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語是結構精煉意義簡明的詞語,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一個民族文化和價值取向的集中體現。本文通過對中英習語的對比研究,總結出了中英習語的主要來源以及形成差異的原因,有助于我們更好理解中英兩國文化的異同。
關鍵詞:習語;文化;對比
作者簡介:鄭志玲(1995-),女,漢族,四川德陽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
[中圖分類號]:H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27--02
習語是語言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結構凝練的詞組或短句,一般包括了成語、俗語、諺語、歇后語及俚語幾部分。其結構凝練,意義鮮明,形成和發展受到特定的語言文化背景影響,集中體現了不同民族對特定事物的情感態度以及價值取向。通過對中英習語的對比研究,可以了解到中英習語反映出的兩種文化內涵。
一、習語的特點
(一)民族性
語言是各族人民創造出的產物,是大眾智慧的結晶。習語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反映了特定的地理環境、歷史條件、風土人情、宗教信仰,體現出不同民族的性格特點和認知方式。在表達同一意義時,不同語言表達方式也不同。如表達“一舉兩得”這個意義時,英語和德語就有不同的表達方式。
英語:A stone kills two birds. 一石二鳥
德語:Beide? fleigen mit einer? klappe? zu schlagen.一拍打兩個蒼蠅
習語具有民族性,所以有時會存在一些文化空缺現象,即某個民族的習語所具有的語言文化現象在另一民族中并不存在,將習語直接翻譯成其它的 語言會比較困難。
(二)穩定性
習語表達的意義是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約定俗成的,如果將習語的各個組成部分順序進行調整,則習語的意思就可能會改變,甚至無法表情達意。“at sixes and sevens”不可換為“at sevens and eights”,不然無法表達出“亂七八糟”的意思。“雪中送炭”不能改為“雪中送煤”,“破釜沉舟”也不能改成“破船沉舟”。
(三)整體性
習語在結構形式和意義是都具有穩定性和完整性。習語表達的意義不是各組成部分意義的簡單組合。高明凱指出“漢人平常說話不太喜歡用太多沒有基本意義的虛詞,只是把事情簡單排列起來,讓人去了解這兩個事情或兩個意思之間所發生的關系如何。……不過這不是說漢人說話不合邏輯,因為不加虛詞,我們也知道這句話的意思。”[1]
習語表示的含義不一定是指表面的文字含義,因此不能將習語的各組成部分分開理解。如“露馬腳”不能簡單地理解為露出馬的腳。“to lose ones head”不是指某個人沒有了頭,而是比喻“驚慌失措”。“to lay heads together”也不是說把幾個人的頭堆在一起,而是指“共同出主意商量某件事情”。在使用習語時,如果按照字面意思將習語拆分就失去了習語本來想表達的意思。
二、中英習語產生的主要來源
(一)來源于地理環境
“任何民族文化的產生和發展,都離不開他所依托的自然環境”[2]。語言是客觀世界的反映,特定的地理環境孕育出特定的文化,特定的文化環境中會產生不同的表達方式。
中國擁有持續幾千年的農耕文明,而農耕文化影響下的中國,鄉土情結十分明顯,出現了大量與土地、農業有關的習語。如:落葉歸根、瓜熟蒂落、男耕女織、五谷豐登等。這樣的一些詞語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在英文習語中就很難找到與之對等的習語。
英國以海洋文明著稱。英國四面環海,曲折的海岸線為捕魚航海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因此在英語習語中,能見到大量的與捕魚航海有關的習語。如:a drop in the ocean(滄海一粟)、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也有大量與fish、water、ocean、sea相關的習語出現,如:big fish(大亨)、dull fish(無聊的人)、A sea of faces(人山人海)、The sea refuses no rivers(海納百川)。
(二)來源于歷史發展
各個國家的歷史發展軌跡都不相同,習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發展歷史。中英習語中都有一部分來源于真實發生過的歷史事件,或者和某一歷史人物緊密相關。
漢語中受外族文化影響形成的習語并不多見,但是有很多與戰爭和典故相關的習語,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望梅止渴”等。
英國在被外族入侵的過程中留下了豐富的習語。如在羅馬征服四百余年的時間里留下的習語都表明了羅馬的統治對英國產生的重大影響。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條條大路通羅馬)、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入鄉隨俗)。英國在資本主義發展后向外進行殖民擴張,此時也留下了許多與船、帆、航行有關的習語。如show ones true colors(露出真面目,表明意圖)、sail under false colors(欺騙,假冒)等。
