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默
數字經濟時代正疾步走來,榮昌國家生豬交易市場早已抓住了這一先機。
自2013年中國首個活體畜牧電子交易平臺、畜禽產品大市場——國家生豬交易市場落戶榮昌區后,2019年4月,經國家農業農村部批準,榮昌開始建設國家級生豬大數據中心,成為我國第一個畜牧單品國家數據平臺。
在之后的日子里,無論是養殖、屠宰流通、進出口貿易、科技創新與生豬金融等環節,還是生豬交易、加工及飼料、獸藥、養殖機械等相關行業運行的數據信息,都能通過數據采集共享交換及分析來挖掘與建模。
“榮昌豬”與數據中心相碰撞,擦出了數字經濟發展的火花。
在交易市場大廳的巨幕上,實時顯示著全國各地生豬活體交易數量、交易價格、物流路徑等數據。在每5秒一次、一天17280次數據更新的背后,是每天超過10萬頭的生豬電子交易,以及超過1億元的交易金額。
近年來,重慶著眼未來數據存儲與高性能計算指數級增長需求,加快建設數據存儲基礎設施體系,積極推進高性能計算基礎設施落地應用,強化智能計算服務能力。
數據存儲,為智能化提供“原材料”
如今,南岸區公安局交巡警支隊檢測道路交通運行情況有了新的方式。
在與重慶數聚匯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數聚匯通)聯合建設的智能人車大數據平臺中,一張藍色的大屏幕上閃爍著南岸各交通監控點的各種數據:今日過車數量、今日違章駕駛員抓拍量、外區駛入行駛車輛、常在南岸區行駛車輛等,通過平臺人臉識別和數據分析,可精準抓拍未系安全帶和接打電話的駕駛員。
伴隨著重慶數字經濟的發展,南岸區公安局交巡警支隊將大數據運用到監測系統中,實現城市交通管理智能化。
“交警支隊以往采用的是傳統的磁盤存儲技術,由于要存儲的數據內存大,而磁盤受制于空間、時效、成本等問題,老舊數據容易丟失。”數聚匯通總經理王道靜介紹,“我們采用的藍光儲存技術,數據可保留50—100年,并且能起到保障數據安全和進行數據災備的作用。在具體應用上,人臉及車輛的信息都可以存儲到藍光里。需要對數據進行分析時,便可以把以前的數據提取出來進行分析。”
數聚匯通成立于2019年4月,是一家以“城市數據湖”為基礎,集海量存儲、云計算技術、大數據分析技術、人工智能應用于一身的公司。依托于央企華錄集團的藍光存儲技術,數聚匯通可幫助客戶實現海量大數據長期儲存的需求。
“藍光儲存技術具有海量、綠色、安全、生態四大特點,南岸區城市數據湖項目建設,正是數聚匯通結合新型智慧城市理念協助政府構建的數字經濟產業園,可實現城市海量數據的長期低能耗存儲。”數聚匯通總經理助理高平說。
在廣陽島管委會舊址,能看到數聚匯通建設的示范湖項目機房,這也是西南地區唯一采用藍光儲存技術為核心的數據湖。
機房內,一排排黑色的藍光存儲機整齊排列,這些藍光存儲機存儲的海量城市數據為云計算和人工智能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
“廣陽島上的是重慶數據湖‘示范湖,其存儲能力能達到150PB,而到2021年,我們公司所建設的南岸‘數據湖建設項目完工后,存儲能力將達到1000PB。”王道靜說。
數據中心,互聯網時代的“糧倉”
機器轟鳴、塔吊擺動,工人們的敲打聲此起彼伏。
7月5日,在兩江新區兩江國際云計算產業園,騰龍二期數據中心項目現場,工人們正加緊施工,一片繁忙景象。
“工人們心氣很足,知道任務重時間緊,都在加班加點趕進度,二號樓要力爭在今年底建成投用。”騰龍數據中心建設部經理賈翔說。
早日將二號樓建成投用,對騰龍、兩江新區乃至整個重慶而言,都有著重要意義。
二期項目建成后,騰龍數據中心承載能力將得到進一步強化,這對推動兩江新區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具有積極作用。
騰龍二期的建設,是兩江國際云計算產業園打造國際數據中心聚集區的一個縮影。
