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貿易全球化背景下,國際貿易已經開始廣泛采用電子商務模式,讓國際貿易的效率提高。基于對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使用現狀的分析,本文研究在電子商務工作中,當前所面臨的機遇和風險,并在此基礎上提出針對各類風險的應對措施,讓電子商務系統可以在國際貿易中發揮更為全面的作用。
關鍵詞:電子商務;國際貿易;供應鏈系統
中圖分類號:F724.6;F752 ?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2096-3157(2020)21-0027-02
一、引言
電子商務是一種依托于互聯網技術的貿易模式,在空間上不限制消費者和服務提供者的地理位置,在時間上具有更高的效率,在目前的發展過程中發現電子商務模式容易受到沖擊,尤其是在國際環境波譎云詭的情況下,電子商務系統本身存在的隱患和新時期所面臨的困境,導致電子商務的成交額處于下滑狀態。
二、基于電子商務的國際貿易現狀
1.小量級訂單增加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當前的電子商務已經開始從原有的企業級供應,轉變成個人消費者的需求滿足,從貿易的表現形式上來看,小量級訂單的數量水漲船高。在我國境內,依托于淘寶商務平臺的海外代購系統以及天貓超市系統,都可以直接從海外直接訂購商品,這類商品通常情況下屬于較小的訂單,每一筆交易獲得的利潤有限,但是當數量較多時,則依然能夠獲得豐厚的利潤。在當前的個人消費者群體中,已經開始逐漸接受海外商品提高為其生活方面帶來的便利程度,故而小量級訂單數量逐漸提高。
2.廣覆蓋要求提高
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帶來的積極影響是,當前世界上大部分地區都已經建成基礎性的互聯網覆蓋系統,互聯網技術在空間上不受限于地域控制。從覆蓋全面性上來看,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可以讓消費者能夠更好地享受國外商品帶來的積極影響[1]。另一個廣覆蓋性體現為,消費者采購的各類產品范圍已經擴展,包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類消耗品、非消耗品等,可以說在當前的電子商務體系之下,各類商品都可以在一定的時間段之內到達消費者手中。
3.集散地數量增加
電子商務系統的運行過程,必然需要通過建成的集散基地對各類產品進行集中性的檢測檢疫,之后在地區內部的傳輸。由于當前個人消費的數量提升,所以從集散地的數量上來看,我國境內以及其他國家都開始廣泛建成消費者購買商品的集散基地,并且集散基地既能夠向內輸入商品,也能夠向外輸出產品,從當前的作用水平上來看,正是由于集散基地數量的提升,才能夠在硬件設備的升級和軟件系統的建設過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三、基于電子商務的國際貿易挑戰與機遇
1.新時期的挑戰
(1)跨境物流發展滯后。跨境物流系統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中,其規定的相關法律法規具有較大差異,跨境物流是否能夠建成統一性的工作渠道尚是一個未知數,針對國際貿易公司,電子商務必然需要借助物流體系完成商品的運輸任務,然而當前工作中,一方面,運輸過程中的商品檢疫檢測工作要消耗較長時間。另一方面,物流企業的運行過程要了解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當其出現了誤操作時,則會導致該物流系統的工作效率大幅度下降,導致在消費者群體中的口碑下滑。
(2)不同國家文化背景限制。國際貿易涉及不同國家消費者群體的工作需求,都需要了解其服務對象的國家文化,之后還可以防止在實際的工作和運行過程中出現錯誤操作。在當前的文化體系建設過程中,由于不同國家和地區和文化體系具有較大的差異,所以在一項工作任務的完成階段,通常需要建成跨文化思想的工作體系,則可確保在電子商務交易系統運行過程中,可能會由于各類主觀或客觀因素的存在,導致其未能融入所面向服務體系的消費者[2]。
(3)中小微型企業法律意識淡薄。在電子商務系統的運行中,實際上平臺方只是提供了一種服務,而產品通常需要由相應的供應商提供,但是無論是我國當前的發展進程還是歷史發展期間,都會出現一些由于法律意識淡薄而導致的產品本身存在風險的企業,近年來,我國企業在向一些特殊國家銷售產品時,雖然在知識產權方面已經開始逐漸重視,嚴格按照這一法律法規調整產品的生產模式,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國際貿易之間的隔閡依然存在,容易導致我國輸出的產品無法在規定的時間內到達消費者手中,最終形成了違約問題。
(4)退稅規定未能革新。我國近些年的管理政策,雖然對于個人消費者采購外國產品數量、消費資金提出相關管理規范。對于企業,這類管理性的限制因素同樣存在,通常要求企業的法人代表或者自然人,根據其本身的賬戶信息,將消耗的資金額度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但是對于一些大體量的企業,這一限制無法滿足企業的日常工作需求,所以其采用的方法是,通過收集親朋好友的賬戶完成交易,該方法的使用過程,容易對稅收工作體系造成不利影響,導致退稅規定無法得到及時性的問題查找并進行革新。
2.新時期的機遇
