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琴 崔黎丹 盛翠華
(1 河南省鄭州民生耳鼻喉醫院 鄭州450052;2 河南省鄭東愛美麗醫療美容門診部 鄭州450000;3 河南省鄭州盛世醫療美容醫院 鄭州450000)
增生性瘢痕是由各種因素導致皮膚損傷,且損傷部位無法完全再生,進而產生病理性瘢痕增生。若增生性瘢痕面積較小,一般可以忽略不計,但瘢痕面積較大,且暴露于身體明顯部位時,易使患者產生自卑心理,并對肢體功能和關節活動造成一定的影響,若未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可能存在癌變發生風險,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2]。臨床治療該病主要有非手術和手術治療兩種方案,多數患者愿意選擇痛苦少的非手術治療。皮質類固醇藥物是治療增生性瘢痕的首選治療藥物,多數患者均能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但仍有部分患者治療效果不佳[3]。有研究顯示,A 型肉毒素具有軟化、萎縮瘢痕的作用[4],但與傳統皮質類固醇藥物相比,治療效果是否具有明顯優勢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擬比較曲安奈德與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治療增生性瘢痕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3 月~2019 年3 月于我院就診的增生性瘢痕患者82 例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1 例。對照組男 25 例,女 16 例;年齡 19~56 歲,平均(31.12±2.96)歲;病灶范圍 1.12~12.56 cm2;平均(4.23±0.58)cm2;病程 1~7 個月,平均(4.12±0.42)個月;部位位于前胸部10 例,面頸部16 例,上肢6 例,下肢7 例,腹部2 例;燒傷攣縮所致19 例,其他外傷所致 22 例。觀察組男 26 例,女 15 例;年齡 22~41 歲,平均(31.69±3.35)歲;病灶范圍 1.23~12.48 cm2;平均(4.31±0.52)cm2;病程 2~6 個月,平均(4.09±0.47)個月;部位位于前胸部11 例,面頸部15 例,上肢7 例,下肢6 例,腹部2 例;燒傷攣縮所致18 例,其他外傷所致23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近3 個月未使用過抗腫瘤藥物、糖皮質激素等藥物治療者;認知功能正常,能正常交流者;臨床資料完整;依從性較好,能配合完成本研究者;自愿參加本研究者。排除標準: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合并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者;合并免疫系統疾病者;對曲安奈德與A型肉毒素過敏者。
1.3 治療方法 治療前所有患者均使用75%乙醇消毒瘢痕組織。對照組采用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療,生理鹽水與曲安奈德(國藥準字H20033524)按1:1混勻,將藥液注入瘢痕實質內,當藥液向周圍組織浸潤,且外觀呈橘皮樣,瘢痕膨隆呈蒼白色時停止注射,每個注射點間隔約1 cm,每次注射劑量不超過80 mg。觀察組采用A 型肉毒素局部注射治療,采用2 ml 的生理鹽水將 A 型肉毒素(國藥準字S10970037)稀釋成濃度為50 U/ml,注射方法同對照組,注射時應分布均勻,每個注射點注射約5 U,每次注射總量不超過100 U。兩組均每2 周注射1次,5 次為一個療程,均治療一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治療一個療程后瘢痕處與周圍皮膚相平,隆起消失,無瘙癢及疼痛,且顏色恢復正常為顯效;治療一個療程后瘢痕隆起減輕,瘙癢和疼痛較治療前明顯緩解,顏色呈暗紅色為有效;上述癥狀均未改善為無效。(2)瘢痕長軸長度:分別于治療前、治療一個療程后使用游標卡尺測量患者瘢痕長軸長度,若存在多處瘢痕,取平均值。(3)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及復發情況:記錄患者治療期間紅腫、灼熱、疼痛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并于治療結束后隨訪6 個月,統計患者復發情況。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瘢痕長軸長度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治療后瘢痕長軸長度較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瘢痕長軸長度比較(cm,)

表2 兩組瘢痕長軸長度比較(cm,)
組別 n對照組觀察組41 41 20.572 16.430 0.000 0.000 t P治療前 治療后 t P 2.46±0.26 2.44±0.27 0.342 0.734 1.54±0.12 0.68±0.09 36.711 0.000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及和復發情況比較對照組出現紅腫、灼熱、疼痛各1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32%(3/41);觀察組出現灼熱、水腫各1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88%(2/41)。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00,P=0.644)。隨訪6 個月,對照組有6 例復發,復發率為14.63%(6/41);觀察組無復發,復發率為 0.00%(0/41)。觀察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496,P=0.011)。
瘢痕組織呈浸潤性生長,隨著時間推移將超出原創傷的界限,侵犯鄰近組織,呈瘤樣增生,影響美觀,嚴重者影響關節活動,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增生性瘢痕病程較長,且易復發,是整形外科治療難點之一。研究發現,增生性瘢痕與巨噬細胞、成纖維細胞、中性粒細胞等有關,上述細胞分泌細胞外基質和膠原,形成瘢痕疙瘩,其中成纖維細胞是導致瘢痕增生和異常增殖的重要細胞[5~6]。
有報道指出,A 型肉毒素治療瘢痕具有較好的效果,尤其是在減輕疼痛、瘙癢方面[7]。目前,A 型肉毒素已被廣泛應用于美容外科領域,其在去除面部皺紋方面已被證實具有較好的療效。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較高,治療后瘢痕長軸長度較短,復發率較低,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無顯著性差異,表明A 型肉毒素局部注射治療增生性瘢痕較曲安奈德療效更佳,能有效縮小瘢痕長軸長度,降低復發率,且無嚴重不良反應,安全性較高。分析原因在于A 型肉毒素是神經毒藥物,可抑制細胞因子釋放,降低成纖維細胞內轉化生長因子-β1 水平,減輕瘢痕組織內炎癥反應,繼而縮小瘢痕范圍。A 型肉毒素在一定程度上還可誘導成纖維細胞凋亡,阻斷細胞外基質和膠原的釋放,進而阻止瘢痕增生,能有效降低復發率,有利于患者預后[8~9]。增生性瘢痕還伴有瘙癢、疼痛等癥狀,給患者造成極大的痛苦。A 型肉毒素局部注射治療能夠增強C 類神經元興奮閾值,降低組胺、皮膚肥大細胞P 物質,從而減輕患者瘙癢、疼痛感,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升治療效果[10]。A 型肉毒素與曲安奈德治療均無嚴重不良反應,兩者安全性均較高。
綜上所述,與曲安奈德相比,A 型肉毒素局部注射治療增生性瘢痕效果更佳,在縮小瘢痕范圍、降低復發率等方面效果更優。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后需擴大樣本進行深入研究,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可靠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