循循善誘,使其形成正確的行為方式,引導其成為一個有著正確行為習慣的人。但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的多動程度超出普通教師的控制范圍,但其嚴重程度又沒有達到特殊學校的要求程度時,則需要轉入到教育機構,尋求特教老師的幫助。
除來自家庭的干預之外,教育干預還強調整個幼兒園大環境的影響,所以父母必須建立和幼師的聯系,與幼師及時有效的溝通是必不可少的。
(4)家庭綜合干預
綜合干預相比于教育干預,針對的范圍更小,但是更加細致。在家庭中建立良好的氛圍,不斷提高家庭的生活質量,家庭干預是長期進行的,具備長遠的效果,很多研究表明,家長本身的教養方法和技能等對兒童的干預效果是額外重要的。如果父母對于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認知不足的話,沒有專業的指導方法,對于自己孩子的干預就會沒有規范性,除了觀念上的問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也可能會面臨諸多問題,例如,許多父母囿于教育水平、收入和社會地位,家庭干預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會存在很多操作性的問題。
美國人發明的“八步法”在諸多家長培訓方法中具有很強的代表性,這其中包括很多特殊技巧,這種方法對減少兒童的反叛和挑釁行為具有很大的幫助。以八步法中的激勵為例,父母越是對兒童采取激勵的方法,兒童在面對需要作出選擇的情境中將會更加積極思考自己將會采取的措施,進而做出更加有利于長久利益的選擇,但是父母也應該注意,那種一味控制孩子,過分保護孩子的行為,則會導致孩子在遭遇困難時產生強烈的沮喪和依賴的心理,這種依賴性導致其喪失解決問題的獨立性,長久來看,這不利于兒童日后的進步與發展。眾所周知,來自于父母的不良的教養方式是導致兒童出現多動癥的重要原因之一,必須使家長學會如何與孩子相處,有效的減少家庭矛盾的發生,學習解決各種家庭問題,父母必須從自身做起,為孩子塑造一個良好的支持性環境。如果一個有多動行為的孩子家庭選擇了家庭干預,那么父母甚至是全體家庭成員在這一過程的配合是至關重要的。整個家庭的成員必須努力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這種氛圍對兒童今后的健康成長和進步有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反之會對兒童的健康發育造成極大阻礙。
通過對學前兒童多動問題的探討,我們發現,父母的監管可以有效的促進學前兒童的自我控制,并且隨著父母對學前兒童監管水平的提高,父母對孩子行為、交往和生活了解的深入,父母越能把孩子的行為、交往和生活維持在正常的軌道,同時在與父母關系深入的過程中,兒童可以有效減少甚至避免不良同伴的影響。與此同時,父母閑暇之余增加對學前兒童的監管也有利于促進社會化進程。
參考文獻
[1]鄢靖雯.學前兒童多動行為家庭干預的個案研究[D].西華師范大學,2018
[2]李欣.大班幼兒多動行為教育干預的個案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9
[3]杜春香.從“不是我做的”到“勇于說實話” [D].蘇州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