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豪
摘 要:近些年來,城市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市政工程建設項目數量也是日漸增多,其中道路與橋梁工程是市政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施工實踐中往往會受到一些常見病害的影響而無法保障市政道路與橋梁工程的質量,不僅影響城市居民的安全出行,還對城市經濟發展和建設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在市政道路與橋梁工程建設期間,應采取有效的施工處理技術來消除常見病害,確保市政道路與橋梁工程的建設質量。本文旨在分析道路與橋梁工程的常見病害原因及相關的施工處理技術。
關鍵詞:道路與橋梁;病害;處理
引言
在當前國內的發展形勢下,市政道路與橋梁的大規模建設工程正在得到全面發展。市政道路與橋梁屬于市政基礎設施,道路與橋梁結構必須要達到工程安全檢測標準,否則就會給車輛與行人帶來危險,而且還會明顯威脅到市政施工操作人員的安全。市政施工人員需要運用專業技術手段來實現道路與橋梁工程的建設目標,即確保道路與橋梁基礎設施的承載能力與正常使用,通過對常見的道路與橋梁工程的病害進行處治,來延長道路與橋梁的使用壽命。
1做好道路與橋梁工程病害處理工作的重要性
道路與橋梁是我國交通運輸網絡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方便交通通行方面能夠發揮積極作用。因此為保障我國經濟建設和物流運輸的高效化,應當正確處理工程病害,提高道橋的整體建設質量。因此通過采取有效的施工處理技術,有利于進一步增強道路與橋梁結構的穩定性,并且充分解決橋梁裂縫及沉降等問題,也有利于提高其正常使用性能,確保行車安全。同時,做好道路與橋梁工程病害處理工作,還能保持道路與橋梁的外觀良好,打造舒適的行車環境,維持較好的承載能力,發揮道路交通的基本服務功能,最大限度的保證道路與橋梁在日常使用時的安全和便利。
2市政道路與橋梁工程的常見病害
2.1裂縫病害
裂縫作為市政道路與橋梁工程常見的病害之一,常見位置在路面的鋪裝層以及橋梁的上部結構及下部結構,上下部結構作為橋梁的關鍵承重構件,其出現裂縫的原因涉及材料質量、施工及設計等多個方面。在市政道路與橋梁工程建設期間,橋梁主體結構主要以鋼筋混凝土材料為主,鋼筋混凝土通常情況下是允許帶裂縫工作的,裂縫的產生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由于道路與橋梁投入運營后持續的荷載作用下,隨時間的推移而引起的徐變裂縫;二是溫差變化作用下引起的鋼筋混凝土內部應力重分布,從而導致的溫度裂縫;三是混凝土結構中由于內部孔隙發展以及施工期養護不到位,而導致的混凝土收縮裂縫。
2.2鋼筋銹蝕
市政道路與橋梁工程在建成投入使用后,由于長時間的風化、凍融、雨水等自然作用引起表面出現破損、露筋,進而導致鋼筋暴露在外而引起鋼筋產生銹蝕。具體來說,市政道路與橋梁工程中的鋼筋由于保護層的脫離直接裸露在空氣當中,并與外部空氣當中的化學元素密切結合,形成一種張力而導致鋼筋周圍混凝土出現嚴重開裂現象,進而讓雨水不斷通過裂縫與鋼筋接觸,使鋼筋銹蝕。除此之外,市政道路與橋梁工程在建成投入使用后,混凝土的酸堿度會不斷減少,這一變化也會加速鋼筋腐蝕程度,進而影響市政道路與橋梁工程質量,最終對城市居民的安全出行產生威脅。
2.3地基的不均勻沉降
在道路與橋梁工程中,地基不均勻沉降是常見的病害之一,不僅影響著道路及橋梁工程的穩定性,也影響著行車舒適感。造成地基不均勻下沉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施工結構設計不合理;第二,施工路面壓實度問題,沒有按照施工技術規范進行施工;第三,在施工之前地質勘查工作不到位等等。地基沉降現象如不及時處理很容易對橋梁工程的主體結構帶來影響,極大降低橋梁的安全性和行車舒適性。
