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茜
在2020年上半年的采訪中,巫山縣雙龍鎮安坪村的美麗鄉村建設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在這里,干凈整潔的瀝青小道,錯落有致的青磚白瓦,漫山遍野的桑園果樹,以及每個人臉上洋溢著的幸福笑容,讓人流連忘返。
然而,就在幾年前,這里還是個垃圾圍村、污水橫流、產業發展難、生態環境脆弱的“困難村”。
正是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東風,安坪村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上做文章,發展起了以品果賞花為主導的休閑觀光鄉村旅游產業,為鄉親們找到了一條脫貧致富之路。
從前的“困難村”發展成綠樹成蔭、花果飄香的特色農業村,不僅美了鄉村環境,還富了村民腰包。
安坪村的華麗轉變,正是重慶將生態環境保護與鄉村振興戰略相融合,通過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實現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生動案例。
7月10日,市委書記陳敏爾在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探索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學好“兩山論”,走好“兩化路”,以“生態+”的理念謀劃發展、“+生態”的思路發展產業,實現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有機統一。這既是對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高質量發展提出的要求,也是對全市區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新要求。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在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是重點,生態宜居是關鍵,產業與生態要有機融合,既要有產業的“底子”,又要有生態的“顏值”。
要凝聚產業發展的“生態共識”。思想是行動的指南,理念是實踐的先導。生態保護和產業發展不是對立面,而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關系。產業發展不是掠奪自然的“竭澤而漁”,而是要“合浦珠還”,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是阻礙產業發展的“絆腳石”,而是“潤滑劑”。特別是對于當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來說,產業興旺雖是重點,但生態宜居才是關鍵。離開了綠色,鄉村就失去了本色,靠犧牲環境來發展產業的模式與做法絕不可取,唯有將產業與生態有機融合,才能為農村有效治理、百姓富裕提供重要支撐。
要釋放生態優勢促進產業發展。鄉村要產業振興,就必須充分考慮資源環境稟賦和傳統優勢,善于因地制宜、科學施策,充分釋放生態優勢,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發展優勢。具體而言,要找到平衡、抓準痛點,根據各地資源稟賦、生態條件和環境容量,及時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要注重生態保育,以綠色產業為支撐,加快建立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探索推廣一條生態產業融合、循環發展的生態產業模式。要推動農業規模化發展,在集中連片規模化中提高產品質量,樹立品牌形象,增強品牌產品的市場知名度和產業帶動力,筑牢生態產業長遠發展根基。
要建立長效機制使其久久為功。“生態+產業”建設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難以一蹴而就,既是只爭朝夕的攻堅戰,也是久久為功的持久戰。要讓“生態+產業”走可持續發展路線,還需建立卓有成效的長效機制,制度才能管根本、管長遠。要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加快建立健全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的目標責任體系,強化各級領導干部生態環境、資源保護的責任與擔當意識。要保持鐵拳治理不松勁,繼續加大考核問責力度,對那些損害生態環境的領導干部、企業負責人真追責、敢追責、嚴追責,切實推動徹底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確保產業與生態同頻共振。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鄉村生態振興才能促進產業振興,產業振興才能普惠民生福祉。相信,這一套既要產業“底子”又要生態“顏值”的“組合拳”,必將描繪出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鄉村振興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