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巧珍
(南華大學附屬長沙市中心醫院 湖南長沙410018)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逐漸老齡化,腦卒中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腦卒中后上肢肌張力增高是腦卒中后常見后遺癥,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目前,臨床主要采用藥物治療幫助患者緩解肌肉痙攣癥狀,雖起到一定治療作用,但未能達到預期效果[1~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腦卒中后上肢肌張力增高綜合康復治療及效果評估。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腦卒中后上肢肌張力增高82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41 例。實驗組男 25 例,女 16 例;平均年齡(55.12±2.52)歲。對照組男24 例,女17 例;平均年齡(55.22±2.86)歲。兩組一般資料(P>0.05)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臨床腦卒中后上肢肌張力增高診斷標準;患者及其家屬知曉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排除標準:存在精神障礙;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存在溝通障礙。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關節負重及局部痙攣緩解的康復鍛煉。對患者病情狀態進行專業化評估,并根據評估數據為患者制定針對性的關節負重及局部痙攣緩解康復訓練,并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鍛煉,單次鍛煉時長以30 min 為宜,1 次/d,鍛煉5天后休息兩天再進行鍛煉,持續鍛煉4 周。實驗組在此基礎上給予神經促進技術診治聯合低頻電針的綜合康復治療。神經促進技術診治:首先將患者由臥位轉換為座位再換為立位,然后逐漸進行床到輪椅間轉移鍛煉,結合正常機體神經生理發育規律,利用多感覺刺激,借助抑制、誘導等手段,對肢體痙攣情況加以控制。低頻電針:采用低頻治療儀對上肢屈肌痙攣患者選取患側百會、神庭、曲池、手三里、內關、合谷、伏兔、伏兔穴上3 寸、承扶、委陽、足三里、陰陵泉、三陰交、丘墟穴進行針刺,所有電流強度根據患者的具體耐受程度進行調整,20 min/ 次,1 次/d,以 10 d 為一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療效判定標準:患者肌張力指標恢復正常,無其他并發癥發生,為顯效;患者肌張力指標改善,發生其他并發癥概率降低,為有效;患者肌張力指標并無任何改善,發生其他并發癥的概率較高,為無效。總有效=顯效+有效。(2)對比兩組患者Ashworth 痙攣評定量表評分。(3)對比兩組患者Fugly-Meyer 運動功能評分。總分為100 分,分數越高代表患者肢體功能協調性越佳。(4)對比兩組患者Barthel 指數評分,>60 分為良好,40~60 分為功能障礙依賴,<40 分為功能障礙完全依賴。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量資料(Ashworth 痙攣狀態、Fugly-Meyer 運動功能評分、Barthe1 指數評分)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臨床療效)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實驗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shworth 痙攣評定量表評分比較 治療后,實驗組Ashworth 痙攣評定量表評分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shworth 痙攣狀態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shworth 痙攣狀態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對照組41 41 t P 5.26±0.36 4.98±1.41 1.2320>0.05 2.36±0.75*3.94±1.15 7.3687<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ugly-Meyer 運動功能評分比較 治療后,實驗組Fugly-Meyer 運動功能評分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ugly-Meyer 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ugly-Meyer 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對照組41 41 t P 49.36±6.01 50.98±11.03 0.8258>0.05 80.74±9.14*72.36±15.74 2.9480<0.05
2.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arthel 指數評分比較 實驗組Barthel 指數評分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arthel 指數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arthel 指數評分比較(分,)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對照組41 41 t P 53.68±3.15 53.15±3.20 0.7558>0.05 65.14±4.68*56.11±3.01 10.3911<0.05
有研究表明,腦卒中后上肢肌張力增高中綜合康復治療療效顯著,能緩解痙攣狀態,降低肌張力,減少肌肉萎縮發生的概率,幫助患者改善上肢肌力與關節活動狀態[4~5]。本研究所采用的神經肌肉促進技術借助視覺與語言命令的引導,在神經心理學理論基礎上對患者運動模式造成影響,通過反復牽伸等方式幫助患者強化肌張力、抑制患肢痙攣產生,有效促進痙攣肌與拮抗肌的平衡,協調患者運動功能的目的[6]。此鍛煉方式通過抑制技術能夠強化患肢運動功能,降低腦卒中后運動神經元的損傷,促進患者正常運動模式的創建,可顯著改善病患肢體運動功能。腦卒中屬于中醫“中風”范疇,在中醫歷史中,古醫學家發現上肢肌張力增高大都由腦卒中所致,但并未對該病做出詳細的論述與定義,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中醫學理論認為腦卒中后上肢肌張力增高的主要因素在于臟腑陰陽失調、氣血運行不暢。因此,可采取中醫針刺方式刺激穴位進行治療[7]。低頻電針治療通過刺激患者百會穴,能健腦益智、鎮靜安神;內關穴能疏通血氣、安養心神;陰陵泉穴、三陰交能活血通絡、強健脾胃。通過針刺活血通絡之法,幫助患者調整陰陽平衡,緩解肌肉痙攣等臨床癥狀[8]。現代醫學認為,腦卒中后上肢肌張力增高與神經系統密切相關,針刺可促進中樞神經與周圍神經的聯系,降低肌張力,因此,通過低頻電刺可實現交互抑制的作用,有效松弛痙攣肌。神經促進技術診治聯合低頻電針的綜合康復治療充分結合了運動訓練的高效性與無副作用的優勢,加強患者抗痙攣作用,有效降低肌張力,促進神經功能與肢體功能的恢復。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臨床療效、Ashworth 痙攣評定量表評分、Fugly-Meyer 運動功能評分、Barthel指數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腦卒中后上肢肌張力增高患者應用綜合康復治療效果優于康復訓練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肢體功能,值得臨床推廣和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