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穎
(河南省鹿邑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一病區 鹿邑477200)
肺結核是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傳染病,主要表現為低熱、乏力、盜汗、咳嗽、咯血等。據統計,約1/3~1/2 的肺結核患者存在咯血癥狀,輕度患者痰中帶血,重度患者咯血凝塊、鮮血,嚴重損害患者健康[1]。因此,需對肺結核伴咯血患者實施有效護理干預。護理程序是根據疾病病情、表現等,在循證基礎上制定護理程序,按照既定的護理程序實施護理,提高護理的有序性、科學性,以改善護理質量[2]。本研究以我院肺結核伴咯血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基于護理程序的整體護理干預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 年3 月~2018 年7月收治的肺結核伴咯血76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入院時間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8 例。觀察組男23 例,女 15 例;年齡 60~78 歲,平均(68.84±3.51)歲;咯血量:中等量27 例,大咯血11 例。對照組男21 例,女 17 例;年齡 60~77 歲,平均(68.62±3.44)歲;咯血量:中等量25 例,大咯血13 例。性別、咯血量、年齡等兩組資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肺結核診斷和治療指南》[3]中相關診斷標準;伴有咯血癥狀;住院患者;患者及其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伴有凝血功能障礙或血液系統疾病者;伴有其他肺部疾病者;伴有其他臟器功能嚴重受損者;伴有精神或神經障礙性疾病影響溝通交流或評估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實施臨床基礎護理,包括入院宣教、消毒隔離、清理呼吸道、熟悉醫院環境、指導配合相關檢查、進行心理疏導。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基于護理程序的整體護理進行干預,具體如下:(1)評估病情:收集肺結核伴咯血患者咯血、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資料,整理臨床資料,明確肺結核伴咯血患者健康問題。(2)護理診斷:根據患者病情進行評估,明確檢查結果以及主要護理問題。(3)制定護理方案:根據肺結核伴咯血患者健康問題,建立預期目標,明確護理順序,通過臨床循證綜合制定護理方案。(4)實施護理:預防窒息,觀察肺結核伴咯血患者病情,及早發現胸悶、喉頭作響等窒息征兆,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等,咳嗽劇烈者應用止咳藥物,防止出現窒息。心理護理,肺結核伴咯血患者易出現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護理人員應安撫患者,根據患者特點采用支持療法、移情療法等多種專業心理學方法進行疏導,穩定患者心理狀態,提高患者治療信心,為后期治療護理的配合提供基礎保證。體液護理,快速建立靜脈通路,采血、配血,補充血容量。營養護理,說明發生營養不良的原因,明確營養的重要性,制定科學的飲食計劃,予以高熱、高蛋白、富含維生素的半流質、流質飲食,可根據情況予以靜脈營養,定期評估營養狀況。體溫護理,體溫>39℃時,進行物理降溫,室內溫度保持在22~24℃,濕度保持50%~60%,鼓勵患者適當飲水。
1.4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采用簡明健康狀況評價量表(SF-36)評估,根據量表內容由培訓后專業調查人員進行評估,共包括精神健康、一般健康狀況、精力三個方面,分值越高越好。(2)對比兩組并發癥(肺不張、窒息、病灶播散)發生情況。(3)比較兩組護理服務總滿意度評分。自制護理服務滿意問卷(本問卷內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α 為 0.93,效度系數為 0.84)評估服務滿意度,主要從服務態度、護理能力等方面評估,總分100 分,非常滿意:96~100 分,滿意:81~95 分,較滿意:61~80 分,不滿意:0~60 分,非常滿意、滿意、較滿意計入總滿意。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干預前后SF-36 評分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SF-36 各項目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SF-36 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干預前后SF-36 評分比較(分,)
時間 組別 n 精神健康 一般健康狀況 精力干預前 觀察組對照組38 38 t P干預后 觀察組對照組38 38 t P 53.26±4.31 54.15±4.28 0.903 0.369 82.59±3.12 76.40±3.78 7.785<0.001 51.72±4.55 52.30±4.41 0.564 0.574 78.94±3.41 74.55±3.92 5.209<0.001 54.77±4.02 53.85±4.13 0.984 0.328 79.57±3.36 73.82±3.97 6.815<0.001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為7.89%,低于對照組的28.9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2.3 兩組護理服務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服務總滿意度為89.47%,高于對照組的65.79%(P<0.05)。見表 3。

表3 兩組護理服務滿意度比較[例(%)]
結核菌屬于分枝桿菌屬,可對藥物產生單一或多重耐藥性,治療難度大。隨著肺結核患者病情進展,空洞壁動脈瘤可發生破裂,結核灶侵襲肺或支氣管動脈,導致出血,患者出現咯血癥狀[4]。反復咯血或大量咯血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并存在窒息風險,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對肺結核伴咯血患者實施標準化護理措施極為重要。
護理程序是以恢復患者健康、滿足其護理需求為目標,明確患者健康問題,對其實施系統的連續性、科學性護理,可加快患者康復。基于護理程序的整體護理干預是按照護理程序從生理、心理等多個方面對患者實施護理,滿足患者各方面護理要求。朱敏等[5]研究發現,對胃癌根治術后患者實施整體程序化護理,可緩解胃乏力癥狀,增強患者免疫功能,改善其生活質量水平。本研究觀察組實施基于護理程序的整體護理干預,通過護理評估,針對患者病情采取針對性護理措施,從而有助于提高護理效果。肺結核患者易出現肺實質病變,咯血會減少肺血流量,影響患者通氣,存在窒息風險[6]。通過病情觀察、清理呼吸道、應用止咳藥等可降低窒息發生風險。肺結核咯血患者極易出現抑郁、喪氣等負性心理,影響治療。護理人員實施心理護理,可穩定患者心理狀態,促使其配合治療。另外,咯血會造成患者體液快速流失,出現脈搏加快、口渴等癥狀,需及時補充血容量[7]。有研究指出,充足的營養有利于破裂動脈的愈合,緩解咯血癥狀,促進患者康復[8]。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精神健康、一般健康狀況、精力等方面得到明顯改善,且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降低,護理服務總滿意度得到提高。綜上所述,基于護理程序的整體護理干預能降低應用于肺結核伴咯血患者并發癥發生風險,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及服務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