(三)來源于社會風俗
社會風俗是一種社會現象,是由某一群體的社會成員在長久的共同生活中創造出的并共同遵守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準則,涉及到許多領域。也有許多從社會風俗演化而來的習語。
1.飲食風俗
中國的飲食文化較英國更加豐富多彩。而中國人普遍認為吃飯是一種享受,自古就有民以食為天的說法。因此關于飲食的習語十分豐富,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天上掉餡餅等俗語,還有衣錦還鄉、五谷豐登等成語。同魚、肉、菜有關的諺語歇后語也十分常見。
面包、牛奶和紅茶在英國的日常飲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有大量與此相關習語,如earn ones bread表示掙錢養家糊口,out of bread表示失業丟了工作。 Milk for babies不是說兒童喝的牛奶,而是指淺顯的讀物,適合兒童理解閱讀的書。high tea指比較正式的茶點,與之相對的low tea則指便餐。
2.動物風俗
中英有動物的習語也十分多見。值得一提的是“龍”、“狗”等動物都有不同的形象和寓意。龍在中國社會中被看作是吉祥尊貴的代表,有許多習語都體現出這樣的社會風俗,如望子成龍,龍飛鳳舞。在英語中,dragon起源于中亞,后來多在《圣經》中出現,被看作是邪惡的象征。人們還把惡魔撒旦比作是the great dragon。
有關“狗”的習語在中英也有較大差異。在中國社會中,對狗的評價基本是中性和貶義的。如痛打落水狗 、狗仗人勢、狗眼看人低等。而在英國狗被看作是家庭成員,因此關于有關狗的形象的習語多是積極的褒義的。如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a lucky dog(幸運兒)、Every dog has its day(每個人都有得意之時)。
3.顏色風俗
顏色詞對于不同民族的人而言,在視覺和心理上所引發的聯想和象征意義不盡相同。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同一種顏色表達不同的文化心理,引起不同的聯想,具有不同的文化內涵。[3]
紅色在中國代表吉祥喜慶,常見的習語有:開門紅、大紅人、紅白喜事等等。而英國恰恰與之相反,紅色在英國大多時候代表憤怒、混亂等不好的意思,常被看作貶義的象征。Be in the red代表財政赤字,經濟拮據,red ruin表示發生了火災,be red with anger說明怒發沖冠。
(四)來源于文學作品
在中國廣為流傳的文學著作也留下了許多習語,漢語中很多著作都源自于《詩經》、《論語》、《史記》等著作。如求之不得、輾轉反側、投桃報李等。
希臘神話和《圣經》是西方文學的發源之作,對歐美文學影響深遠,為習語提供了豐富的來源。如:an apple of discord(禍根)、The Achilles Hell(阿基琉斯 之鍾,即缺陷,弱點)、golden fleece(經過艱難險阻得到的寶物)、pile Pelion upon Ossa(山上有山,難上加難)。
三、中英習語的文化差異分析
價值觀念是不同國家或民族在長期的生活經驗中逐漸形成的一種價值取向,在語言中可以一定程度地體現出來,不同價值觀在中英習語體現出的差異也比較明顯。西塔拉姆(K.S.Sitaram,1976:19)比較調查了東西方價值體后得出結論,“西方在個性、金錢、救世主、標新立異、進取精神、尊重青年、效率和守時這幾方面名列第一;而東方文化則在感激、謙遜、因果報應、集體責任、尊重長者、好客、土地神圣感以及和平這幾個方面名列第一”。[4]
錢穆從比較文學的視角研究了中西文化的個性差異后指出中西文化是兩種根本不同類型的文化,屬于平行發展,互不沖突,各有偏重,各具體系的兩大文化系統。[5]中華文化植根于農村和土地,形成了一種安土重遷的內向型文化特征,注重人文精神和道德,信奉倫理道德和集體主義。
英國人生活在海洋環境中,耕地少,自然條件比較惡劣,因此他們注重向外擴展和征服以攫取更多的資源,因此形成了一種比較外向的商業文化,并且更加注重事物本身。他們認為天人相分,二者對立,人與自然不是統一的整體,人是可以征服自然的。更加注重事物本身。因此中英兩國的習語也呈現出明顯的不同。
四、結語
自然環境對語言文化的形成起著奠基作用。各民族生活的自然環境、氣候條件和歷史進程也不相同。物質條件的差異引發了不同民族在生存方式、行為習慣、思想觀念和信仰的差異。這種差異明顯反映在語言,特別是習語中。正確理解掌握中英習語,有利于了解中英兩種文化的內涵,促進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
參考文獻:
[1]鄒媛. 從“N_1的N_2”漢英對比看意合與形合的分野[D].南昌大學,2005.
[2]程裕禎.中華文化要略[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08.
[3]章蘊.英漢顏色詞的文化內涵[J].鎮江高專學報,2005(04):55-57.
[4]殷莉、韓曉玲.英語習俗與民俗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3.
[5]王爽. 漢英習語文化對比[D].黑龍江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