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才軍
摘?要:融合教育是對聽障兒童實施康復教育中的重要研究內容,也是特殊教育領域內研究的熱點,其主旨是將特殊兒童同正常兒童一樣對待,讓其融入社會,接受正常的學前教育、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以此最大程度的激發出特殊兒童的內在潛力。對于聽障兒童而言,雖無智力障礙,但是聽力損傷,會造成聽覺障礙。聽障兒童在語言、認知、情緒以及個性發展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如果早期不對其實施干預治療、及時接受康復訓練,后期會逐漸喪失語言功能,進而影響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因此,聽障兒童需要借助助聽技術或其他技術來克服聽力障礙。融合教育中,康復訓練所包含的聽覺康復聽能管理,是幫助聽障兒童克服聽力障礙的有效方式。本文主要概述了聽障兒童融合教育發展現狀、家長參與聽障兒童聽能管理過程的重要性,以實例為基礎,分析了家長在聽障兒童聽能管理中的職責,為康復教師以及家長提供經驗參考,確保聽障兒童擁有良好的康復訓練環境,促其健康成長。
關鍵詞:聽障兒童;融合教育;聽能管理
【中圖分類號】G78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8877(2020)22-0016-02
融合教育的目的在于將聽障兒童教育與健聽兒童教育實現有效融合,開展正常教育活動,其融合形式根據兒童聽能發展進行具體決策。目前,國外比較普遍的融合形式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在特殊教育學校中招收普通學生,與聽障兒童一起,開設融合班級;第二種是在普通學校中招收特殊學生實行隨班跟讀;第三種是在普通學校中設立特殊班級,這一形式主要適用于智力障礙的特殊學生,因此,對于聽障兒童而言,一般不采用此種形式。由此可以看出,實施融合教育,就必須在課程設置上做出一定的改變,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聽障兒童與健聽兒童的融合教育,激發聽障兒童的內在潛力。目前,聽障兒童融合教育依舊存在很多問題。
1.聽障兒童融合教育發展現狀
(1)在學校中的適應能力不平衡
大部分聽障兒童及其家長認為,在普通學校中,聽障兒童能獲得更多的知識,在學習方面會取得更大的進步。但是,在學校中,聽障兒童的同伴關系與學業成就并不成正比。因聽障兒童聽力方面存在問題,其語言表達、認知能力、情緒特征以及個性特點等方面也發生了異常。比如,語言表達方面,經常出現構音以及聲音異常的現象。因為聽力受損,他們只能通過視覺或者觸覺來獲取和判別信息,且理解能力較差,只能通過肢體語言來表示,經常出現他們“暴力推人”或者“打人”的現象。種種原因導致聽障兒童在普通學校中的人際交往不是很順暢,無法真正融入正常的學生群體中。導致學業成績與同伴關系之間產生不平衡的原因,主要在于學校對這種融合教育的不夠重視,雖然開設了融合學習班級,但在教學方式與課程設置上沒有實現同步改變。只有做出切實的改變,保障聽障兒童在普通學校中更好的適應環境,在與同學的交往中,獲得人際交往技能,實現對聽覺的有效刺激。
(2)教師與家長對隨班就讀的態度不一致
