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
(1 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耳鼻喉科 河南鄭州450018;2 河南省兒童醫院耳鼻喉科 鄭州450018;3 河南省鄭州兒童醫院耳鼻喉科 鄭州450018)
支氣管異物為臨床耳鼻喉科常見急癥,好發人群為5 歲以下兒童,尤其是3 歲以下的嬰幼兒。以植物性異物最為多見,約占85%,相較于其他異物類型,植物性異物對人體氣道黏膜的刺激性更大,更容易出現水腫、感染癥狀,影響其生命安全[1~2]。取出異物是治療支氣管異物的唯一方法,但患兒由于年齡較小,身體發育尚未成熟,術后會出現較多并發癥,療效欠佳。有學者提出基于手術對患兒采取支氣管灌洗治療的建議,并認為二者聯合可增強療效,緩解患兒臨床癥狀及體征,同時減少并發癥,加快康復進程[3]。基于此,本研究對我院收治的80 例植物性支氣管異物患兒開展了分組研究,以探討硬質支氣管鏡并支氣管灌洗治療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2 月~2020 年2 月收治的80 例植物性支氣管異物患兒作為研究對象,依據家屬意愿將其分為手術組和聯合組,各40 例。手術組男25 例,女15 例;年齡1~5 歲,平均年齡(2.51±0.54)歲;異物位置:右主支氣管 19 例、右下葉支氣管10 例、左主支氣管6 例、左下葉支氣管5例。聯合組男23 例,女17 例;年齡 1~5 歲,平均年齡(2.48±0.56)歲;異物位置:右主支氣管 18 例、右下葉支氣管11 例、左主支氣管7 例、左下葉支氣管4 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入組標準:小兒植物性支氣管異物的診斷標準[4];經纖支鏡檢查及臨床表現確診;家屬對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具有手術禁忌證;凝血機制異常;合并嚴重呼吸道病變;支氣管非植物性異物。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治療方法 手術組給予硬質支氣管鏡異物取出術。依據患兒年齡、體型選用適宜的硬質支氣管鏡及配套冷光源、支氣管異物鉗;指導患兒取仰臥垂頭位,以直達喉鏡暴露聲門,觀察病變部位情況,若支氣管管腔膿性分泌物較多,可先用0.9%氯化鈉溶液5~10 ml 進行沖洗;導入支氣管鏡,經支氣管鏡側孔機械通氣;將支氣管鏡置入支氣管,發現異物后判斷其大小,抽吸異物周圍分泌物,選擇適當異物鉗取出異物;將取出的分泌物或異物送藥敏試驗、細菌培養;進一步檢查患兒情況,若創面出血,需予以1:10 000 的腎上腺素鹽水紗球局部加壓止血、必要時靜脈給藥止血;確認無異物殘留,退出支氣管鏡,術畢。聯合組在手術組基礎上予以支氣管灌洗治療。指導患兒取平臥位,將支氣管于支氣管鏡前端嵌緊;采用符合人體舒適感的溫生理鹽水(內含1/15 的0.5%地塞米松注射液、2/15 的0.75%鹽酸氨溴索注射液、2/15 的10%阿米卡星注射液)進行反復灌洗(3~4 次),<3 歲嬰幼兒灌洗劑量為 1~3 ml/次,3~5歲兒童為 5~10 ml/次,灌洗總量為 3~30 ml;灌洗后予以負壓吸引(壓力10.6~13.3 kPa)、抗生素灌注,依據患兒情況選擇合適藥物并將之稀釋至2 ml,保留于氣管內;灌洗時,需給氧、監測患兒生命體征(心電圖、血氧飽和度等)。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時間、住院時間,臨床療效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療效判定標準[5],顯效:植物性異物取出,X 線檢查正常,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有效:植物性異物取出,X 線檢查呈炎性改變,臨床癥狀及體征減輕;無效:植物性異物未取出,X 線檢查無變化或炎性改變加重。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肺部感染、喉頭水腫、喉痙攣、肺氣腫。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以()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率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聯合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手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時間、住院時間比較治療后,聯合組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手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時間、住院時間比較(d,)

表2 兩組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時間、住院時間比較(d,)
組別 n 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時間咳嗽 濕啰音 喘息/氣促 住院時間手術組聯合組40 40 t P 3.54±0.97 2.71±0.77 3.35<0.05 4.40±1.35 3.08±1.14 3.74<0.05 3.78±1.04 2.86±0.88 3.38<0.05 6.23±1.89 4.20±1.49 4.22<0.05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聯合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手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小兒植物性支氣管異物是臨床常見急癥,臨床首選硬質支氣管鏡取出術取出異物,避免患兒氣管支氣管黏膜嚴重損傷或窒息死亡,但術后若處理不當,患兒易出現較多并發癥,影響恢復[5]。因此,臨床在施行硬質支氣管鏡取出術后,應當予以適宜后續治療,以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改善病情。
本研究對植物性支氣管異物患兒進行硬質支氣管鏡異物取出術并支氣管灌洗,結果顯示,聯合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手術組;聯合組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手術組(P<0.05)。表明硬質支氣管鏡并支氣管灌洗能夠進一步提升臨床治療效果,改善患兒臨床癥狀及體征。究其原因如下:(1)氣管發育尚未成熟的患兒支氣管壁通常較薄,硬質支氣管鏡更符合小兒氣管發育的生理特點。采用硬質支氣管鏡,管腔空間更大,且其旁邊有側空,進行治療時,可與呼吸機相連接,確保患兒治療時的正常通氣,減少呼吸困難現象出現,達到較好的手術效果,改善患兒臨床癥狀及體征[6~7]。(2)支氣管灌洗中的生理鹽水配制液體含有多種藥物成分,作用于局部可發揮良好藥效,加快分離局部的粘連,減輕黏膜水腫、充血等癥狀,改善通氣,防止氣道堵塞,緩解喘息或氣促癥狀[8]。(3)硬質支氣管鏡并支氣管灌洗,可發揮雙重療效,一方面確保患兒術中通氣,另一方面則可改善其局部水腫、充血等癥狀,減輕病情。此外,上述聯合方式可依據取出異物后的藥敏及細菌培養結果針對性選擇有效藥物施治,從而進一步提升療效。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聯合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手術組(P<0.05)。表明聯合治療方式能夠有效減少患兒并發癥發生,利于恢復。分析原因為經硬質支氣管鏡取出異物后再予以支氣管灌洗可及時清除患兒支氣管、氣管處黏稠分泌物,同時通過負壓吸引吸出殘余異物,提高氣管通暢性,改善肺泡通氣、換氣功能,避免患兒支氣管因異物、分泌物等堵塞引發喉頭水腫、痙攣,減少并發癥[9]。此外,支氣管灌洗藥液中的地塞米松具有抗炎作用,可避免硬質支氣管鏡手術引發的細菌感染,進一步防止患兒出現肺部感染并發癥。綜上所述,小兒植物性異物治療采用硬質支氣管鏡并支氣管灌洗方式可取得滿意療效,能夠顯著緩解患兒的臨床癥狀及體征,降低其并發癥發生風險,有效增強治療效果,不失為治療小兒植物性異物的理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