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瑩 李瑜
(1 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耳鼻喉科 河南鄭州450018;2 河南省兒童醫院耳鼻喉科 鄭州450018;3 河南省鄭州兒童醫院耳鼻喉科 鄭州450018)
由于小兒身體發育尚未成熟,身體承受能力差,在手術中對患兒實施全身麻醉時,會對患兒血壓、心率造成較大影響,在麻醉蘇醒期還會出現躁動,主要表現為哭泣、無意識的動作、妄想等癥狀[1]。為了減少麻醉對于小兒的負面影響,需要采取措施抑制麻醉蘇醒期躁動。利多卡因和瑞芬太尼在抑制麻醉蘇醒期躁動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其中利多卡因具有抗驚厥、保護大腦的作用,瑞芬太尼鎮痛效果好,起效快速,能夠有效抑制患兒腎上腺素分泌[2]。本研究選取80 例行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通氣綜合征治療的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利多卡因和小劑量瑞芬太尼在抑制小兒七氟烷麻醉蘇醒期躁動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7 月~12 月于我院行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通氣綜合征治療的80 例患兒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患兒年齡3~12 歲;臨床資料完整;監護人知曉本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嚴重心、肝、腎、腦、血管疾病者;先天智力異常者。依照隨機分配原則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 40 例。對照組男 22 例,女 18 例;年齡 2~11歲,平均年齡(6.51±1.14)歲;體質量 7.5~34.5 kg,平均體質量(18.09±5.23)kg。觀察組男21 例,女19例;年齡 3~10 歲,平均年齡(5.98±2.34)歲;體質量8~35 kg,平均體質量(19.09±4.89)kg。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性別、年齡、體質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進入手術室之后,給予患兒連接心電監護儀,時刻監測其心電圖、舒張壓、收縮壓以及脈搏、血氧飽和度,觀察各項指數變化并做好記錄。在手術前注射阿托品0.01 mg/kg,丙泊酚3 mg/kg,順式阿曲庫銨0.1 mg/kg,舒芬太尼0.15 μg/kg,將藥物注射完成之后,插入相應的氣管導管,機械通氣開始設定值為8~10 ml/kg,呼吸頻率18 次/min,根據呼氣末二氧化碳水平對機械通氣設定值及時調整,讓患兒吸入七氟烷進行麻醉,在吸入時根據患兒身體刺激反應、舒張壓、收縮壓以及心率,對七氟烷濃度進行調整,但吸入濃度不能低于0.8 最低肺泡有效濃度(MAC)。在麻醉中均給予患兒注射2 mg/kg·h 利多卡因(國藥準字 H11020558)。對照組在手術結束前5 min 給予患兒注射生理鹽水。觀察組給予患兒注射利多卡因的基礎上加以注射小劑量瑞芬太尼,在手術結束前5 min 給患兒注射瑞芬太尼(國藥準字H20030200),劑量0.1 μg/(kg·min)。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兒術后呼吸恢復時間、拔管時間,并發癥發生情況以及麻醉蘇醒期躁動發生率。術后并發癥主要有肌肉僵硬、呼吸抑制、惡心嘔吐以及寒顫。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術后呼吸恢復時間、 拔管時間比較術后,觀察組呼吸恢復時間和拔管時間比對照組短,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術后呼吸恢復時間、拔管時間比較(min,)

表1 兩組患兒術后呼吸恢復時間、拔管時間比較(min,)
組別 n 呼吸恢復時間 拔管時間對照組觀察組40 40 t P 4.72±1.28 4.60±1.10 0.18>0.05 6.45±1.36 6.09±1.55 0.50>0.05
