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共管理體制改革直接關系著我國公共事業管理的整體水平,其是我國推進社會主義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建設的內在要求。本文在闡述新時期我國公共管理體制改革要求的基礎上,就公共管理體制改革的方向展開分析,同時基于公共管理體制改革困境,指出其具體的改革策略。期望能保證我國公共管理體制改革方向的準確性、科學性,繼而在提升公共事業管理水平的基礎上,促進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建設工作的有序開展,進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關鍵詞:公共管理;體制改革;方向;困境;策略
作為針對政府管理的缺陷而產生的一種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公共管理在我國現代化建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新經濟系統下,公共事務管理的出現了復雜化的特點,同時其管理的動態性和多元性特征不斷增強。基于此,構建以“政府-市場-社會”為主體的多元治理模式已經成為我國公共管理的必然要求。然而從實際管理過程來看,我國在開展公共事務管理中仍然存在管理體制、組織結構和運行機制不對稱的問題,為適應社會公共事務管理需要,有必要在開展社會公共事務的同時,把握公共管理體制改革方向,進行公共管理體制的進一步深化改革。
一、新時期我國公共管理體制的改革要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要進一步深化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這一論斷為我國公共管理體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在公共管理體制管個中,公共管理單位要意識的統籌考慮各類機構設置,同時科學配置黨政部門,并在約束結構權利,明確職責的基礎上,深化資源配置,提升公共事務管理質量。新時期,基于復雜化、動態化和多元化的社會公共事務管理需要,在公共管理體制改革中,還應考慮以下管理要求:
其一,開展公共管體制改革要關注內設機構的配置問題,即針對公共管理機構的改革不應僅僅停留在表面,而應深入到政府內部,以此來優化內設機構的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公共管理體制改革并實現管理機構的改革和智能融合,實現公共管理過程中的上下聯動。其二,統籌使用各類編制資源是公共管理體制改革的關鍵環節,同時其也是十九大對公共事務管理的新要求,基于這一要求,在開展公共管理體制改革中,就必須做好管理結構的人員控制,避免結構膨脹和人浮于事,此外,應做好物力資源的配置,確保資源應用適應公共管理體制改革要求。其三,基于不同地方公共事務管理的差異性,在實際管理中,還應充分考慮公共管理的具體特點,然后為一些公共事務管理機構下放自主管理權,確保公共事務管理的針對性和特色型,這樣能有效避免管理機構“懸空”和政策空轉問題,確保公共管理體制改革的科學性,進而提升公共事務管理質量。
二、公共管理體制改革的模式方向
1.公共管理體制改革的主要模式
長期以來,我國公共事業管理體制都是處于政府控制的模式,該模式的應用不僅受歷史原因影響,而且受經濟因素制約。在一定程度上,政府控制管理公共事業管理,能有效地發揮政府部門服務職能,抵抗公共事務管理中的風險,提升公共事務管理能力。然而在新時期,公共管理事務逐漸增多,其管理活動涉及諸多人員機構,且整體變化性較強,這使得公共事務管理負載化、動態化、多元化的特點較為突出。基于此,有必要在公共管理體制改革中進行管理模式的創新。新時期,以“政府-市場-社會”為主體的多元控制模式在個公共事務管理中的到了廣泛應用,該管理模式下,社會公共事務管理不僅由政府部門直接參與,而且社會公眾成為了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的間接主體,在一定程度上,其是公共管理更加體現民意,進而獲得社會公眾的支撐,在對于公共事務管理資源獲取和支撐、管理運行機制實施具有深刻影響。
2.公共管理體制改革的發展方向
從公共管理體制改革及實施效果來看,社會選擇和政府控制在管理機制上具有本質上的差異。就政府部門而言,其對于公共事務的管理具有連通性的特征,即其對公共事業的控制是通過發揮自身權利,進而延伸并連通到多個社會組織才實現的。而在社會選擇管理模式下,公共管理更加重視社會公眾的建議。現階段,以“政府-市場-社會”為主體的多元控制模式是社會選擇背景下公共管理組織體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從社會公共事務管理過程來看,該管理模式實現了公共管理中組織結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有機統一,其有效地協調了傳統管理模式下,政府、市場、社會在社會公共事務管理中的矛盾,確保了公共事務管理的整體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三、公共管理體制改革困境分析
1.公共管理治理主體缺乏合作
現階段,雖然我國已經開始實施以“政府-市場-社會”為主體的多元公共管理體制和管理模式,然而在實際管理中,有較多地方仍然未能實現公共管理的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和公眾參與。究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在全新管理模式下,雖然我國的社會管理組織得到了發展,然其仍未能形成規模,這使得個體群眾之間有一定的距離,其不理解、不認同社會組織的決策。另一方面,相比于政府部門,社會組織缺乏中較為專業的公共管理人才,這事使得其在制度執行過程中出現一定偏差,這不僅降低了公共管理制度的執行效果,而且激化了社會組織與公眾之間的矛盾。此外,政府及社會組織之間未能建立行之有效的溝通機制,其未能實現公共管理資源的共享,同時兩大主體的監管也不到位,這使得公共管理體制改革中存在一定的協同失靈問題,尤其是隨著食品安全、環境治理、應急救援、信息安全等問題的增多,政府、社會組織在公共事務管理中的問題日益突出,各部門各自為政影響了公共事務實際管理質量,故而在今后管理中,還應注重政府與社會組織的有效協調。
2.地方政府管理體制改革不到位
