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郭鵬飛
全球經濟“互聯網+”的背景下,銀行的經營模式也需要順應時代的需求進行有效的轉型。“互聯網+”在金融領域跨界滲透,以及許多農村商業銀行出現經營效益增速放緩、客戶流失加劇等現象,促使我們商業銀行應加快步伐進行改革創新,方能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金融環境。

金融產品指資金融通過程的各種載體,實現融通資金目的的有效行為。金融產品創新必須根據市場需求進行創新、改變或重新組合,實現改變產品內容、服務、交易等,促進有效的金融交易目的。滿足了社會經濟發展對金融資源的需要,金融產品創新應適應社會財富不斷增長的背景下,實現金融投資者對投資產品的多樣化需要和投資風險管理的各種要求,商業銀行的金融產品的創新才算是實現了產品的真正價值,體現金融產品創新意義。
信息化的社會背景下,促使銀行也必須轉型。各行各業的競爭巨大,銀行的運營成本以及盈利空間也受到了影響,創新金融產品能更為有效對產品的優化升級,以符合投資者的多樣化需求,以達到增加銀行業務量的目的。
金融機構發展運營還受到社會因素等的影響,金融產品需要經過新一輪的創新與之相適應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風險,起到對銀行的金融業務緩沖調節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引導商業銀行健康安全發展,并給銀行帶來創收,實現金融產品的創新意義。
金融行業高速發展,促使各性質的商業銀行都需要加快開發自身特色產品,以提高商業銀行的品牌效應。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也不例外,注重金融業務的發展,并有效改革創新金融產品以提高自身的競爭力。金融市場對金融產品的創新有很高要求,包括金融行業體系、服務、技術等各項都需要相應增強。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品類較少,也應積極開發創新組合模式,創造新的金融產品,以供不同人群需求的選擇。當然以上的一切開發行為,都應依據法律法規政府部門監管規定,以促進金融產品的有效性。
針對風險評價這一方面的管理,國內的商業銀行都還沒有能提出一個完善的管理方案。主要依靠傳統的定性方式來評價相應的金融風險,這種定性的評價方式是通過銀行管理工作人員的有關工作經驗來推斷和評估可能產品或是已經產生的各種風險,相對而言檢測方法單一。應借鑒國外內部評定方式,對金融產品進行雙向評定,把控產品的風險性,才能更有效推廣到市場。
金融產品創新不夠科學性,沒有規劃性對金融產品進行開發管理,應按照商業銀行自身特點有效作出風險管理的相關機制,推動金融產品進入市場的發展。每個金融產品投資都會有相應的風險性,商業銀行應充分考慮降低風險并科學合理規劃金融產品有效推出市場。
開發金融產品它的創新換代還是重新組合都需要強大的技術支持,而金融產品在信息化社會的發展需求下與科技技術相結合。通過計算機網絡、研發、服務等實現新一輪的創新。如網上理財、網上銀行等產品,都是在信息化環境下實現的。金融產品網絡服務同時也隱藏著巨大的隱患,網絡也會帶來一定的風險疊加,所以金融產品的風險還與它所投放的環境問題有很大關系。我國在金融風險管制方面有較為完善的體系,通過審批制度、監察制度等對銀行金融產品創新行為進行嚴格監督,形成有效的金融管理制度環境。
很多銀行為了占用市場份額,忽略對金融產品創新有效性及風險意識沒有一個很好的考量。金融產品推出市場民眾不買單反響不理想,不僅業務沒有辦好,反而增加銀行的資源浪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結果卻是一般。商業銀行創新金融產品應與市場相適應,通過比較分析每個區域人群投資意愿想法,才能更好立意金融產品創新定位。還有因為金融產品投入市場后風險失控,也是對銀行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的原因。
我國很多商業銀行的自主研發產品比較少,相對同行業沒有特別之處,互相模仿借鑒,對比之下沒有任何優勢。沒有實現對市場有效規劃,沒有做好市場調研的情況下盲目性進行,結果很不理想。
商業銀行針對客戶群體沒有實行有效跟進,并及時根據客戶需求研發創新金融產品以此適應當下的金融市場需求。一般銀行都是三方融資合作等模式,沒有涉及到企業綜合化,全面性融資的需求產品,相對而言產品比較單一化,滿足不了市場的各個方面的金融需求。研發創新金融產品,應當遵循農村金融市場導向原則。加強客戶需求分析等各方面因素,才能更好加強創新。
所有經營都需要控制成本,商業銀行的金融產品也不例外,同樣也需要成本控制。所涉及有交易、執行、機會以及風險等成本,要全程把控這四大成本的態勢。
在金融風險防控中能體現出其較好的防控效率,使得風險防控中所需要的成本較少,帶來的經濟損失較小。是為了將支出成本和損失范圍達到一個平衡點,促進金融防控效率最大化原則。
商業銀行對金融產品創新或是研發組合,都是為了能在金融市場上占有利的位置。每一份投資都有風險,關鍵是出現風險的把控掌握能力,以及金融產品自身擁有的風險防控力。減少過程中出現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金融產品都是雙面性,有利也有弊,給人民帶來豐厚的經濟的同時,也會有極大損失的風險。
完善金融監管法律體系,契合法律法規條文,有效針對環境的管理,以及創新的金融產品,對金融產品進行有效管理。并采取市場準入監管措施。在金融產品的創新各方面機構組織應加以重視,注冊審批等工作進行嚴格審查流程,確保進入市場后風險把控力度。還需要加強管理機構互動,及時將信息內容收集回饋到中心作出重要指示,方能進行發布推廣及分析。
商業銀行在對金融產品創新時應加強市場風險預警把控,讓其產品具有一定抗風險性,并不是一味追求市場的占有率。對于本身不具備有相抗風險能力的產品應果斷棄掉。
信息化發展已經深入到金融產品中,從而更有效加快實現金融產品收集、分整理分析。有效地起到金融風險預警作用。能結合多方信息的比對下,金融產品的使用效率也得到較大提升,從而降低金融產品的風險性。
監管部門可利用信用評級方式來規范管理各大銀行,制定相應的行為規章制度,并有效審核該金融產品是否具有高風險性及相關解決措施是否一應具備,這是需要銀行提交監管部門審核材料的時候一并提交。禁止一切弄虛作假行為,對有不良行為的銀行降低其信用等級,以起到警示作用。
創新是為了更適應市場,銀行在創新開發金融產品時應該充分考慮到其風險性,做好風險檢測等相關工作,以確保金融產品能滿足客戶需求,同時促進社會實現和諧發展的根本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