普通學校中,教師對開設融合教育班級的態度,都不怎么樂觀。具體來說就是對普通學校中實施融合教育,即支持聽障兒童隨班跟讀的教學措施,信心不足。持有這種態度的教師,主要是因為未經過專業培訓。沒有經過專業培訓,導致教師無法理解聽力損失對這部分學生產生的危害性,對聽力障礙學生實施的教學工作也就沒有太多信心。但是,這部分教師中,多數希望可以通過專業培訓的方式,提高他們對融合教育的認知,增強對聽障學生的教學信心,以促進融合教育的有序發展。由此可見,提高普通學校教師對融合教育的認知程度,是發展融合教育的前提之一。與教師的態度相比,家長對融合教育的態度是十分贊成的。他們認為融合教育中聽障學生與健聽學生之間的促進作用是相互的。如果引導方式正確得當,聽障兒童會在健聽兒童的影響下,逐漸恢復聽能,同時,健聽兒童自身的溝通能力、認知能力也會在與聽障兒童的交往過程中得到提升,促進思想道德的健康發展。
2.家長參與聽障兒童聽能管理過程的重要性
聽能管理是聽障兒童實施融合教育,提升聽覺語言能力的基本任務。聽能管理是以聽力師為主導、通過聽力師、康復教師及聽障兒童家長三方協同合作,對聽障兒童的助聽效果及其所處的聲學環境進行動態觀察和主動評估。通過有效的聽力服務,使聽障兒童的聽覺處于最佳狀態。聽能管理應是伴隨聽障兒童一生的服務。家長參與聽能管理的過程中,實現了與聽障兒童之間的密切合作,可以為孩子創造高品質的聽能發展與學習環境。家長必須從被動參加的狀態轉換為主動參與,只有這樣,在康復過程中不僅能及時了解到兒童的聽力問題,也能強化家長自身在聽覺方面的專業知識,利于后續的優化訓練,為聽力師提供更加有利于康復訓練的檢測建議,幫助教師及時調整康復教學計劃,促進聽覺語言能力的有序發展。
3.家長在聽障兒童聽能管理中的職責
(1)聽力檢測中及時了解檢查項目及其意義
作為家長,在兒童進行聽力檢測時,要及時跟進檢測項目,了解檢測內容,包括各項指標以及所代表的含義。一般情況下,聽力監測主要是聲場測聽,并以聽覺行為觀察、林氏六音檢測等手段作為輔助,以此對兒童的聽能進行全面了解和掌握。比如,當林氏六音檢測完畢后,家長可以向聽力師或教師詢問以下問題來增加對檢測結果的了解:孩子目前能夠察覺和辨別的聲音都有哪些?在什么距離范圍之內,孩子能夠對聲音進行精確的辨別?哪些聲音會更容易被孩子覺察到?此類問題具有極強的針對性,都夠幫助家長更加系統全面的了解兒童的聽覺能力發展,判斷聽能可進步空間,以便教師制定更加科學的康復訓練計劃。
(2)日常生活中留意并記錄孩子的聽覺反應行為
在上述聽能管理的檢測中,因是在特定專業環境與專業設備的幫助下進行專業評估,體現的是當時環境下的聽能反應,因此其結果帶有一定的片段性,無法解釋聽障兒童聽能的整體性。因此,日常生活中,在兒童完全放松的狀態下,家長要時刻留意并記錄兒童不經意間表現出來的聽能反應,為教師和聽力師提供聽覺反應的動態評估信息,幫助聽障兒童在后期的康復中優化聽能。家長可以根據康復進程合理安排,包括對助聽設備的使用以及響度等的適應程度、在不同環境中孩子的聆聽情況、家長陪伴與家長不陪伴情況下的聽能反應等進行詳細記錄。家長要善于觀察孩子的反應細節,及時與教師和聽力師聯系,并將記錄內容妥善保管,在后續康復中與教師和聽力師積極溝通,為孩子營造良好的聽能管理環境。
綜上所述,要將聽能管理較好的與融合教育相結合,需要學校、教師、家長等多方面做出努力與改變。家長在聽能管理中要積極了解檢測項目內容及其意義,在生活中留意并記錄兒童聽能反應,為教師和聽力師治療提供動態聽覺康復信息,以達到良好的康復效果,為融合教育發展提供基本條件。
參考文獻
[1]許海燕.學前聽障兒童語言發展特征的研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7(12):125-127
[2]呂明臣,高彥怡.聽障兒童語言功能評估的意義[J].華夏文化論壇,2014(01):143-148
[3]萬慧穎.學前特殊兒童教育補償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4
[4]曹照琪,張建華,岳麗.聽障兒童融合教育中構建特教資源室的思考[J].現代特殊教育,2003(04):23-2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