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鎮揚
◆摘 ?要: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使中國整個制造業幾乎陷入停擺,也使全球供應鏈充滿了不確定性。截至到2020年4月28日全球累計確診人數已經突破了三百萬,累計死亡人數更是達到了20多萬。世界疫情的防控形勢不容樂觀,同時情況不容樂觀的還有疫情沖擊下的全球供應鏈。目前,國際分工的格局明顯,這也間接導致了全球供應鏈分布十分廣泛并且環環相扣相互依賴度高,任何的一環出現障礙都可能威脅到全球供應鏈的運行,這對全球供應鏈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總結分析了其他國家以往應對疫情的過程中,在全球供應鏈方面采取的有效措施,積累的經驗和形成的模式,這對于我國如何應對疫情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在總結分析后,發現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與以往的疫情具有相似性,對于完善我國疫情下全球供應鏈的應對措施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疫情;國際經驗;全球供應鏈;供應鏈應急預警體系
2020年春節前,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席卷了全球,給社會生活的個個方面都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同時受到影響的還有全球供應鏈,全球供應鏈作為世界經濟的命脈,它連接了全球各地無數的制造企業還有服務企業龐大而復雜的供應鏈網絡,它促使全球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當前全球產業的供應鏈環環相扣,任何一環的阻滯和破裂都威脅著全球供應鏈的運行。
一、韓國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的做法
韓國是一個極度依賴出口的國家,所以疫情越快結束,對于經濟的影響越小。韓國政府在4月22日緊急宣布設立40萬億元韓元的支柱產業穩定基金,援助各類企業,穩定供應鏈運營。韓國的四大支柱產業有半導體、電子、汽車和化工中前三項都非常容易受到全球供應鏈的影響。特別是汽車產業,如今的汽車產業已經發展成全球化的產業,零部件的生產遍布全球,然后統一到裝配工廠進行整車裝配。此次疫情導致全球供應鏈的中斷,汽車企業零部件嚴重短缺,裝配工廠無法正常運營。韓國央行4月23日初步估計,今年第一季度韓國國內生產總值環比萎縮1.4%。韓國關稅廳21日發布的數據顯示,4月前20天,韓國出口同比下滑26.9%,半導體,汽車,電子設備出口大幅下降。韓國政府還投入10萬億韓元,用于穩定就業保障企業用人規模,降低失業率。此項經濟援助,有利于加快恢復供應鏈的正常運轉,避免企業到時候陷入無人可用的境地。2015年中東呼吸綜合征在韓國爆發,暴露出韓國在重大公共衛生預警和應對中的問題。此次疫情中韓國政府采取多項措施嚴格防控疫情傳播,還對對重點產業進行經濟援助再配合稅費減免和債務延期等等優惠措施,保障企業的正常運營,穩定全球供應鏈。2015年中東呼吸綜合征后,韓國積極完善疫情防控的措施,并建立一套完善的應急預警體系,及時采取適當的措施盡快控制疫情。韓國的三星和現代等大型企業,建立基于事件供應鏈預警體系,對資金流、物流鏈和信息流等等實現實時透明的管理。
二、新加坡和中國香港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的做法
新加坡在經歷過2003的SARS病毒和2009年的H1N1流感后,不斷完善現有的衛生防控體系,同時加強在疫情下對入境人員的檢測力度。新加坡作為國際航運樞紐,在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對于輸入型病例控制的非常好,在武漢封城的同一天,新加坡就確診了第一例輸入型病例,當天就在機場設立體溫檢測等措施對入境人員進行檢測。而中國香港作為地區性的運輸樞紐,在此次疫情下同樣反應迅速,中國香港政府為了嚴防疫情通過口岸蔓延傳播,中國香港政府先后關閉了10個出入境口岸,并對所有的入境人士進行強制檢疫14天。盡管新加坡和中國香港都對入境人員進行嚴格的控制,但任然保持貨物的正常流通,這對于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提供了充足的物流保障。