步入新的歷史階段,我國進一步加大公共管理體制改革,尤其是在十九大以后,我國要求政府部門優化內設機構的布局,積極發揮自身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為確保政府管理體制改革的有效落實,提升公共管理質量,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方針以全方位多維度的提高公共管理的能力與水平。然而在部分地區,地方政府管理體制改革尚不到位,一方面受地方發展因素限制,地方政府在落實國家政府方面阻力較大,這使得公共管理體制改革工作難以推進。另一方面,當前對于公共管理體制改革的法律體系尚不完善,這使得地方部門在進行管理體制、組織體制改革中缺乏有效依據,容易造成管理體制改革不徹底、管理過程資源浪費等問題。3.公共管理技術創新力度不夠
新經濟形態下,進行公共管理體制改革還應注重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的有效融合,進而通過智慧政務、科學決策、風險評估等技術輔助公共管理體制改革工作開展,提升公共管理的整體水平。然而在實踐中,有部分公共管理機構的工作人員思想僵化,在實際管理中,其僅會機械化的運用管理技術,不懂得靈活變通,導致先進技術與公共管理實踐相互脫離。同時,也有部分管理人員過分追求管理技術的先進性和前沿性,這使得所選擇的管理技術適用性不強,公共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此外,有部分管理組織使用西方先進管理技術理論進行公共事務管理時,缺乏管理技術與本體環境的融合,新時期,要深化公共管理體制改革,提升公共事務管理水平,還應注重公共管理技術的全面創新,進而實現管理技術與現代公共事務的有效融合。
四、公共管理體制改革的實踐策略
1.加強公共管理頂層設計
多元主體管理模式下,要進一步深化公共管理體制改革,還應注重公共管理的頂層設計。新時期,針對公共管理體制改革的頂層設計,應重點突出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優化:一方面,新的公共管理體制雖然實施多元主體管理,然政府部門應繼續發揮自身主導作用,同時其應在法律法規范圍內突破原有體制框架,凸顯地方政府公共管理與治理的效率。另一方面,社會組織是公共管理的重要主體,基于公共管理中社會組織受信程度不夠問題,應,提高社會組織的合法性,這樣能激發社會組織參與公共管理的熱情。此外,多元管理主體模式下,還應注重管理組織的有效銜接,同時加大各部門監管,確保公共管理的合理性、有效性。
2.完善公共管理法律法規
系統、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能為公共管理體制改革工作開展提供有效依據,確保公共管理工作的有序開展。新時期,針對公共管理法律法規建設,首先應注重社會矛盾的有效分析,確保在全新法律法規體系及公共管理下,能實現社會矛盾的有效處理。其次,創新公共管理法律體系還應考慮社會資源整合利用情況,通過法律體系的約束和指導,社會公共管理應能實現各種資源的最優利用,繼而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有利條件。最后,國家憲法與相關法律法規是公共管理服務得以執行的基礎,即在完善公共管理法律法規時,應從憲法出發,進一步完善公共管理法律體系,進而實現管理主體權利的有效約束,確保公共管理服務得以規范執行。
3.實現政府權能重塑管理
《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指出,在社會發揮發展新時期,要強化政府宏觀調控職能,理順部門職責關系,以此來協調資源配置,加強引導協調和法律監管,進而實現國家的現代建設。新時期,雖然我國在社會公共管理中實施以“政府-市場-社會”為主體的多元公共管理體制,然在實際管理中,還應注重政府職能的有效發揮。即在實際管理中,政府部門應將工作重心放到為人民服務、為市場主體服務、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條件上來,系統化的運用自身宏觀調控職能,發揮自身作用,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公共管理當中,并且在管理中做到以民為本,這樣才能有效地提升公共管理的整體管理質量。
4.加強公共管理技術創新
社會公共管理工作的開展離不開先進的技術體系。新時期,在公共管理體制改革中,還應注重管理技術的系統研究和創新。一方面,在實際管理中,應就智慧政務、科學決策、風險評估等技術的理論基礎進行進一步深化,為公共管理體制改革和公共事務管理工作開展提供理論指導。另一方面,針對新技術的應用,還應注重現金管理與本土公共事務特征的有效融合,提升公共管理技術的適用性。此外,新管理技術的應用離不開專業性、高素質人才,基于此,在公共管理體制創新中,還應系統引入人才,確保管理人員綜合素質,繼而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型技術應用中,提高公共管理的水平,實現公共管理的現代化。需注意的是,在進行公共管理體制技術創新中,還應通過先進技術,實現政府、市場、社會組織這些管理組織的有效銜接,這樣能建立有效的協同機制,真正做到政府、市場、社會的協同治理,滿足公共管理體制改革及公共事務管理需要。
五、結論
公共管理體制對于我公國公共事務管理工作的落實具有重大影響。新時期,公共事務管理人員只有充分認識到社會發展新時期對我國公共管理體制改革的要求和方向,然后基于管理體制改革的困境,進行公共管理體制改革路徑創新,并在公共事務管理中實施以“政府-市場-社會”為主體的多元管理,才能保證我國公共管理體制改革方向的準確性、科學性,繼而提升公共事業管理水平,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工作的有序開展。
參考文獻
[1]李瑞.論新公共管理理論視野下我國教育行政體制改革[J].課程教育研究:外語學法教法研究,2018(35):285.
[2]馬忻.淺析西方政府新公共管理改革對中國的借鑒意義[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8,21(20):191-192.
[3]張黎.淺談投資體制的問題與改革方向[J].消費導刊,2018(23):129.
[4]張晶晶.淺析新時期地方政府創新型公共管理人才培養策略[J].人力資源管理,2018(01):8-9.
作者簡介
張海燕(1973.10—),女,漢族,山西省永和縣人,單位:山西省永和縣委黨校,學位:本科學士,職稱:講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