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俊,王婷婷,周 盟,王維釗,楊楚婷,李圓浩,陳煒煒,劉 軍
1 大連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遼寧 大連 116000; 2 揚州大學2017級吳登云班,江蘇 揚州 225001; 3 江蘇省蘇北人民醫院 消化科,江蘇 揚州 225001
患者男性,53歲,因“中上腹脹痛9 h余”于2019年8月18日于當地衛生院就診。患者因進食油膩食物后出現中上腹持續性脹痛,無惡心嘔吐、畏寒寒戰、頭痛頭暈、胸悶胸痛,于外院就診查腹部CT提示:急性胰腺炎。血淀粉酶4188 U/L,尿淀粉酶38 508 U/L。外院診斷為急性胰腺炎,予抑酸、抑酶、補液、胃腸減壓等治療后患者腹痛未緩解,為求進一步診治,遂來蘇北人民醫院就診。既往發作急性胰腺炎2次,慢性支氣管炎病史11年。無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癥病史。入院查體:體溫37 ℃,心率79次/min,呼吸頻率18次/min,血壓130/77 mm Hg。皮膚、鞏膜無黃染,無蜘蛛痣、肝掌等。腹軟,上腹部壓痛(+),無肌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觸及,未及明顯包塊,肝區無叩擊痛;無移動性濁音,腸鳴音3~4次/min,未聞及血管雜音,雙下肢無腫脹。入院后輔助檢查結果示,血常規:白細胞11.28×1012/L,紅細胞3.88×1012/L,紅細胞壓積38.1%,中性粒細胞7.80×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94.2%,血小板102×109/L;生化檢查:直接膽紅素5.4 μmol/L,葡萄糖8.03 mmol/L,尿素8.11 mmol/L;胰酶譜:淀粉酶1900 U/L,脂肪酶3252 U/L;超敏C反應蛋白7.39 mg/L;D-二聚體0.57 μg/ml;血沉、凝血常規、感染性標志物、甲胎蛋白、CEA、CA19-9未見異常。胸片示:兩肺紋理增多。心電圖示:竇性心動過緩。上腹部增強CT示:急性胰腺炎,腎周筋膜增厚,腹腔積液;胰頸部低密度灶,主胰管擴張。肝臟、兩腎囊腫(圖1)。磁共振胰膽管造影(MRCP)示:主胰管擴張;膽囊炎改變(圖2)。上腹部MRI示:急性胰腺炎改變,腹腔滲出、積液;膽囊炎改變;胰頸部異常信號影,考慮導管內乳頭狀瘤可能;雙腎囊腫(圖3)。
為進一步明確患者急性胰腺炎反復發作病因,患者于2019年8月27日在全麻下行經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術(ERCP),術中見十二指腸降部主副乳頭均呈顆粒狀,自十二指腸主乳頭插管,順利進入主胰管,造影示主胰管狹窄,導絲自十二指腸副乳頭穿出,再次行十二指腸副乳頭插管,造影示胰管全程擴張,直徑約0.4 cm,沿導絲置入7F×9 cm胰管支架(圖4)。術中診斷為急性胰腺炎,胰腺分裂癥。患者術后經抗感染,抑酸抑酶等治療后好轉出院。患者出院3個月后來院拔除支架,術后隨訪半年,未再發生急性胰腺炎。
胰腺分裂癥(pancreas divisum,PD)是胰管發育過程中最常見的解剖異常,由胚胎發育過程中主副胰管融合失敗所致,在普通人群中的發病率5%~14%[1]。PD的診斷金標準是ERCP,滿足以下兩個條件基本可以確診:(1)通過主乳頭插管造影見主胰管短小,長度<60 mm,直徑<3 mm且胰體尾胰管不顯影;(2)副乳頭插管造影可見副胰管顯影,延伸至胰體尾,于主胰管無融合或僅有細小交通支相連[2]。PD按照胰管的解剖特征可分為4種類型 :(1)完全性 PD;(2)主胰管缺如型;(3)不完全性 PD;(4)副胰管缺如型。PD患者臨床上可表現為腹痛,反復發作急性胰腺炎等特點[3];檢驗學指標可見血象升高,血淀粉酶、脂肪酶升高、腫瘤標志物處于正常范圍等;影像學檢查(包括CT、MRI等)表現為胰腺炎征象和胰管擴張。
胰腺導管內乳頭狀黏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IPMN)是一種較少見的胰腺囊性腫瘤,是起源于胰腺導管系統黏液上皮的一種產生黏蛋白的腫瘤[4-5]。IPMN的特點有發病率低、分泌黏蛋白、囊性腫塊等。IPMN一般分為三類:(1)主胰管型,腫瘤主要位于主胰管內,主胰管擴張;(2)副胰管型,腫瘤不在主胰管內,僅有支胰管擴張;(3)混合型,主、副胰管內均有腫瘤[6]。IPMN患者臨床上也可表現為腹痛,反復發作急性胰腺炎等特點;檢驗學指標也可見血象升高,血淀粉酶、脂肪酶升高、腫瘤標志物處于正常范圍等;IPMN在影像學上(包括CT、MRI、MRCP)常表現為主胰管擴張,急性胰腺炎征象等。PD和IPMN從臨床癥狀、檢驗學、影像學表現都有相似之處,易誤診。
本例患者因中上腹脹痛入院,查體示:腹軟,上腹部壓痛,無肌衛、反跳痛。胰酶譜:淀粉酶1900 U/L,脂肪酶3252 U/L。入院后行上腹部增強CT與上腹部MRI均提示急性胰腺炎、胰頸部異常信號、主胰管擴張,誤診為IPMN。為明確患者反復發作急性胰腺炎病因,行ERCP檢查發現胰管全程擴張,主胰管狹窄,且主乳頭未見魚口樣改變,胰管內未見膠凍樣物質。根據胰管解剖特點,本例患者術后更正診斷為胰腺不完全分裂癥。此例患者誤診原因考慮如下:(1)PD與IPMN臨床表現相似,都可表現為腹痛等;(2)PD與IPMN均可導致胰管擴張;(3)PD與IPMN均可導致復發性胰腺炎;(4)PD與IPMN的CA19-9、CEA均可處于正常范圍;(5)患者既往有慢性支氣管炎病史,檢查過程中可能因憋氣較差,影響影像質量。CT與MRI顯示胰頸部低密度信號,考慮為扭曲擴張胰管。雖然PD與IPMN從臨床癥狀、檢驗結果、影像表現上有諸多相似,但ERCP是鑒別二者的金標準[7]。PD患者行ERCP檢查可見胰管擴張,IPMN行ERCP檢查也可有胰管擴張,但與PD不同的是,可見主乳頭呈魚口樣改變,胰管因乳頭狀瘤分泌黏蛋白可見膠凍樣物質。針對PD的治療方法有內鏡下治療以及外科治療。內鏡下治療方法是小乳頭切開術,加或不加塑料支架置入術。外科治療方法包括括約肌成形術、十二指腸切除術、保留十二指腸胰頭切除術[6]。本例患者經內鏡下行副胰管支架置入術后病情好轉出院,術后3個月來院拔除支架,未復發急性胰腺炎。此例患者的誤診提示臨床醫生,當PD與IPMN在影像學上鑒別困難時,ERCP是二者首選的鑒別手段。
作者貢獻說明:何家俊負責資料分析,查閱文獻,撰寫論文;王婷婷、周盟、王維釗、楊楚婷、李圓浩參與收集資料;陳煒煒、劉軍負責擬定寫作思路,指導撰寫文章并最后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