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
(福建省三明市第十一中學,福建三明 365000)
傳統教學大多按部就班,一篇一篇地教,比較耗時費力。單元教學則以一個單元作為語文教學的基本單位,從整體出發,統籌安排,以一兩篇課文帶動整個單元,把講讀、自讀、練習、寫作、考查等環節有機地融合起來,形成一個密切聯系的整體,從而提高教學效益。
下面將以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散文)為例,談談如何開展單元整體教學活動。
本單元的主題是“民俗”,選文多為散文(《俗世奇人》是小說),涉及民俗風情及民間藝人的逸事,意在培養學生熱愛民俗文化、熱愛生活的習慣。因此,單元教學不能只停留在感受濃郁的民俗特色上,還應引導學生透過“民俗外衣”下的人物、人性,體會作者對世態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情感表達。
例如,《云南的歌會》借助形式多樣的民間歌會,表達對自然、人生、藝術的熱愛;《端午的鴨蛋》借故鄉端午的習俗和咸鴨蛋的特點,表達對童年生活的懷念、對家鄉的熱愛;《吆喝》通過老北京街頭巷尾的各種吆喝聲,表達對老北京生活深深的懷念和對古老輝煌的民俗文化的自豪;《春酒》通過家鄉喝春酒的習俗,表達作者對童年、母親、故鄉的深深眷戀;《俗世奇人》(小說)通過描寫身懷絕技的民間奇人,贊美了普通民眾的聰明才智。
作者是怎樣借助“言語形式”去表情達意的?只有突破這個教學難點,才能真正培養起學生從讀到寫的遷移能力。從本單元的文本特質和編排意圖看,它主要有兩個關鍵點:(1)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2)富有表現力的語言(見表1)。

表1 課文的表達方式與語言特色
五篇文章的語言各具特色,極富表現力,是學生學習借鑒的極佳范例。學生可以通過朗讀品味、比較鑒賞、整理歸納、仿寫運用等方法加強語言訓練。
綜觀整個單元,結合單元主題、選文題材、文本特質、編者意圖等因素,可以確定本單元的教學重點:(1)品嘗民俗文化美味,關注鄉土風情,感受生活,體悟人生;(2)在品味朗讀中積累語言,培養語感,深入領會課文的思想感情;(3)學習作者的表達技巧,體會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產生的藝術效果。

表2 教學規劃
同時,進行單元課外閱讀拓展延伸:(1)選看視頻《舌尖上的中國》《遠方的家》;(2)印發補充資料,汪曾祺的《豆腐》《栗子》、蕭乾的《老北京的小胡同》;(3)課外閱讀沈從文的《邊城》、馮驥才的《俗世奇人》其他篇目。
筆者主要從課型、課時等方面綜合考慮單元規劃。語言積累,要鼓勵學生就地取材,積累名家的優秀語文片段,不斷地充實自己。課后訓練,一則緊扣課堂內容來定。
例如,《感人的一幕》或“______的一幕”,就是學習《云南的歌會》的訓練場面描寫、記敘和描寫相結合,具有針對性。二則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有話可說,如“介紹端午包粽子的過程”“春節中你最難忘的情景”。對課后習題中不符合實際情況的,可適當修改,如對課本《感人的一幕》,教師寬松處理為“______的一幕”,讓學生有更廣闊的選擇余地,符合學生多樣化的生活體驗,實實在在地作文。課外的拓展延伸不必貪多,重在精,力爭內容上的拓展和豐富,學習興趣上的激發和延伸。
確定了教學重點,規劃了單元設計,最關鍵重在落實。在教學中,要呼應單元編排,有次序、有梯度地推進訓練,逐層深入,逐步掌握。
第一層是講讀課文,在讀寫訓練中起示范、引導作用,這是教讀層次;
第二層是閱讀課文,復習鞏固學到的知識和方法,通過訓練轉化為技能,這是扶讀層次;
第三層是自讀課文,運用實踐掌握的技能,這是放讀層次。學生經歷了教師的“示范”“扶持”及自己的“操練”,經歷了由“感”到“悟”再到“會”的過程,對知識有較為系統的認識和積累,必然會形成穩定的認知傾向,最終促進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例如,教學《端午的鴨蛋》,第一步是反復誦讀,尋找語言的美點;第二步是運用方法,品析語言美在何處。例如,“筷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想象模擬——模擬情境,體會;替換法,將“冒”改為“擠”“流”可以嗎?刪除法,“吱”能去掉嗎?又如,高郵的咸鴨蛋,確實是好……但和我的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加點的修飾詞點出高郵鴨蛋“獨步天下”的豪情,氣勢充沛,細細咀嚼,悠長的韻味令人唇齒留香。第三步是歸納語言風格,從語言的個例品析上升到普遍的規律。
例如,《云南的歌會》課文的第2、3 自然段,寫“山野對歌”。
說明:山野對歌的規則——簡要地介紹對歌多樣的風格、靈活的方式、豐富的內容,讓人清晰地感受到別致的民俗風情。
描寫:年輕婦女的動作、外貌——生動的描寫使人物形象生動,呼之欲出,使讀者產生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的畫面感覺。例如,“輕輕”“拍拍”等疊詞傳達了年輕婦女輕松愉快、開朗活潑和連勝三個高手后舉重若輕的灑脫,表現了她的性情美。又如,“黑中透紅”“白白的”“釘滿小銀片扣花蔥綠”等表顏色、服飾的修飾詞,表現出人物獨有的民族風情和精神氣質。
抒情:間接抒情,洋溢在字里行間——敘事中融入情感,洋溢著作者對年輕婦女才美歌美、灑脫自然的性情美、民族風情美的熱烈贊美。
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把年輕婦女獨特的民族風、灑脫的自然美、作者熱烈的贊美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無定法,但有高低。單元教學相對單課教學,其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備課時,要著眼全局,貫通目標,統籌安排[1],明確每篇課文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還要注重單元內部的聯系與比較,從整體上考慮教學重點和設計,使其更加系統化。在教學中,注重資源整合、方法引領、能力訓練,完善知識體系,掌握基本學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技能遷移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增強語文教學的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