(1)貿易全球化的促進作用。當前的貿易全球化背景下,各個國家和地區已經開始廣泛接觸其他國家生產的各類產品,尤其是對于我國出口的各類商品,尤其是小商品,境外國家消費者對這類商品已經形成了一種剛需,可以說正是由于這一思想的形成和升級,可以讓各類依托于電子商務系統的企業獲得更高的收益,這也是貿易全球化對國際貿易的一種有效促進作用[3]。
(2)定制化需求的日漸凸顯。在當前的消費者購買商品過程中,通常會由于個人因素對定制化產品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我國的生產制造業具有較高的質量保障水平,并且能夠滿足各類消費者的定制化需求,所以可以發現我國當前各類產品的生產過程中,能夠更好地完成針對所有產品的優化和完善任務。在當前的發展體系之內,正是由于定制化需求的日漸凸顯,提高了電子商務系統的發展水平。
四、基于電子商務的國際貿易新方法
1.政策引導方法
政策引導工作的主要內容是,逐步取消針對各類企業每年在境外行采購商品的總額度限制,或者逐漸放松該制度,從而讓企業能夠獲得足量的商品,并完成相應的運行和改革工作任務,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各類政策的制定階段,要以該體系的管理對象和工作內容為核心,其他的各類工作制度為輔助,防止最終建成的綜合性管理工作體系之間具有較高的不銜接效應。比如針對某特殊型號機械設備零件的采購,企業方可以向工商部門提交申請,說明自身產品生產過程中對該類型零件的應用總量需求,之后根據最終獲得的分析結果,合理配置相應的寬松區域,讓最終獲得的結果具有更高的可靠度。
2.技術投入方法
技術的投入過程中,一個是加強各類商品檢測檢疫過程的技術含量,通過該模式可以縮短檢測檢疫工作的時間,提高電子商務綜合體系的運用水平,同時也可以通過提高精度,防止外來商品對我國原有的消費結構造成不利影響。另一個是讓國內的產品提供企業增加技術儲備,尤其是針對可能產生專利糾紛的技術,要在研發出這類技術的第一時間向國外專利管理機構提出申請,同時要求國家專利管理局要能夠提高保密審查工作的效率,以防止由于專利技術的提供和審核期限影響,導致企業的技術儲備雖然具有較高的增加幅度,但是無法獲得法律保護。另外加入的新型技術中,也包括物流技術、商品跟蹤技術、產品的管理技術等,基于此才可以防范在產品的運輸過程中出現影響質量的缺陷。
3.供應鏈完善方法
在供應鏈的建設過程,要求產品的生產源頭、電子商務平臺和消費者之間要能夠形成緊密關聯,從而讓產品從實際的出廠之后,能夠經過專業性的數據跟蹤工作,防止由于相關輔助管理技術的缺陷,導致產品出廠質量和到達消費者手中的質量不一致[4]。供應鏈中需要加入各類不同類型的企業機制,比如快遞企業、檢疫檢測部門、海關報表的提交企業等,要求所有機構都要能夠在產品出廠的第一時間直接獲得各類數據,并且將這類數據提交給國家行政部門,之后第一時間參與審批和報表遞交工作,唯有如此才可以讓整條供應鏈具有更高的效率。
4.文化體系融合方法
在文化體系的融合過程中,電子商務平臺需要根據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體系,讓消費者進行初步的了解,同時讓其明確各國的同類型產品的優劣勢。而針對電子商務的實際運行過程,無論是快遞企業還是產品的加工企業,都需要了解輸送目的地的法律法規和文化體系,比如針對消毒藥物、醫療設備等,需要了解運輸對象國家和地區對于這類特殊性產品的要求,尤其需要分析對方的各類國家行政部門對其提出的特殊需求,只有在所有手續準確無誤的基礎之上,才可以向其運輸,但凡有某手續存在疏漏,或者后續容易被對方國家起訴的情況下,則該產品生產企業需要向我國境內的工商行政部門提交報告,該部門根據國務院下發的各類指示精神以及我國的法律法規,分析該產品是否可以出口。
5.審批機制升級方法
在審批機制的升級過程,一方面是針對海關報表的各類審批手續,要求企業可以通過建成的互聯網系統,直接將各類紙質單據轉變成電子單據,通過該方法可以提高審批效率,但是紙質審批報表在后續的工作中必須提交,并且由專業部門對比紙質報告和電子報表之間的差別,只有在所有信息都完全一致的情況下,才可以視為該產品通過了海關關口。實際上電子報表提交過程,只是針對后續出關的一個準備性手續,而電子報表和紙質報表通過對比的憑證作為正式出關憑證,另外要求相關行政部門要能夠及時更新數據庫,以了解相關產品是否納入到出口風險項目。
五、結語
綜上所述,電子商務技術在當前的國際貿易體系之內,面臨的風險主要是物流系統的建設薄弱、中小微型企業法律意識淡薄、退稅機制的不明確等,導致在實際的電子商務系統中容易遭受損失。針對這類風險的解決措施包括技術體系的升級、審批技術的升級、文化體系的融合等,讓電子商務系統可以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國芳.跨境電子商務的新思路構想——食用菌國際貿易新方式[J].中國食用菌,2020,39(02):193~195+198.
[2]王君毅.國際貿易新方式跨境電子商務的最新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9,(04):347~348.
[3]胡志英.國際貿易新方式:跨境電子商務的最新研究[J].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學報,2017,(03):132~134.
[4]郭偉光.國際貿易新方式跨境電子商務探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7,(15):69~70.
作者簡介:
顧唯玉,蘭州財經大學長青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國際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