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茜
7月1日凌晨,暴雨傾盆而至。
“石馬河壹江城轉盤積水嚴重”“宏帆路花市雨水倒灌”“海爾路吉安園茅溪小區外車行道道路積水”……
隨著轄區內視頻探頭的快速輪巡抓拍、各個公共基礎設施設備上傳感器的智能報警等,江北區智慧城市運營管理中心接到了一個又一個險情信息報警。
采集信息—派遣責任部門—處理完畢—評價處理結果……很快,險情被各個擊破,城市交通恢復正常。
“如果是在以前,很多險情信息收集不到位,很難迅速處理。”江北區城市管理局黨委委員、支隊政委兼智慧城市運營管理中心主任曾卿華說,“是這個‘大腦發揮了作用。”
曾卿華所說的“大腦”,就是江北區智慧城市管理系統,它分布在江北區各處的終端系統,一旦發現問題,立即向“大腦”匯報,“大腦”快速將問題傳達到城管、市政、公安等相關部門進行處理、反饋。
近年來,江北智慧城管依靠智慧化、信息化技術的強力加持,精細化管理程度不斷提高,建立了主動巡查機制,拓展暢通群眾投訴渠道,運行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當前,“最強大腦”構建起了“會感知、會說話、有溫度”的新型智慧城市,讓城市變得更“聰明”。
城市“智”理,高效破解難題
“江北城街道辦事處附近的供應水管破裂,造成周邊道路大量積水,影響通行。”
6月5日下午4點,城管監督員在例行巡邏中,發現此處有大量水噴涌而出,形成3米高的水柱。城管監督員迅速拿出手機,點擊進入“城管通”App,將現場照片和文字信息傳送到了江北區智慧城市管理系統。
系統接到報案后立即啟動應急響應,第一時間通過智慧城管綜合監督平臺及網格責任體系指揮應急處置,并聯系相關責任部門趕往現場對問題進行處置。
經查,因施工方作業不當,導致一根自來水供水管道被挖爆。
不到4個小時,相關責任部門便修復好了供水管道,周邊居民供水恢復正常,道路也恢復通行。
這樣的例子,每天都在江北區智慧城市運營管理中心發生。
踏入該中心,一張巨大的顯示屏上,實時監控畫面和數據不斷切換,顯示著江北整個轄區內的實時動態。
“過去全靠人力線下辦理,有時聯系相關部門,還需要發函,一來二去,效率很低。”曾卿華說,“現在靠這個‘智慧大腦,很多問題很快就能迎刃而解。”
據了解,“智慧大腦”里共含有19個主系統和84個子系統,包括環衛智能管理、危險源監控、市政設施運行、城管執法工作等,通過這個“智慧大腦”,可以充分運用大數據,摸清城市“血管”,破解城市難題——
安裝在地下排水管網的GIS(地理信息系統)將采集到的“采樣數據”傳送給“智慧大腦”后,不用出戶下井,就能掌握整個排水系統中各設施的“生命周期”;
當一輛環衛車啟動作業時,“智慧大腦”便會收到信息,車輛運行軌跡、路線和水壓狀況,環衛工人作業類型、時間及區域等盡收“眼底”;
晚上路燈沒亮,通過監測電流變化便可自動檢測故障路燈,形成維護工單后傳輸給“智慧大腦”,系統第一時間就會派遣人員讓路燈重亮。
自2017年以來,該中心處理各類城市管理問題117萬余件,市民滿意率達90.55%。
“1322”構架,“繡”出精細品質
2018年,江北智慧城管作為重慶唯一區級層面代表,全程參與國家標準《數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統第8部分:立案、處置和結案》的編制工作,2019年,該標準順利出臺,填補了行業國家標準的空白。
然而,江北區這條智慧城管的建設之路走得并不輕松。
“2013年,我們提出建智慧城管這一新型基礎設施的時候,全國并沒有統一的標準。智慧城管如何建?如何再構工作流程?建設內容如何確定?一系列問題都沒有現成的成功案例和完整的解決方案。”曾卿華坦言。
但河總得過,只有摸著石頭慢慢來。
于是,江北區智慧城市運營管理中心迅速行動。
查自身,梳理內部城市管理上遇到的痛點、難點;走出去,了解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數字城管建設的經驗和成果。
