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
(河南省周口市中心醫院血管外科 周口466000)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PDA),指下肢出現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導致肢體動脈閉塞或狹窄,肢體發生慢性缺血,隨著人口老齡化及飲食結構的改變等多種因素影響,PDA 發病率逐年攀升。若不及時診治,嚴重者可能會截肢。現階段主要治療目的為改善下肢缺血,控制病情。近年來臨床主要治療方式為經皮血管腔內成形術,可讓下肢血管通路快速恢復暢通,具有微創、有效、安全的特征,但術后復發率及遠期療效不良。有學者指出[1],將血管成形術與置管溶栓兩者聯用于PDA 治療中。但目前此方面研究報道相對較少。現納入60 例PDA 患者,旨在探討血管成形術聯合置管溶栓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6 年4 月~2018 年12 月收治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60例臨床資料,按治療方式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0 例。納入標準:滿足《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診治指南》[2]中PDA 診斷標準;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惡性腫瘤、系統性紅斑狼瘡、風濕性關節炎者;合并意識、精神障礙者;合并肝、腎、肺功能異常,以及內分泌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者;合并溶栓禁忌證者。對照組女13例,男 17 例;年齡 56~69 歲,平均(62.5±1.1)歲;病程 2.3~12 年,平均(7.2±0.4)年;Fontaine 分期:Ⅱ期 9 例,Ⅲ期 10 例,Ⅳ期 11 例。研究組女 14 例,男16 例;年齡 55~69 歲,平均(62.8±1.2)歲;病程2.2~12.2 年,平均(7.5±0.3)年;Fontaine 分期:Ⅱ期10 例,Ⅲ期11 例,Ⅳ期9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接受血管成形術治療。平臥位,常規消毒,局部麻醉,用Seldinger 穿刺法進行股動脈穿刺,若患側股動脈無明顯病變,可同側順行穿刺,若病變嚴重,可逆行穿刺對側股動脈,用“翻山”技術,置入血管鞘至患側血管。成功穿刺后,靜脈注射80~100 U/kg 肝素,術中補充肝素50-80 U/h。做DAS 檢查,探查病變程度和范圍,在支撐導管、0.018導絲、路徑圖協助下,讓導管、導絲穿過病變血管真腔,直至阻塞血管遠端,交換球囊擴張導管,擴張狹窄血管,擴張時間為 60~150 s,擴張壓力 6~14 大氣壓。擴張完成后,若存在內膜片撕脫,或殘余狹窄>30%,則置入EV3 支架。術后1 周需接受抗凝治療。研究組接受置管溶栓聯合血管成形術治療。置管溶栓:實施血管成形術前2 d 做造影檢查,帶管接受溶栓治療,臥床,尿激酶 60~80 萬 U 混入到 50~100 ml生理鹽水中,經導管用恒速泵24 h 緩慢泵入。若出現傷口滲血,則更換輔料,并壓迫。按照造影結果,制定介入干預計劃。溶栓后2 d 可做血管成形術,血管成形術與對照組一致。
1.3 觀察指標 隨訪患者6 個月,治療前、治療后均接受動脈硬化檢測儀和超聲檢查,測定患者動脈硬化指標,包括趾肱指數(TBI)、踝肱指數(ABI)、足背動脈血流量。比較血管通暢情況。比較并發癥發生情況,如血腫、穿刺點出血等。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13.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管通暢率比較 治療后3 個月、6 個月研究組血管通暢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管通暢率比較[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動脈硬化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動脈硬化指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研究組足背動脈血流量、TBI、ABI 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動脈硬化指標比較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0.00%,高于對照組的6.66%,但組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目前PDA 治療關鍵為有效重建缺血肢體的血運,血管成形術可開通閉塞或狹窄血管,改善供血,與開放手術比較,具有并發癥少、恢復速度快、創傷性小等優勢,與人體解剖學和血流動力學特征更相符[3~4],目前已成為治療PDA 疾病的一線方式。操作中讓導絲穿過狹窄或閉塞血管,用球囊導管充分擴張病變血管,開通血管,改善供血,對降低截肢率非常有利。盡管血管成形術有以上諸多優勢,但仍然未解決術后血管再狹窄、急性血栓發生、操作中遠端肢體栓塞等問題。本研究結果顯示,在隨訪患者6個月時,其血管通暢率低于隨訪3 個月時,因此其推廣也存在一定局限性。目前,有學者指出,將置管溶栓與血管成形術兩者聯合用于PDA 疾病中,效果優于單一的血管成形術。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血管通暢率、動脈硬化指標均高于對照組(P<0.05),而研究組并發癥總發生率略高于對照組,但組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表明聯合治療方式可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提升療效。分析原因為,動脈閉塞段并非全為動脈硬化斑塊,少數患者動脈硬化會引發血栓,血管閉塞。因此,在實施血管成形術前,置管溶栓治療,可了解動脈硬化管腔狹窄程度,部分患者僅接受血管成形術治療,則可恢復肢體血流,簡化治療步驟,降低治療費用[5~6]。下肢動脈硬化閉塞患者中,病變開口閉塞為平齊,導絲易進入內膜,導絲遠端返回真腔的難度較大,及時到達真腔,實施血管成形術,則必須置入支架,而實施置管溶栓治療,則可讓部分閉塞平齊病變血栓得到溶解,進而將病變開口暴露在外,導絲更易進入到真腔,血管開通率增高,避免置入支架,降低治療費用。同時,置管溶栓治療,可讓溶栓藥物直接接觸遠端血栓,更有效溶解血栓,降低術后中短期時間發生再狹窄狀況[7~8]。此外,溶栓治療還可讓側支循環得到改善,加之遠端肢體供血,進而改善癥狀。綜上所述,臨床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可考慮首選血管成形術聯合置管溶栓治療,可顯著改善其動脈硬化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