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旭,袁晶晶,王守乾,徐露瑤,王英超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 肝膽胰外二科,長春 130021
病例1:患者男性,30歲,2018年4月6日因“間斷性右上腹疼痛2 d”就診于本院。血友病A病史20年。查體:右上腹輕壓痛,向右肩部放射。腹部超聲顯示:膽囊腔內多個強回聲光團,最大約2.1 cm×1.1 cm。肝膽脾胰多排CT顯示:膽囊腔內多個高密度影,肝內膽管及膽總管未見明顯擴張。入院診斷為“急性結石性膽囊炎合并血友病A”。凝血因子Ⅷ:C(FⅧ:C)為8.2%,無FⅧ抗體。參考血液科會診意見結合患者實際情況給予FⅧ替代治療,手術當天FⅧ制劑按65%替代,術中小心分離并結扎膽囊動脈、膽囊管,使用超聲刀分離膽囊,膽囊窩滲血約80 ml,剝離后膽囊床放置凝膠海綿及可吸收再生氧化纖維素(2082)術中止血。術后第1~3天分別按60%、50%、40%替代,完善術后對癥治療。術后連續3 d腹腔引流液量為32 ml、25 ml、15 ml,術后連續3 d的APTT為39 s、32 s、26 s。患者無明顯不適,第3天行腹部彩超檢查后拔出腹腔引流管并辦理出院。院外隨訪30 d未見出血癥狀。
病例2:患者男性,43歲,2018年6月5日因“間斷性腹部疼痛1年”就診于本院。血友病A病史30年。查體未見明顯陽性體征。腹部超聲顯示:膽囊壁增厚,膽囊腔內1個強回聲光團,大小為2.0 cm×1.4 cm。肝膽脾胰多排CT顯示:膽囊內單個高密度影,膽囊壁增厚。肝內膽管及膽總管未見明顯擴張。入院診斷為“慢性結石性膽囊炎合并血友病A”。FⅧ:C為12.9%,無FⅧ抗體。術前補充FⅧ,手術當天及術后第1天FⅧ制劑按80%替代,術中緩慢、輕柔分離并結扎膽囊動脈、膽囊管,使用超聲刀分離膽囊,膽囊窩滲血約90 ml,剝離后膽囊床放置凝膠海綿及可吸收再生氧化纖維素(2082)術中止血。術后第2~3天分別按70%、60%替代,完善術后其他對癥治療。術后連續4 d腹腔引流液量為36 ml、30 ml、22 ml、16 ml,術后連續4 d的APTT為42 s、39 s、35 s、31 s。患者無明顯不適,術后第4天行腹部彩超后拔出腹腔引流管并辦理出院。院外隨訪30 d未見出血癥狀。
病例3:患者男性,22歲,2019年10月25日因“間斷性右上腹伴右肩部疼痛2d”就診于本院,血友病A病史12年。查體:右上腹輕壓痛,向右肩部放射。腹部超聲顯示:膽囊腔內1個強回聲光團,大小為1.9 cm×1.3 cm。肝膽脾胰多排CT顯示:膽囊內單個高密度影,肝內膽管及膽總管未見明顯擴張。入院診斷為“急性結石性膽囊炎合并血友病A”。FⅧ:C為16.4%,無FⅧ抗體。術前補充FⅧ,手術當天FⅧ制劑按65%替代,術中輕柔分離、結扎膽囊動脈、膽囊管,使用超聲刀分離膽囊,膽囊窩滲血約70 ml,剝離后膽囊床放置凝膠海綿及可吸收再生氧化纖維素(2082)術中止血。術后第1天FⅧ抗體濃度為0.6 BU/ml,使用凝血酶原復合物,50 U/kg,每12 h 1次。術后連續4 d腹腔引流液量為25 ml、21 ml、15 ml、10 ml,術后連續4 d的APTT為39 s、33 s、29 s、27 s。患者無明顯不適。術后第4天行腹部彩超后拔出腹腔引流管并辦理出院。院外隨訪30 d未見出血癥狀。
血友病A是一種X染色體連鎖的隱性遺傳性出血性疾病,FⅧ基因突變導致機體缺乏FⅧ[1],由于是性染色體隱性遺傳,因此患者幾乎均為男性。外傷或手術后延遲性出血是本病的特點[2],然而隨著多學科協助診療體系的逐漸成熟、血液制品庫存和質量的不斷提升,已有文獻[3]報道血友病A患者成功開展骨科大手術。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創傷小、恢復快、術后出血率低[4],因此血友病A合并膽囊結石患者行LC理論上安全可行,臨床實踐中上述患者術中充分明確膽囊三角的解剖結構,但并不主張過度游離膽囊管與膽囊動脈。分別使用鈦夾、Hem-o-lock夾夾閉遠端膽囊管和膽囊動脈。使用超聲刀輕柔、緩慢剝離膽囊,于膽囊床放置凝膠海綿及可吸收再生氧化纖維素(2082)進行術中止血,手術操作順利,術中止血效果較好。參考血液科會診意見并結合上述3例患者的治療經驗,膽囊結石合并血友病A的患者術前及手術當天可將FⅧ制劑維持在65%~80%,術后3 d每天可降低10%。其中FⅧ的用量(U)=患者體質量(kg)×[輸注后達到的FⅧ水平(%)-輸注前FⅧ水平(%)]×0.5。在輸注FⅧ過程中密切監測FⅧ抗體濃度,雖輕中度患者抗體發生率為2%~5%[5],一旦產生抗體,需改用凝血酶原復合物[3],如病例3替代治療方案。筆者認為以上是膽囊結石合并血友病A患者圍術期FⅧ替代治療的大體原則。

表1 血友病A合并膽囊結石患者與單純膽囊結石患者術后APTT和腹腔引流液對比
在大體原則的基礎上,患者FⅧ:C水平及炎癥狀態不同,實施FⅧ替代治療過程中藥物劑量的把控也不盡相同。FⅧ的血漿半衰期為8~12 h[1],半衰期較短,當血友病A患者FⅧ的基礎水平較低時可適當減少單次輸注量增加輸注頻次來大幅增加FⅧ的水平。病例1患者通過適當增加輸注頻次取得滿意效果。慢性膽囊炎使得膽囊與周圍組織黏連,增加術中剝離膽囊的出血風險。血友病A合并慢性膽囊炎患者圍術期FⅧ的水平應適度增高,如病例2。手術應激在增加機體纖維蛋白原、FⅧ濃度的同時也提升了纖溶系統的活性[6],術后血友病A患者生成FⅧ障礙,FⅧ主要靠外源性輸入,可適當使用抗纖溶藥物降低纖溶系統的活性。為降低血栓形成風險在輸注FⅧ后5 h給予氨甲環酸。由于該類患者凝血機制紊亂,不建議使用過多的凝血類藥物。經過上述治療措施,3例膽囊結石合并血友病A患者圍術期腹腔引流液與APTT逐漸好轉,與同期手術且年齡相近的1位非血友病膽囊結石患者(作為對照)相比,圍術期腹腔引流液與APTT數值差異可接受(表1)。
膽囊結石合并血友病A患者圍手術期FⅧ替代治療經驗目前報道較少,對于肝膽外科醫生而言該類患者FⅧ替代治療的經驗尤為重要,不僅降低了手術風險,而且是在該類患者中常規開展LC的前提,本文報道的臨床經驗供讀者參考。
作者貢獻聲明:李昌旭與王守乾負責資料分析,撰寫論文;袁晶晶及徐露瑤參與收集數據,修改論文;王英超負責擬定寫作思路,指導撰寫文章并最后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