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華
(河南省開封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 開封475099)
癲癇是由于腦神經元異常放電,導致大腦短期功能障礙的綜合征,對患者的生活造成一定影響[1]。臨床治療常以西藥為主,通過抑制神經元異常放電,使神經細胞興奮性降低,可改善患者癥狀,但對控制病情效果并不明顯,且易反復發作,需尋求更為有效的治療方案。中醫學認為,癲癇屬“癇病”范疇,以風痰閉竅證多見。患者受痰、火、瘀以及先天因素等影響,致氣血逆亂、痰火擾心,蒙蔽清竅而發病,故治療應以熄風化痰為主。癲癇康膠囊有熄風鎮驚、化痰開竅、通絡止痛之功效。本研究探討癲癇康膠囊與卡馬西平合用對癲癇患者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2018 年6 月~2019 年6 月我院收治的104 例癲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2 例。對照組男32 例,女20 例;年齡 25~69 歲,平均(48.46±6.83)歲;病程 1~8 年,平均(5.21±1.09)年;體質量 49~83 kg,平均(64.25±9.67)kg。觀察組男 30 例,女 22 例;年齡 24~71 歲,平均(48.12±6.23)歲;病程 2~9 年,平均(5.17±1.14)年;體質量 50~85 kg,平均(65.33±10.22)kg。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西醫符合《臨床診療指南:癲癇病分冊》[2]中相關診斷標準;中醫辨證符合《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3]中風痰閉竅證,主癥:猝然昏倒、眼睛上翻、口吐白沫;次癥:手腳抽搐、喉中有痰聲;舌脈:舌質淡紅,脈滑。
1.3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患者或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依從性較好,能完全配合本次治療;既往未服用本研究中類似藥物;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2)排除標準: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合并嚴重精神疾病;合并惡性腫瘤;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
1.4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予以常規抗癲癇藥物治療,口服丙戊酸鈉緩釋片(國藥準字H20010595)1.5 g/次,3 次 /d,治療 2 個月。
1.4.1 對照組 對照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口服卡馬西平(國藥準字 H11022278)0.2 g/ 次,2 次 /d,上述為初始劑量,治療7 d 后根據病情調整劑量,每周遞增0.2 g,最高劑量不得超過1.0 g/d,治療2 個月。
1.4.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口服癲癇康膠囊(國藥準字Z14020445)0.9 g/次,3 次/d,治療2 個月。
1.5 評價指標 (1)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癲癇發作次數、大腦異常放電數目,采用多參數動態腦電圖儀統計;(2)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日常生活活動量表(ADL)評分[4],根據患者進食、洗澡、修飾、穿衣、大便控制、小便控制、用廁、床椅轉移、平地行走及上下樓梯情況評分,共計100 分,自理能力越好,分值越高;(3)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治療期間惡心、皮疹及腹瀉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癲癇發作次數、大腦異常放電數目比較 治療前,兩組癲癇發作次數、大腦異常放電數目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癲癇發作次數、大腦異常放電數目均較治療前減少,且觀察組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癲癇發作次數、大腦異常放電數目比較()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癲癇發作次數、大腦異常放電數目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n 癲癇發作次數(次/月) 大腦異常放電數目(180/s)治療前 對照組觀察組52 52 t P治療后 對照組觀察組52 52 t P 8.32±1.59 8.33±1.61 0.032 0.975 3.16±0.74*2.51±0.45*5.412 0.000 8.45±2.21 8.47±2.17 0.046 0.963 5.05±0.69*3.96±0.63*8.412 0.000
2.2 兩組治療前后ADL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ADL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ADL 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ADL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ADL評分比較(分,)
組別 n對照組觀察組52 52 7.450 16.662 0.000 0.000 t P治療前 治療后 t P 40.58±6.25 40.98±6.59 0.318 0.751 51.24±8.21 62.39±9.18 6.529 0.000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69%,觀察組為3.84%,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臨床治療癲癇常采取丙戊酸鈉緩釋片和卡馬西平治療,丙戊酸鈉緩釋片是一種抗癲癇藥,通過抑制氨基丁酸轉移酶和降低其代謝,可以增加腦內氨基丁酸的含量,抑制機體神經元異常放電并控制癲癇發作[5];卡馬西平可通過抑制突觸前后神經元放電,使神經遞質的釋放被阻斷,降低神經細胞興奮性[6]。上述藥物雖對癲癇有一定治療效果,但該病發病突然,且容易反復發作,長期采用西藥治療并不能較好控制病情發作和復發情況,對患者生活能力改善并不理想,故需要尋求更好的治療方案。
中醫學認為,癲癇屬“癇病”范疇,多見風痰閉竅證,因在飲食不律、情志失調和勞神焦思基礎上患其他病后,使臟腑虧損,肺脾腎不足,則風濕閉阻、氣機逆亂、痰火憂心,致清竅失養,最終發病[7]。因此,治療該病應以平熄內風,化痰開竅為主,同時兼以通絡生津。而癲癇康膠囊是由天麻、僵蠶、膽南星、石菖蒲、丹參、人參、全蝎、川貝母、遠志、淡竹葉、麥冬、琥珀、生姜、冰片及人工牛黃所制的中藥劑,方中天麻、僵蠶熄風止痙;琥珀、膽南星鎮驚;石菖蒲清熱解毒;川貝母、遠志、生姜化痰、解表、去濕;丹參、人參活血補氣;淡竹葉生津;冰片、人工牛黃開竅、清心;全蝎通絡止痛。所有藥物合用,有熄風鎮驚、化痰開竅、生津去濕、通絡止痛之功效。同時,現代藥理學表明,天麻提取物可縮短癲癇發作時間,并具有降低外周血管阻力的作用[8];膽南星、石菖蒲有鎮靜作用,且對驚厥有一定對抗作用;全蝎中含有的多肽對癲癇有較好抑制作用;遠志具有祛痰作用[9];淡竹葉有利尿抗菌作用;冰片可在中樞神經內達到較高濃度,具有開竅的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癲癇發作次數及大腦異常放電數目均低于對照組,ADL 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而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未見明顯差異(P>0.05)。綜上所述,癲癇康膠囊聯合卡馬西平治療可有效減少癲癇患者的癲癇發作次數及大腦異常放電數目,改善生活能力,且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