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亮 諶玉佳 韋美鳳
(中國科學院大學深圳醫院〈光明〉中醫科 廣東深圳518000)
周圍性面癱是一種臨床常見神經內科疾病,主要因面神經非特異性炎癥引起的周圍性面肌癱瘓,癥狀表現為口眼歪斜,無法抬眉、閉眼、鼓嘴等,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目前,由于尚未明確具體致病機制,藥物、手術等治療方案缺乏理論依據,導致患者預后較差[2]。中醫學不斷發展,使得針灸在周圍性面癱中的應用備受關注。基于此,本研究就熱敏灸配合巨刺法在周圍性面癱中的應用效果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 2018 年 10 月 ~2019 年 10月收治的40 例周圍性面癱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確診為面癱急性期;年齡18~60 歲;患者知情本研究且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有精神障礙、意識障礙;伴有全身慢性疾病、惡性腫瘤等;因感染導致的面癱;處于妊娠期、哺乳期。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0例。對照組男 11 例,女 9 例;年齡 18~58 歲,平均年齡(41.21±10.12)歲;病程 1~8 d,平均病程(2.73±1.02)d。觀察組男 12 例,女 8 例;年齡 18~60 歲,平均年齡(42.20±11.02)歲;病程 1~7 d,平均病程(2.80±1.05)d。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接受巨刺法治療。取健側穴(完骨、天牖、翳風、聽會、雙側合谷、陽陵泉、太沖)消毒,以規格為0.3 mm×40 mm 或0.3 mm×25 mm 的毫針進行針刺,針刺完骨、天牖、翳風、聽會時,深度控制為0.5~0.8 寸,得氣后施展捻轉瀉法。留針時間為30 min,留針期間不予以行針,1 次 /d,5 次 /周,持續治療4 周。
1.2.2 觀察組 接受熱敏灸聯合巨刺法治療。巨刺法參照對照組。留針期間對患者開展熱敏灸,調整舒適體位,顯露患側面部,對患側翳風、頰車、地倉、顴髎、下關、陽白、太陽穴進行熱敏探查,標記兩個熱敏最高的穴位開展懸灸,每隔5 min 進行撣灰,調整艾灸與皮膚的距離使熱度充分作用于穴位,腧穴出現熱敏化則表示效果理想,熱敏感消失后停止治療。辨證加減穴位,人中溝歪斜加用地倉穴、水溝穴、承漿穴;目閉合不全加用攢竹、四白穴;素體虛弱加用足三里穴、曲池穴。1 次 /d,5 次 /周,持續治療 4 周。
1.3 觀察指標 (1)療效評價。患者癥狀消失,面部肌肉功能、表情控制恢復正常,為治愈;患者癥狀部分消失,面部肌肉功能、表情控制基本正常,為顯效;患者癥狀改善,肌肉功能、表情控制有所恢復,為有效;病情癥狀變化不明顯,肌肉功能、表情控制改善不明顯,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癥狀積分。對兩組臨床癥狀(口眼歪斜、言語不清、口角流涎)予以計分,依據患者病情程度實施三級評分,完全恢復為1分,基本恢復為2 分,未恢復為3 分。(3)面部殘疾指數(FDI)評分。病情評價依據FDI 檢測結果,量表維度包括軀體功能(FDIP)、社會功能(FDIS)兩部分。FDIP 評分越高,則表示軀體功能越差。FDIS 評分越高,則表示社會功能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00%,高于對照組的6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口眼歪斜、言語不清、口角流涎癥狀積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各項癥狀積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分,)
組別 n 時間 口眼歪斜 言語不清 口角流涎觀察組對照組20 20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t 治療前P 治療前t 治療后P 治療后2.27±0.41 0.84±0.21 2.28±0.44 1.77±0.40 0.074 0.941 9.206 0.000 2.36±0.41 0.77±0.20 2.33±0.36 1.67±0.31 0.246 0.807 10.910 0.000 2.39±0.17 0.58±0.13 2.33±0.12 1.37±0.26 1.290 0.205 12.154 0.000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DI 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 FDIS、FDIP 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FDIP 高于對照組,FDIS 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DI 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DI 評分比較(分,)
組別 n 時間 FDIS FDIP觀察組對照組20 20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t 治療前P 治療前t 治療后P 治療后15.60±2.61 7.62±2.51 15.53±2.81 10.70±2.48 0.082 0.935 3.904 0.000 14.80±2.21 24.18±2.42 14.71±2.41 18.01±2.81 0.123 0.903 7.454 0.000
中醫認為,面癱主要為機體正氣虛弱,外邪侵襲導致單側脈絡阻滯,氣血閉阻,肌膚失濡養致縱緩不收而發病。初期病邪較淺,需及時疏調經氣,驅邪外出[3~4]。現代醫學指出,周圍性面癱的發病與病毒感染導致面神經缺血水腫相關,而淋巴結是機體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分布,是實現T 淋巴細胞、B 淋巴細胞發揮免疫應答的重要組織[5]。有研究指出,免疫系統可有效促進神經系統中神經損傷的修復,在面神經修復的過程中,免疫系統起著參與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對與面神經走行相關的頸部淋巴結,耳前、耳后淋巴結周圍腧穴進行針刺,可有效改善周圍性面癱病情,表明周圍性面癱的病情發展與機體免疫功能下降存在聯系,因此需從改善淋巴循環、免疫功能方面入手開展治療[6]。
巨刺法來源于《靈樞·官針》,是以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針刺方法。中醫將人體看為整體,經絡理論提出人體全身經脈循行交接、左右連貫、相互作用,因此對健側針刺,可使健側局部血流增加,建立豐富的側支循環,從而激發經氣、疏通經絡,實現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的效果,同時避免了患側面部組織的再損傷[7]。研究認為,巨刺法較患側針刺更為有效,這是因為周圍性面癱患者患側經脈氣血瘀滯,組織、淋巴結存在病理改變,針刺患側難以激發經氣,對淋巴循環改善不明顯,而針刺健側可發揮正常組織以及淋巴結的正常生理狀態優勢,可激發經氣,使淋巴循環、機體免疫力得到改善[8]。
熱敏灸為艾灸療法,通過點燃艾柱,使熱量經皮膚作用于穴位,使局部血液循環、淋巴循環得到改善,減輕平滑肌痙攣,促進局部皮膚組織代謝,實現溫經通陽、調暢氣血的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癥狀積分、FDI 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認為,針刺與熱灸并用,可有效發揮兩者優勢,提高治療效果,縮短病程,使患者病情癥狀以及生活質量得到改善。綜上所述,聯合熱敏灸以及巨刺法對周圍性面癱患者進行治療,對患者癥狀改善、病情恢復有積極意義,療效確切,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