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
吟誦室、創客室、未來教室……這是重慶市沙坪壩區樹人景瑞小學打造出的各種各樣的特色智慧教室。智慧教室告別傳統的黑板、粉筆,取而代之的是4個智能觸摸屏。學生的座位也不再是常見的固定桌椅,而是色彩明麗的可移動小桌,學生們可隨時根據學習討論情況,任意改變擺放位置。
樹人景瑞小學還利用平板電腦、智能屏幕和無線云端等開展教學工作,實現了教師端、學生端、云端之間的交互,并通過發揮智能教學數據采集分析等強大功能,讓智能化學習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智慧啟航
“以前我總感覺課堂氛圍十分沉悶,主要是我在‘唱戲,而學生們的積極性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回想起2009年剛來學校授課時的情景,樹人景瑞小學語文老師李俏頗為感慨。
2009年正是學校建校初期,校長李華也不禁陷入思考:一所新的學校該如何辦好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又該如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變輸入式教學為學生主導式學習?
2011年,恰逢沙坪壩區推進“卓越課堂”,李華把方向對準了課堂,決定通過課堂教學改革實現質變。
“如果我們不進行課改,就只能跟著別人跑。”李華說。
課改首先是觀念的改變,進而讓行動和觀念的變革相互作用。在專家的指引下,樹人景瑞小學課改的序幕就此拉開。
當年11月,全校一至六年級集體行動,將教室里傳統的“插秧式”座位,全部變成“協作式”座位,以便于推動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合作中成長。
“我們依據學生特質,將學生分成4人合作小組,在小組內搭配有不同特長的學生。”李華說,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各班級還會動態化變更小組成員,營造濃厚的合作學習氣氛。
“我們小組里有語文組長、數學組長、行政組長,上課時我們都圍坐在可移動的小桌前,一起討論學習。”學生汪雨彤說,自己在小組里和同學們一起討論、彼此督促,既收獲了知識,又感受到了樂趣。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不少學生在小組同學的帶動感染下,變得更加積極主動,學習成績也有了大幅提升。
“把課堂的主導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在彼此合作和督促下大膽做、大膽學,這不僅調節了課堂氛圍,還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主動性。”這樣的轉變讓李俏很欣喜,她感到自己老師的身份有了轉變:從完全的主導者變為適時的引導者,更多的時候,她是讓學生自己“玩轉”課堂。
2012年6月,沙坪壩區進行課改教學質量監測,樹人景瑞小學拿了第一,但樹人景瑞小學沒有就此停止探索的腳步。
智慧課堂
2014年,樹人景瑞小學根據自身教學特點,將小微課融入教學之中,即老師根據自己要講授的課堂內容,提前錄制一段小視頻在課前放給學生觀看,以啟發學生思維。
2015年,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這讓樹人景瑞小學更加明確了課改方向,并決定在現有教學模式下全面建設智慧課堂。
當年,樹人景瑞小學就與軟件公司共同開發了“未來教育”智慧校園平臺,借助物聯網、云平臺、大數據,實現一體化管理,以此升級構建“‘蘭韻智慧課堂學習模式”。
2015年9月,樹人景瑞小學新學期的第一堂課與往常大不同:黑板和粉筆被智能觸摸屏替代,老師和學生手里拿的不是書,而是平板電腦,孩子們一邊聽課一邊在屏幕上滑動著手指……
課上,老師運用電腦來組織教學,學生則在4人合作小組利用電腦學習。
電子屏幕上播放著數張不同風格的江景和月亮等題材的圖片,這是李俏在給六年級的學生們講授古詩《宿建德江》。
“接下來,我要請同學們在自己的電腦上,根據對這首詩的感覺,拼成一幅圖。”
話音剛落,孩子們便用手撥動著屏幕上的圖片,開始了創作。
“在電腦上讓學生自己拼圖,可以加深孩子們對古詩詩意的理解。”李俏說,這樣的教學方式讓課堂效率得到極大提高。
通過“‘蘭韻智慧課堂學習模式”,老師可以在課前、課中和課后用電腦布置練習題和學習任務,孩子們也可以在各自的電腦上填寫答案,答題速度、答題正確率等數據在老師的屏幕上實時顯示,一目了然。
遇到沒答對的習題,老師會根據統計數據有針對性地再講解,直到孩子們完全掌握。
在這樣的信息化教學中,師生都有了很大變化。
老師不再只是傳授知識點,更多的是通過點撥來引發學生挑戰的欲望。在信息技術的助力下,學校將學生在課前、課中、課后的思維碎片整理成可觀測的數據,形成與學生有效溝通的依據,通過課堂可視化評價、云端記錄式評價,使教師端、學生端,移動端、PC端之間有了更好的聯通。
智慧成長
智慧學習讓學生通過智慧平臺實現了各個環節查漏補缺,但如何促進學生個性化成長,成為樹人景瑞小學又一個課改重點。
這一次,樹人景瑞小學將目光放在了課程表上。
學生彭靜文和王麒喆一個熱愛書法,一個喜歡編程。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在上課期間挑選不同的教室,學習不同的內容。2名學生,2張課程表,一個在書法的海洋里遨游,一個在信息技術的世界里不斷探尋。
在樹人景瑞小學,所有學生都實現了“一人一表”。
在整個課程實施中,樹人景瑞小學利用信息化手段,將信息技術、課程、人進行深度融合,對學生的學習信息進行采集、分析、分類,為每一位學生提供“4A化”(何時、何地、何人、何事)的學習課程表。
“每位學生的課程推送都是獨一無二的,這滿足了每位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李華說,教育不僅要關注普遍需求,更要關注個別需求。
關注個別需求,這讓不少孩子找到了成長的舞臺。
“通過學校的個性化課程,我找到了自己的愛好:編程。”王麒喆滿足地說。
因為學校對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視和培養,王麒喆還在第十五屆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大賽中獲得了最高獎項——恩歐希教育信息化發明創新獎。
“在智慧教學下,越來越多的學生將會享受學習、收獲成長。”李華對未來滿懷信心。
如今,像樹人景瑞小學這樣構建智慧教學新模式的學校越來越多,重慶的“互聯網+教育”生機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