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合
6月28日,對重慶基礎科學研究設施建設來說,可謂是雙重喜慶。
在重慶醫科大學,超聲醫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揭牌。
“實驗室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戰略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成功搭建了以超聲治療為代表的微無創醫學學術和技術平臺。”揭牌儀式上,作為實驗室主任的王智彪介紹了相關情況。
在重慶交通大學雙福校區,山區橋梁及隧道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揭牌。
“今后,實驗室還將持續開展科研能力建設,包括建設國際領先的大跨拱橋試驗平臺、橋梁主動風洞試驗平臺等,建成完備的山區橋隧高端試驗平臺。”實驗室主任周建庭表示。
今年3月,重慶一舉獲批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至此,重慶國家重點實驗室總數達到10個,振奮了全市基礎科學研究系統。
近年來,重慶重點圍繞基礎科學研究領域“卡脖子”技術,聚焦前瞻性、引領性、原創性基礎研究,持續爭取和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基礎前沿研究平臺,加快布局科教基礎設施。
壯大現有,加大建設力度推進原始創新
1月15日,中煤科工集團重慶研究院有限公司201會議室。
兩大國家重點實驗室合作交流會及簽約儀式隆重舉行。
來自中煤科工集團重慶研究院的瓦斯災害監控與應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與來自重慶大學的煤礦災害動力學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攜手合作,就科技創新、技術攻關、科技成果轉化等進行了深入交流。
“這是一個新的開始,重慶煤科院具有行業資源與市場優勢,重慶大學具有科研開發與人才培養優勢。”中煤科工集團重慶研究院總經理兼瓦斯災害監控與應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克全介紹,“我們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強強聯合,促進雙方在科學研究、科技成果和資源等領域的共享,共同推動協同創新。”
隨后,在瓦斯災害監控與應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車間,雙方一同參觀了最新研發裝備。
在國家科技部最近的一次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中,包括瓦斯災害監控與應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在內,重慶有3個實驗室獲評“良好類實驗室”。
5月18日上午,西南大學行署樓。
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工作專題座談會召開,實驗室主任代方銀圍繞實驗室整體情況、存在的問題與整改措施、整改成效等5個方面作了詳細匯報。
“實驗室下一步工作一定要結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和國家(西部)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國家戰略,在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中發揮重要作用。”西南大學黨委書記李旭鋒在座談會上強調。
近年來,重慶努力壯大現有基礎科學研究設施,圍繞國家和重慶重大戰略需求,不斷加強頂層設計和系統布局,深化管理體制機制創新,不斷加大實驗室支持力度,建成了一批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家和市級重點實驗室。
當前,重慶有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3個,以及最新獲批的2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
合作共建,省部共建實現“零”突破
3月,重慶獲批2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
“至此,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實現了‘零的突破,也是重慶近10年來再次獲批國家重點實驗室。”重慶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即圍繞區域發展的戰略布局與區域特色,提高區域自主創新能力,推進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開展高水平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集聚和培養優秀科研人才、促進國內外合作與學術交流的重要國家科技創新基地。
作為省部共建之一的超聲醫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重慶醫科大學培育了很多年。
“實驗室前身是超聲醫學工程重慶市重點實驗室,以‘立地頂天為發展定位。”王智彪說。
“立地”方面——在32年原始創新積淀及18年培育的基礎上,堅持把原創性超聲治療成果寫在祖國(世界)大地上,服務于人民健康、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志在成為高水平人才匯聚、培養、學術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基地。
“頂天”方面——攻關高能聲學和聚焦超聲外科重大科學問題的創新平臺建設。持續引領超聲治療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力爭形成超聲治療中國(全球)方案,保持我國在超聲治療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
“近年來,實驗室先后牽頭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國家級項目40余項,經費超過1億元。”王智彪說。
今后,超聲醫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將依托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通過更進一步推動大科學研究,托起原始創新產業集群。
“實驗室研制的海扶刀?聚焦超聲腫瘤治療系統、海極星?超聲波婦科治療儀等系列超聲治療設備已獲38個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準入,出口了26個國家和地區,在2800余家醫療機構中應用,治療腫瘤患者超過15萬例、非腫瘤患者200余萬例。”王智彪自豪地介紹。
此次同時獲批的,還有省部共建山區橋梁及隧道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今后,實驗室將持續建設國際領先的大跨拱橋試驗平臺、橋梁主動風洞試驗平臺等,建成完備的山區橋隧高端試驗平臺,為山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維提供重要支撐。”周建庭表示。
兩個省部共建國家實驗室的獲批,標志著重慶在爭取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布局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為打造超聲醫學和山區橋梁及隧道領域原始創新高地提供了基礎。
培育引進,提速大科學裝置等基礎科學研究設施建設
3月13日上午,重慶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會議室。
“建議盡快協調落實預研培育經費和建設場地”“要持續深化科學問題,完善建設目標”……重慶大學副校長明炬一行到訪,交流了超瞬態物質科學實驗裝置推進情況。
所謂“超瞬態物質科學實驗裝置”,即實現用硬X射線和瞬態高能電子結合,從微米到米量級跨尺度物質材料解析的能力,推動先進材料科學、量子科學、生命科學、納米科技、航天航空科技等基礎前沿科技發展。
“超瞬態物質科學實驗裝置建設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和聚焦的工作,要結合國家(西部)科創中心建設和國家‘十四五科技發展規劃綱要統籌考慮,并加強與成渝地區高校間的溝通交流。”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戴明在交流會上指出。
交流會最終明確,盡快推進大科學裝置建設的立項批復,落實建設場地和首期經費撥付等具體事宜。
作為基礎科學研究重要載體的大科學裝置、國家重點實驗室,重慶已在大力推進建設。根據計劃,中國西部(重慶)科學城將推進包括超瞬態物質科學實驗裝置、中國自然人群資源庫重慶中心等大科學裝置建設。
從2018年開始,重慶大學主動思考和提前策劃,多次召開研討會、論證會,積極推動大科學裝置的培育。
4月24日至5月4日,重慶大學“前沿卓越”線上系列學術交流舉行,主題是超瞬態前沿科學中心開展電子顯微鏡與量子物理。
“我們團隊利用分子束外延技術成功地生長了高質量的單層和雙層CrCl3和CrBr3,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發現該材料堆垛相關的磁學性能,給出了直接的實驗證據……”來自復旦大學的高春雷教授做了相關學術報告。
報告結束后,高春雷與在線師生進行了交流和討論,使得大家對電子顯微鏡與量子物理系列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認識。
隨后,來自上海科技大學的萬唯實教授、同濟大學的劉要穩教授、華南師范大學的高興森研究員,陸續通過在線方式開展電子顯微鏡與量子物理系列學術交流。
疫情的發生,并未阻擋大科學裝置的培育。
“我們積極組織線上研討會,加速推進項目進展。”主持研討會的重慶大學超瞬態前沿科學中心執行主任唐文新說,今年以來,中心已多次組織線上研討會。
前沿尖端的大科學基礎設施決定著一個城市的高度,對聚集世界頂尖人才有著重要的意義。為此,到2022年,重慶將力爭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大科學裝置2個,打造一批科教基礎平臺,提升基礎科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