早在2月份全世界范圍內疫情并沒有完全爆發的時候,新加坡政府已經推出一系列的拯救經濟措施,16億新元的“關懷與援助”和40億新元的經濟穩定和支援。隨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在全世界范圍的持續發酵,新加坡政府在3月26日追加了480億新元“堅韌團結配套”措施。4月6日新加坡政府再次推出總值51億新元“同舟共濟配套”舉措,援助各大受疫情影響的中小企業。中國香港政府也在1月份就公布了10項惠民政策,并撥款56億對零售業進行資助。同時中國香港金管局將逆周期緩沖資本比率(CCyB)下調至1.0%,達到增加市場流動性和增加企業資金周轉的目的。新加坡和中國香港作為世界著名的航運樞紐,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特別是新加坡地處馬六甲海峽,每年約有5萬多艘的貨輪、油輪以及其他船舶在此同次通過。隨后新加坡政府推動在此建立石化產業集群,并且成為了亞洲主要的煉油中心之一,這不僅可以為過路的船舶進行加油服務,還可以利用新加坡獨特的地理位置接受原油然后再加工成成品運往世界各地。
三、日本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的做法
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嚴重打擊了日本經濟的復蘇,同時也影響了2020年即將到來的奧運會。根據東京商工會所3月18日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約80.%的企業表示受到疫情的影響。對比于2011年的東日本大地震海嘯,此次影響更加廣泛。目前日本海外汽車供應鏈任然處于中斷狀態,大量的車廠停工停產,而日本本土工廠同樣是處于停工停產階段。盡管日本政府于2月13日設立5000億日元緊急貸款保證金的臨時措施,但是由于疫情任處于不確定階段政府無法推出刺激消費和呼吁群眾外出的措施。隨后在四月又推出總額高達108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7萬億元)的抗疫經濟援助計劃。面對供應鏈中斷的不僅是汽車產業,還有日本的半導體產業。目前全球一半的半導體產能集中在日本信越、勝高等日本企業上,受疫情影響,大量的工廠停工停產對于半導體的需求大幅降低,同時各國實行嚴厲的疫情防控措施也限制了半導體產業的輸出量。
盡管很多的汽車企業在經歷過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海嘯造成全球供應鏈的中斷已經把大部分的生產據點遷移到海外,但此次疫情影響的范圍太過于大,大量的汽車工廠和零部件工廠同樣被迫停工停產。而在四月份的經濟援助計劃中還包括了一個“供應鏈改革”項目。專門撥出2435億日元用于資助日本企業將生產線從中國撤出。此舉看似非常荒唐,但可以豐富日本的生產基地實現多元化,避免出現“產業空洞化”,同時又可以應對供應鏈風險建設可持續供應鏈。這樣不僅降低了全球供應鏈的風險,還可以刺激日本本土的經濟。
日本早在2017年發布《綜合物流施政推進計劃(2017年度-2020年度)》涉及供應鏈協同、構建智能物流供應鏈和通過計算機實現多運輸方式協作高效、一體、可持續的全球供應鏈。這些措施都能提高日本在全球供應鏈的地位,同時保證日本全球供應鏈的安全運轉。日本政府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建立了應急物資配送多式聯運機制,這種機制可以應對各種自然災害和其他的緊急事件。而企業層面多式聯運的應急機制,確實可以緩解一定程度的全球供應鏈危機,例如原材料的運輸,成品的運輸,但無法深層次的解決全球供應鏈中斷的問題。日本的全球供應鏈在世界范圍上都是處于領先地位的,無論是精細化生產還是“零庫存”理念都是在全球廣泛使用。所以近年近年來日本企業的全球供應鏈決策都值得我們去反復研究,研究清楚其中的原因,并考慮是否能在我國推行。
四、我國供應鏈系統在疫情下的對策探索
2003年的SARS病毒疫情暴露出我國缺乏完善公共應急預警和應對體系的缺點,我國開始建立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公共應急體系。2006年1月8日,國務院頒布《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由此我國開始慢慢完善我國的應急管理體系。
在此次疫情中,我國政府及時全面公開透明發布疫情的信息,開展近200場發布會、啟動疫情每日更新制度以及創新使用和實時更新“疫情地圖”。這一系列公布機制,使得其他國家和企業及時得到第一手資料,及時采取應對措施降低疫情的影響。對于全球供應來說,短時間可能夠獲取有效的信息,有利于及時調整供應鏈,降低疫情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
