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倩 蘇吉利 曲丹菊 張超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耳鼻喉科 洛陽471000)
分泌性中耳炎是臨床常見非化膿性炎性疾病,主要特征為鼓室積液、聽力下降,發病率較高,其中難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是指患者經常規治療無效,病情遷延反復,病情更為復雜,治療難度大[1]。鼓膜切開置管是治療難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重要方案,對改善臨床癥狀有積極作用,但鼓室內激素灌注則存在一定爭議,治療效果差異較大。有研究指出,對于腺樣體肥大鼻咽部因素所致的分泌性中耳炎采用鼓室內藥物治療效果欠佳[2]。為探究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用糜蛋白酶灌注聯合鼓膜切開置管臨床治療效果,本研究選取難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 年10 月~2019 年10 月收治的難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109 例,其中54 例行鼓膜切開置管為對照組,55 例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用糜蛋白酶灌注為試驗組。對照組男 23 例,女 31 例;年齡 21~44 歲,平均(32.57±5.37)歲;病程 3~12 個月,平均(7.61±1.95)個月。試驗組男 22 例,女 33 例;年齡 20~46歲,平均(33.04±5.48)歲;病程 3~13 個月,平均(7.92±2.03)個月。兩組基線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選取標準 (1)納入標準:經鼓氣耳鏡檢查、聲導抗測試確診為分泌性中耳炎;經常規藥物治療無效;病程>2 個月;發病前無聽力障礙;無耳毒性藥物使用史;患者知情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合并先天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合并鼻咽癌或鼻咽部占位性病變;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粘連性中耳炎;鼓室硬化;膽固醇肉芽腫;聽力曲線顯示為傳導性耳聾。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行鼓膜切開置管。局部麻醉,常規消毒,于硬性耳鏡下在鼓膜前下象限作2~4 mm 弧形切口,以吸引管抽取積液,選擇適當通氣管鑲嵌于切口。術后常規預防感染。
1.3.2 試驗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術中給予地塞米松磷酸鈉(國藥準字H13020570)、注射用糜蛋白酶(國藥準字H22022843)進行灌注治療。地塞米松磷酸鈉5 mg、注射用糜蛋白酶4 000 U 與2 ml 0.9%氯化鈉溶液混合,注入鼓室,反復按壓耳屏數分鐘,2次/d,術后持續治療1 周。
1.4 療效評估標準 痊愈:耳悶脹感、耳鳴癥狀消失,骨氣導差<10 dB,聽力基本恢復正常。好轉:耳悶脹感、耳鳴癥狀顯著改善,聽力提高15 dB 及以上,但未至正常水平。無效:治療前后癥狀改善不明顯,聽力提高<15 dB。總有效率為痊愈、好轉之和。
1.5 觀察指標 (1)治療效果。(2)比較兩組治療前及治療后1 個月、6 個月語言頻率平均聽閾。(3)比較兩組治療前及治療后6 個月靜態聲順值、耳峰壓值。采用丹麥生產的WIAA220 聲阻抗聽力計進行檢測。
1.6 統計學分析 通過SPSS22.0 處理數據,計量資料(語言頻率平均聽閾、靜態聲順值、耳峰壓值)以()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總有效率)以%表,行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9.09%,高于對照組72.22%(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例(%)]
2.2 兩組語言頻率平均聽閾比較 治療后1 個月、6 個月,試驗組語言頻率平均聽閾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 2。
表2 兩組語言頻率平均聽閾比較(dBHL,)

表2 兩組語言頻率平均聽閾比較(dBHL,)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1 個月 治療后6 個月試驗組對照組55 54 t P 54.35±3.18 53.92±3.04 0.721 0.472 32.19±2.88 46.51±3.12 24.906<0.001 27.65±2.61 40.33±2.94 23.823<0.001
2.3 兩組靜態聲順值、 耳峰壓值比較 治療后,兩組靜態聲順值、耳峰壓值均有所提高,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 3。
表3 兩組靜態聲順值、耳峰壓值比較()

表3 兩組靜態聲順值、耳峰壓值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耳峰壓值(mm H2O)治療前 治療后6 個月試驗組對照組組別 n 靜態聲順值(ml)治療前 治療后6 個月55 54 t P 0.48±0.08 0.50±0.09 1.227 0.223 0.95±0.11*0.63±0.10*15.883<0.001-45.26±1.54-44.75±1.63 1.679 0.096-23.08±1.35*-37.44±1.46*53.330<0.001
分泌性中耳炎由于中耳負壓、積液原因導致聽力下降,其影響因素包括咽鼓管功能障礙、氧化應激反應、感染等,若經臨床常規治療2 個療程仍未見好轉,則為難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治療難度較高[3]。難治性分泌性中耳炎若未能及時干預,可造成永久性聽力障礙,但如何制定難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治療方案臨床意見不一。
難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鼓室積液呈黏稠狀,通過切開鼓膜清理積液對臨床治療有重要意義。鼓膜切開置管是治療難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術式,可利用鼓膜置管引流鼓室積液,同時通氣管可維持中耳內外壓平穩,有助于改善通氣引流,對恢復咽鼓管功能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證實,鼓膜切開置管治療難治性復發性分泌性中耳炎效果較好,可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氣骨導差,降低復發率[4]。同時,在鼓膜切開置管治療基礎上,本研究在術中及術后給予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用糜蛋白酶灌注治療,并反復按壓耳屏,以提高治療效果。地塞米松磷酸鈉是臨床常見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具有免疫抑制、抗炎、抗過敏作用,可阻滯巨噬細胞、白細胞在炎癥部位聚集,抑制炎癥介質合成釋放,應用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可減少積液滲出[5]。鼓室內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鈉應用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可改善聽力及免疫功能,臨床應用價值高[6]。注射用糜蛋白酶是蛋白分解酶類藥,有助于清除膿性分泌物及壞死組織,緩解局部炎癥反應,改善水腫癥狀,應用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可改善纖毛運動,溶解中耳內分泌物,有助于清除鼓室積液[7]。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1 個月、6 個月,語言頻率平均聽閾低于對照組(P<0.05),證實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用糜蛋白酶灌注聯合鼓膜切開置管,可提高治療難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治療效果,改善語言頻率平均聽閾。進一步分析兩組治療前后靜態聲順值、耳峰壓值,發現治療后試驗組高于對照組(P<0.05),證實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用糜蛋白酶灌注聯合鼓膜切開置管可改善患者聽力。綜上所述,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用糜蛋白酶灌注聯合鼓膜切開置管治療難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效果確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聽力情況,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