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宜發 簡琴雯 李尚龍
(1 廣東省人民醫院珠海醫院麻醉科 珠海519040;2 廣東省珠海市金灣中心醫院 珠海519040;3 云南省貢山縣人民醫院中醫科 貢山673500)
頸肩腰腿痛是多種疾病所共有的癥狀,多見于風濕性關節炎老年人群,但有年輕化趨勢,臨床表現以關節腫脹、疼痛為主,由腰肌勞損、肩周炎、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等疾病引發[1]。頸肩腰腿痛大多因為患者軟組織出現無菌性炎癥導致,患處大多存在腫脹,疼痛以及活動受限的情況,降低患者生活質量[2]。針刺治療頸肩腰腿痛,具有其自身的優勢,可以很大程度上縮短患者的治療時間,且見效快[3]。常規西醫治療以神經妥樂平等鎮痛藥物為主,能暫時緩解患者疼痛感,但整體治療效果欠佳。有研究顯示針刺在治療頸肩腰腿痛中可有效緩解患者疼痛感,且效果持久、確切。基于此,本研究選取我院2019 年3 月~2020 年2 月收治的頸肩腰腿痛患者330 例,旨在探討針刺治療頸肩腰腿痛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9 年3 月~2020 年2月收治的330 例頸肩腰腿痛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165 例。對照組男 88 例,女 77 例;年齡 19~70 歲,平均年齡(50.04±2.12)歲;45 例患處為頸肩部,35 例患處為腰臀部,16 例患處為上肢,24 例患處為下肢,45 例患處為肩背部。研究組男89 例,女76 例;年齡20~71 歲,平均年齡(50.01±2.45)歲,52 例患處為頸肩部,38 例患處為肩背部,16 例患處為上肢,24例患處為下肢,35 例患處為腰臀部。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患處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急慢性損傷導致的頸肩腰腿痛,伴有活動受限。(2)排除標準:治療依從性不佳患者;出現骨折患者;存在惡性腫瘤患者;存在結核病患者;存在針刀或針刺禁忌證患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神經妥樂平(注冊證號S20090094)口服,2 片 /次,2 次 /d,連續用藥 4 周。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針刺治療,方法如下:以胸腔旋轉方向分兩類,以胸腔順時針旋轉,選取患者右側腹內斜肌、右側胸鎖乳突肌、右側臀中肌、右側臀小肌、右側脛骨后肌;左側腹外斜肌、左側腰部豎脊肌、左側斜方肌上束、左側肩胛提肌、左側臀大肌、左側肱三頭肌進行針刺;以逆時針旋轉,針刺的部位由右側變左側。上述肌肉針刺部位與傳統經絡的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上的某些穴位相吻合。消毒針刺部位以0.30 mm×40 mm(1.5 寸針)毫針針刺,得氣后留針20 min,將艾條置于針柄燃燒,1 次/d,連續治療4周。
1.4 觀察指標 (1)兩組治療前后疼痛程度評分比較。采用視覺模擬自評量表(VAS)進行評價,總分10 分,無疼痛 0 分,輕度 1~3 分,中度 4~6 分,重度7~9 分,分值越高,疼痛癥狀越重。(2)兩組臨床療效比較。痊愈:腫脹,疼痛等相關癥狀完全消失,且患者可以自主活動,可正常工作;顯效:相關癥狀得到顯著緩解,活動能力明顯提升,日常工作基本可以完成;有效:相關癥狀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活動能力得到提升,但不能完成日常工作;無效:癥狀無明顯變化,患者依然存在局部活動受限的情況。
1.5 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VAS 疼痛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VAS 疼痛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4 周后兩組VAS 疼痛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 疼痛評分(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 疼痛評分(分,)
組別 n研究組對照組165 165 67.462 5 31.159 9 0.000 0 0.000 0 t P治療前 治療后 t P 5.26±0.41 5.29±0.39 0.374 9 0.708 6 1.21±0.11 3.01±0.34 35.617 4 0.000 0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臨床療效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頸肩腰腿痛是各類疾病的一種外在表現,相關疾病有頸椎病、腰肌勞損、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癥以及骨質增生等。頸肩腰腿痛的誘因比較多,大多因軟組織慢性或急性損傷造成,由于不良生活習慣,比如長時間低頭,靜坐等都會導致頸肩腰腿痛的發生。頸肩腰腿痛發作沒有明顯征兆,患者患處發生疼痛也沒有明確時間,且疼痛程度不一,容易被患者忽略,使患者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期。
頸肩腰腿痛屬于中醫“痹癥”等范疇,中醫認為,與風寒侵襲、肝腎不足、外感濕邪、久病體虛、年老體衰等相關,隨著疾病的發展,患者會出現肝腎虧虛、氣血不足等癥狀,關節、肌肉出現麻木、酸痛、腫脹等,導致生活質量降低,中醫治療頸肩腰腿痛主要以“補益氣血、通絡化瘀”為原則。西藥神經妥樂平是一種具有修復患者神經傳導系統的藥物,能有效抑制疼痛傳導,緩解麻木等癥狀。有研究發現,針刺可以降低西藥對人體化學刺激影響,但單獨使用又有起效慢的缺點,因此采用中西藥結合治療,既可以加強治療效果,也可降低藥物副作用。
針刺治療具有操作簡便、安全可靠、見效快以及無副作用等優點,在臨床中廣泛應用[4]。臨床研究證實,炎癥反應是引起頸肩腰腿痛的主要原因。當關節周圍存在水腫或者無菌性炎癥反應時,可引起關節組織粘連,并引起炎癥介質及免疫反應等發生變化,從而引起神經受損或者痛覺過敏,進而引起關節疼痛,在活動狀態下可導致疼痛癥狀加重。采用針刺治療可調節中樞神經系統,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癥反應物的代謝及排泄,并使神經傳導作用保持正常。對疼痛部位各個神經靶點進行針刺,通過中樞靶位可有效提高神經體液系統,促進致痛物質的代謝以及吸收,并可刺激其排泄。對頸肩腰腿痛患者應用針刺靶穴反應點進行治療,多以交叉取穴原則進行取穴針刺治療,可刺激患者的腦內鎮痛系統,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愈能力,從而達到治愈目的。本研究結果顯示,頸肩腰腿痛患者經針刺靶穴反應點治療后,治療總有效率優于單純藥物治療的對照組。針刺療法能夠調節機體失衡狀態,激發患者的自我修復能力,顯著改善患者的疼痛癥狀。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后VAS 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表明針刺應用于頸肩腰腿痛治療可靠、有效,能減輕患者的疼痛。針刺治療優勢分析:針刺結合了神經交叉學說、平衡學說、經絡學說等,通過針刺,可有效調節機體中樞神經系統功能,促使臟器、組織功能恢復,實現機體自我修復;針刺刺激使機體接受良性刺激信號,獲得的信號在短期內迅速傳送至中樞神經,釋放大量的能量,發揮一定的鎮痛效果,同時可增強患者免疫功能。針刺具有操作方便、安全有效等優點,治療效果確切,不易復發,近期、遠期療效顯著,患者接受度、耐受性較高[5]。綜上所述,頸肩腰腿痛患者釆用針刺治療,可有效減輕疼痛感,改善頸、肩、腰活動度,患者預后普遍較好,且操作簡便,見效快,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