充分利用主流媒體和網絡渠道普及防控科學知識,提高人們的防控知識和意識。疫情防控的時間越長,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越大。只有每個人都按照疫情防控措施來做,疫情才能夠在最短時間內得到良好的控制,使供應鏈恢復正常運作。
當今中國屬于一個超大規模人口流動的社會,特別是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在中國傳統的農歷新年前夕,這個時候正是國內春運的時候,大量的人口遷徙為疫情防控帶來艱巨的挑戰。中國政府對疫情的重災區湖北實施封城和交通停運,而對非疫情嚴重地區實施分級交通管制。交通管制對于全球供應鏈來說幾乎是毀滅性的打擊,交通管制意味著物流服務的中斷和滯后。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重災區湖北省是中國汽車制造業的中心之一,疫情導致各大汽車制造企業面臨零部件短缺,缺乏勞動力的困境。
此外武漢政府開展以社區為單位的全面排查,做到全市居民清底大排查。同時建立動態管理體系,配合手機軟件根據“健康碼”對人員流動實現精準識別和精準防控。在經歷過2003年的SARS病毒疫情后,我國積極建立我國對于重大傳染病的預警和防控體系,并且吸收當年SARS病毒疫情的防控經驗。進入到四月份國內疫情情況好轉,全國各地開始穩步復工,我國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來刺激國內經濟。我國央行放出大量的專項貸款和補貼資金,為企業復工復產提供保障。同時各地政府也紛紛效仿國外政府放出消費券刺激消費,提高人們的消費欲望。隨著全國范圍內疫情防控取得良好效果,各產業恢復正常運轉,中國作為全球供應鏈的制造基地也在慢慢蘇醒過來。而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政府有三個建議:第一,建立國家層面的統籌管理系統,廣納各方人才,收集全面的信息,并對各種情況進行科學分析,為政府和企業的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第二,我國政府積極和全球供應鏈重要環節上的國家進行友好溝通,保持信息的透明和技術性,為來自中國的企業和商品提供更多機會。第三,以戰略性思維,大局觀統籌經濟形勢,扎扎實實發展,減少疫情對經濟的影響。而企業的建議則是首先提高自身競爭力,贏得全球供應鏈中的主動性。對于實力強勁,行業領頭的大型企業來說需要把更多資源投入核心技術的研究,爭取成為全球供應鏈的組織者,行業標準的制定者。對于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來說,必須專注產品、服務和質量,保持自身的國際競爭力。其次,增強憂患意識,建立企業自己的應急預警體系,保持全球供應鏈的彈性。在日益復雜的國際環境和不確定的全球供應鏈下,全球供應鏈的參與者需要始終保持敏銳的嗅覺和快速的反應,才能保證企業的正常運行。
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各國要共同維護全球供應鏈的安全。新冠疫情的出現對加速全球供應鏈的融合有著促進的作用。就我國而言,結合韓國、新加坡、中國香港和日本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理方法,總結分析他們的先進經驗和應對模式,有助于完善我國疫情下供應鏈的應急預警體系。
我國供應鏈的起步較晚,但通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具備國際一流水平。如今我國是全球第一制造大國,世界供應鏈樞紐。一旦出現產業停工停產會對全球供應鏈的穩定和安全帶來巨大的影響。所以借鑒他國的先進模式和應急預警體系,對于我國構建自己的全球供應鏈風險預警機制,確保供應鏈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董方冉.疫精蔓延日韓經濟受沖擊[J].中國金融家,2020(03):103-104.
[2]魏際剛.發達經濟體供應鏈戰略動向及啟示[N].中國經濟時報,2020-04-20(04).
[3]邵柏,魏珊,劉明杰.國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措施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口岸衛生控制,2019,24(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