2.2 兩組患兒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兒并發癥總發生率為5.00%,低于對照組的2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2.3 兩組患兒麻醉蘇醒期躁動發生率比較 對照組10 例出現躁動,發生率為25.00%;觀察組3 例出現躁動,發生率為7.50%,觀察組患兒在麻醉蘇醒期的躁動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小兒行手術治療麻醉時,一般給予患兒吸入七氟烷,以此達到麻醉的目的。七氟烷屬于吸入性麻醉藥物,能被人體快速吸收,誘導迅速以及在術后清除快速的優勢,有較好的臨床效果。七氟烷對患兒心臟抑制作用較小,但是對末梢血管具有擴張作用,若吸入較高濃度七氟烷,血壓就會降低。此外,七氟烷對中樞神經系統、舒張腦血管等具有抑制作用,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會對顱內壓造成影響,從而損害患兒認知功能和神經元結構[3]。由于小兒機體還處于發育階段,且小兒身體素質較差,因此七氟烷對患兒影響更大。有研究表明,七氟烷對患兒最大傷害是在麻醉蘇醒期出現的躁動情況,其發生率高達50%~80%[4]。一旦發生躁動,患兒血流動力學穩定性就會受到影響,從而導致切口出血、誤吸、窒息死亡等情況發生。因此,為了患兒生命健康,需積極尋找抑制七氟烷蘇醒期躁動的方法。
利多卡因臨床常用于局部麻醉,同時還是抗心律失常藥物,由于其化學形式穩定,進入人體后經代謝轉化量較少,所以對心臟及神經的毒性較小,具有較高安全性,加上該藥物的起效快,阻滯時間較短,約為40~60 分鐘,所以被運用于抑制小兒七氟烷麻醉蘇醒期躁動。該藥物進入人體后直接抑制交感神經叢,對鈉離子內流和鈣離子等產生阻斷作用,從而抑制G 蛋白偶聯受體,保護心肌細胞,減少對患兒的心理應激和生理應激,最終達到抑制躁動的目的。但單獨采用利多卡因會對循環系統造成一定干擾,抑制心肌和血管平滑肌,患兒易出現低血壓、心率慢等癥狀,嚴重時甚至影響單肺通氣時的肺內分流,術后容易發生各種并發癥,如呼吸抑制、惡心嘔吐等,并發癥的發生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蘇醒期躁動的發生風險。因此,單獨運用利多卡因的效果并不理想。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運用該方法抑制蘇醒期躁動后,其并發癥發生率和躁動發生率均為25.00%,無法達到理想的安全性和抑制躁動效果。
瑞芬太尼屬芬太尼類μ 型阿片受體激動劑,進入人體后可在短時間內于血液和組織中水解并迅速發揮作用,具有起效快、作用強、作用時間短、可控性好等優點,能夠令血腦達到理想平衡狀態。瑞芬太尼進入機體內1 min 左右,迅速發揮作用,其半衰期時間持續時間較短,只有3~5 min[5]。瑞芬太尼主要在血液和組織內非特異性酯酶中代謝,不會在人體內殘留過多,所以也不會對呼吸系統及腎臟功能造成不利影響,對控制躁動發生具有非常重要作用[6]。需要注意的是,對瑞芬太尼劑量需嚴格控制,劑量過大會造成人體出現肌肉僵硬、窒息、缺氧、低血壓等癥狀,因此在臨床上主張采用小劑量瑞芬太尼抑制蘇醒期躁動。由于七氟烷麻醉蘇醒期患兒大腦皮質處于抑制狀態,從而提高中樞局部敏感性,患兒的感覺、反應等能力較低,而將利多卡因與瑞芬太尼結合使用,兩者可產生相互協調的作用,達到良好鎮痛、鎮靜效果,可抑制蘇醒期躁動,并減少并發癥發生,防止患兒因抑制躁動而造成二次傷害。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和對照組呼吸恢復時間、拔管時間無明顯差異,表明利多卡因瑞芬太尼結合使用進行麻醉,在術后不影響患兒呼吸恢復時間、拔管時間。李慧文[7]研究結果表明,將利多卡因和瑞芬太尼結合使用,患兒躁動發生率僅為10%,與本研究結果基本相符。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躁動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表明利多卡因和瑞芬太尼結合抑制蘇醒期的躁動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綜上所述,利多卡因和小劑量瑞芬太尼結合使用,能夠有效抑制七氟烷麻醉蘇醒期躁動的情況,具有較好的鎮痛和鎮靜作用,減少患兒在蘇醒期出現躁動的情況,在術后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有助于患兒的康復,值得臨床推廣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