“要織起一張精細緊密的城市管理大網,做到對城市的‘望聞問切,用‘繡花功夫管理城市。”曾卿華說。
經過不斷地設計探索,江北區智慧城管的建設脈絡逐漸清晰,一套由“一個中心、三個平臺、兩個支撐、兩個輔助”組成的智慧城市管理頂層設計“1322”構架體系逐漸建成——
建立跨部門、跨行業、跨領域開放共享的城市管理大數據中心,打破信息孤島,集納數據資源,這是智慧城市管理的核心,也是關鍵;
搭建綜合監督、業務管理、惠民服務與市民參與三個平臺,提高城市管理行業監管智能化水平,營造全民參與共建共享的城市管理氛圍;
搭建智慧城管監督指揮中心平臺及開發全業務融合平臺,兩個支撐平臺把各個數據連接起來,形成數據中臺和業務中臺,實現數據流通、業務應用流通;
建立大數據分析及部件物聯網輔助兩個輔助平臺,讓城市“各細胞開口說話”,并全面整合城市管理資源,將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研判。
“1322”構架體系還上升為全國首個省級技術規范,在全市層面統籌推進。
如今,重慶市已初步建立起以智慧城市運營管理中心為載體,以部門云、行業大數據中心為支撐的城市管理智能中樞,初步實現了城市綜合管理一網統管、城市運行態勢一圖通覽、融合指揮調度一鍵聯動。
“產學研用”,走智慧城市建設的持續發展之路
讓城市管理一鍵聯動,離不開技術推動,而技術的研發離不開高新技術企業的參與。
“技術在不斷革新,智慧城市建設必須緊跟時代步伐,所以需要和高新技術企業緊密合作。”曾卿華向記者表示,管理中心的建設一直堅持推動“產學研用”一體化,加快成果轉化,走出持續發展新路。
談話間,中心大屏幕一處顯示欄上亮起了紅燈,隨即跳出一個對話框。工作人員點擊進入,只見一幅現場照片上,燒烤門店外擺放的幾張桌椅被一個紅色框圈了起來。
“觀音橋農貿市場一處燒烤攤占道經營。”照片右側,時間、地址、情況介紹清晰展現。
“這是視頻智能抓拍系統,它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可以自動抓拍并自動識別城市管理問題的具體情況,并自動生成地點、問題描述、所屬街道社區等相關信息。”曾卿華介紹道。
另一邊,派遣員的工位上,工作電腦接收到該信息后,激活人工智能受理員將信息進行自動識別,并派遣處理。
“視頻智能抓拍系統和人工智能值守技術,就是管理中心和高新技術企業聯合創新的例子。”曾卿華說。
近年來,管理中心與阿里巴巴等龍頭企業聯手,采取引進全國知名企業、科研院校和本土企業合作模式,形成了一系列可復制的模塊化、云端化、產品化的智慧城管云平臺,其實現路徑正是“產學研用”體系。
“產”即以需求為導向,實現部件物聯感知設備生產本地化。圍繞應用需求,引進行業先進技術及產品,為物聯感知產品應用、推廣提供合作和支撐。
“學”即以培訓交流為基礎,培養城市管理信息化人才。依托科研資源,成立重慶市城市管理信息化研究院和培訓基地,深化培養專業人才。
“研”即以研究研發為突破,實現行業創新與引領作用。
“用”即加快推進江北智慧城管示范項目應用的研發深度和運行力度,合作各方聯合開展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在城市管理行業的深度運用。
依托“產學研用”,江北區智慧城市管理已邁入了3.0階段。
“下一步,我們將推動智慧城市管理再升級,建設以‘一個部件物聯生產基地、一個城市管理信息研究院、一個智慧城管云平臺、一個部件物聯云平臺為目標,‘產學研用為一體的集約化建設運營模式,努力做到用智慧城管賦能江北城市提升、用智慧城管賦能江北智能產業,助力推進‘兩高示范區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交出一份‘智慧城管、以智惠民的答卷。”曾卿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