3市政道路與橋梁工程常見病害的施工處理技術
3.1裂縫的有效處理
道路與橋梁工程出現裂縫以后,就要對導致裂縫的原因進行查找,并結合裂縫的深度對其進行修補。在維護過程中,先要對其表面進行清理,選擇適合的防腐蝕材料將其表面進行涂抹,以達到對裂縫進行加固的目的。在溫度控制過程中,要對混凝土澆筑完成以后的內外溫差引起重視,以避免其內部膨脹的產生。除此以外,與結構保護層厚度也有著直接關系,不合理的保護層厚度不僅使材料強度達不到設計要求,還會對路橋工程的受力情況造成影響,甚至出現裂縫現象。在澆筑過程中,要注意勻速進行澆筑,以免由于過快的速度而引發裂縫,進而影響到后期的使用。
3.2鋼筋銹蝕施工處理技術
鋼筋銹蝕主要成因是鋼筋外側混凝土保護層出現裂縫,使得雨水和空氣直接透過裂縫與鋼筋相接觸而使得鋼筋銹蝕。因此,針對市政道路與橋梁工程中的鋼筋銹蝕問題,重點在于解決混凝土裂縫問題。在具體的操作中,應先清理干凈鋼筋表面銹蝕,在此基礎上,進行混凝土層的修復工作。在此過程中,主要運用的處理方法有兩類,一是在工程要求標準內,適當地增加混凝土厚度,防止鋼筋銹蝕。二是對混凝土表面進行技術處理,加固混凝土以達到強化混凝土層強度的目的,進而降低混凝土裂縫的出現概率。從本質上來說,鋼筋銹蝕問題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混凝土裂縫,而混凝土裂縫的出現絕大部分原因是混凝土性能。因此,在市政道路與橋梁工程建設過程中,可采用合理的混凝土材料配比,在混凝土配比當中加入適當的煤灰粉、礦渣等物質,以提高混凝土防滲水、強度等性能,促使其不容易出現裂縫的同時,也不容易被侵蝕與破壞,在根源上提高混凝土質量,以保護鋼筋使用過程中不會出現銹蝕現象。
3.3做好基層地基施工處理
為解決道路與橋梁基層地基不均勻沉降的質量問題,則需要嚴格按照設計要求,合理控制地基的填土厚度。再按照路面平行線的分層厚度來確定填土標高,這樣有利于防止路基發生變形和沉降;針對軟土地基部位,可采用置換法更換土質,改善原有土體性能,以加固基層使其穩定性得到提高。在施工過程中,相關人員需要合理采用新舊填土工藝,應當控制接茬臺階的最小長度,確保填土壓實度與設計標準相符合,盡可能規避路基不均勻沉降現象;在處理基層地基沉降病害時,還要加強施工規范,根據質量目標和操作規程制定明確的夯實標準、機械壓實標準等。并指導施工人員采用分層夯實技術,提高基層地基施工水平。
3.4加強原料質量控制
道路與橋梁工程的材料質量檢測以及安全性能檢驗技術手段應當得到正確的使用,確保材料采購人員本身具備工程安全保障意識,嚴格確保道路與橋梁的材料安全。具體在控制與監管原材料質量的環節中,市政施工人員應當運用專業檢測儀器來查找道路與橋梁主體結構存在缺損的部位,及時更換沒有達到質量標準的工程施工材料。采購人員應當通過實施綜合性的對比判斷,最終才能給出合理與科學的材料采購實施規劃方案。
結束語
綜上所述,道路與橋梁工程的質量對社會經濟、文化和交通運輸等領域都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施工單位及相關人員需要針對當前工程中比較常見的病害類型進行細致分析,結合實際條件,采取針對性的施工處理技術,以便于強化道路與橋梁工程施工質量,保障路橋在全壽命周期的承載能力和耐久性,進而提高工程綜合效益。
參考文獻:
[1]景燕.道路與橋梁工程的常見病害與施工處理技術[J].建筑技術開發,2020,47(07):107-108.
[2]洪富洋.市政道路與橋梁工程的常見病害與施工處理技術探究[J].智能城市,2020,6(07):229-230.
[3]張士兵.橋梁工程的常見病害與施工處理措施研究[J].工程技術研究,2019,4(17):58-59.
[4]趙金宇.道路與橋梁工程的常見病害與施工處理措施研究[J].工程技術研究,2019,4(17):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