數據顯示,在園區數據中心區域約1.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目前已經匯聚了騰訊、浪潮、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中國移動、重慶有線、騰龍、兩江云計算、萬國數據、遠洋十大數據中心,協議總投資373億元,設計總容量9.6萬個機柜,可容納服務器超100萬臺。
自2011年兩江國際云計算產業園開建,便掀起了重慶打造國際性、區域性、行業性數據中心集散地的建設大幕,同時也標志著重慶發展云計算產業的“云端計劃”正式啟動。
隨著“朋友圈”的不斷擴大,產業園內各數據中心也在謀求進一步發展。
騰訊二期、移動二期、電信二期、騰龍二期、兩江云計算二期、重慶有線、萬國、遠洋等總投資達100億元的項目加快建設,預計到2025年,園區累計建成機柜數將超5萬個,可容納60萬臺服務器。
現在,兩江國際云計算產業園已發展成為國內最集中、規模最大的云計算產業園區,將為重慶數字經濟提供堅強有力的基礎保障及充沛的發展動能,為政務、視頻、游戲、金融、工業、電子商務、創業創新等多個領域和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支撐,助力重慶打造“智造重鎮”、建設“智慧名城”,努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廣。
超算中心,新型“超級大腦”
重慶仙桃數據谷5G自動駕駛示范基地里,一場激烈的“人機大戰”正在進行。
一邊是已有6年駕齡的“老司機”,一邊是長安APA5.0自動泊車系統,這場較量的勝利,最終會花落誰家?
競爭題目為側方位停車,車長4.7米,車位長5.4米,決定勝負的標準,是完成停車的時間與精確度,但要在這樣長度的車位上完成停車,實屬不易。
出人意料的是,勝利的天平,完全倒向了APA5.0自動泊車系統一方。
“‘老司機耗時5分鐘,倒車兩次,前后車距0.35米;APA5.0一次停好,前后車距0.35米,耗時1分鐘。”裁判員報出雙方成績。
得到這樣的結果,長安汽車智能化研究院高級經理梁鋒華并不意外。
“該車能在20米以內自動尋找車位,用戶僅用手機藍牙鑰匙便可在車外一鍵遙控車輛,完成停車,這就是人工智能的能力,也是未來我們主要的發展方向。”梁鋒華表示。
“目前,長安汽車已經掌握三大領域200余項智能化技術。不僅如此,作為傳統制造業,長安汽車在生產過程中也已實現部分產線的智能化升級,這是‘無網不智無汽車的智能時代,長安汽車正在走向智能化。”長安汽車執行副總裁譚本宏說。
對人工智能來說,數據是“生產資料”,算法是“靈魂”,而算力則是“第一推動力”,如果算力不能快速提升,那將不得不面臨一個糟糕的局面——當規模龐大的數據用于人工智能的訓練學習時,數據量將超出內存和處理器的承載上限,整個訓練過程將變得無比漫長,甚至無法實現最基本的人工智能。
長安汽車的智能化系統與產線,同樣離不開數據、算法和算力這“三駕馬車”。
5月12日,中新互聯互通國際超算中心項目落戶兩江新區,一期建設運算性能可達每秒8.7千萬億次(即8.7PFlop/s),將主要為國際以及中國西南地區的科研、金融、物流、能源、氣象等領域客戶提供超級計算服務,并構建協同創新服務平臺。
“兩江新區作為中國內陸首個國家級開發開放新區,目前正在以大數據智能化引領轉型升級,大力發展高端、高質、高新產業。”兩江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王志杰說。
未來,重慶將建成以數據存儲、高性能計算為基本框架的智能計算基礎設施體系,區域數據存儲、計算、處理能力與數據資源利用效率將全面提升,建成國內領先的西部計算中心,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