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夢娜 龔帥昌
(江西省人民醫院肝膽外科 南昌330006)
精細化管理是一種管理方式、管理理念及管理文化,屬于現代化管理措施中較為高效的一種,以往經常運用于企業管理過程中,其具有創新性、綜合性及高效性等優點[1]。隨著這種管理模式的應用推廣,現已逐漸滲透到醫療護理中,對于促進醫療護理質量的提高有較為積極的作用[2]。本研究針對需要使用靜脈留置針的患者實施精細化管理,旨在分析精細化管理對于靜脈治療過程中使用靜脈留置針患者的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8 月肝膽外科收治的213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106 例使用靜脈留置針并實施傳統管理的患者作為常規組,男59例,女47 例;年齡20~69 歲,平均年齡(42.15±3.62)歲。107 例使用靜脈留置針并實施精細化管理的患者作為觀察組,男62 例,女45 例;年齡21~70歲,平均年齡(42.22±3.65)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常規組 使用靜脈留置針并實施傳統管理。主要包括:(1)常規對患者實施靜脈注射等基礎操作,整個注射過程遵循無菌原則;(2)統一使用22 G型號的靜脈留置針;(3)進行統一的健康宣教。
1.2.2 觀察組 使用靜脈留置針并實施精細化管理。(1)護理人員的精細化管理:對過去使用過靜脈留置針,并因各種情況導致患者提前拔管的情況進行總結,定期組織護理人員參與靜脈留置針相關護理知識、技能操作培訓,并在培訓結束后開展相對應的訓練及考核,強化護理人員的護理技能及素養,要求護士針對病患的疾病及其身體狀態進行針對性、個性化的操作,如護理相關人員可使用文字、語言、動作等形式相結合,在床邊用通俗易懂的話語進行相關康復性指導。(2)穿刺流程的精細化管理:針對老年患者應選擇23~24G 型號的留置針,最大程度上減少老年多發的機械性靜脈炎、血栓性靜脈炎等現象。在穿刺過程中選擇患者身體部位容易固定、彈性好、不存在靜脈瓣、活動度高、較粗、較直且血流較為豐富的血管進行穿刺。針對能夠下床自主活動的患者,盡可能選擇上肢靜脈進行穿刺,因下肢靜脈血管內所含靜脈瓣膜豐富,血液回流相對于上肢阻力更大,會導致藥物滯留在下肢血管里的時間延長,易刺激并損傷血管壁內膜,引起血栓及滲出,除了特殊情況,一般不建議使用,再者避免反復多次在同一部位穿刺。在穿刺完成后,在實施留置針敷貼處理時應將敷貼緊緊貼在患者皮膚上,呈U 字固定,并保證留置針的針尖端在肝素帽之下。采用脈沖式沖封管,推注液體時采用間斷式(推一下停一下)的方式,嚴格控制好推注的速度,沖管時應回抽液體,不能強行推入,以免血凝塊進入體內,封管過程中應選擇正壓封管的方式,由肝素帽的輸液針頭脈沖式推注2.5 ml 左右再繼續推注剩下的液體。在管內液體還剩下1 ml 時應將針頭拔除,讓管腔內充滿封管液,減少堵塞現象的出現。并叮囑護理人員在輸入了刺激性藥物、白蛋白等血液制品后及時使用生理鹽水將管道沖洗干凈。(3)精細化留置針的護理管理:操作者操作前后均要洗手,戴手套前及脫手套后也需洗手。嚴格遵循無菌操作、手衛生規范;留置針的留置時間為3~4 d,避免長時間留置現象的出現,預防化學性靜脈炎的發生;對靜脈治療患者留置針部位進行仔細觀察及護理,一旦發現靜脈炎,應立即拔出留置針,采用局部濕敷硫酸鎂(50%)的方式處理;針對輸液不暢、發生血管處痙攣的患者給予對應部位熱敷處理;針對小血栓栓塞患者,將留置針拔出后應重新選擇穿刺點進行留置;針對套管脫出患者應加強家屬的教育,必要時給予相應的固定處理。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實施靜脈留置針護理后患者靜脈留置針相關知識掌握評分、管理質量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護理過程中并發癥發生情況。相關知識評分、管理質量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與護理效果呈正相關。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相關知識掌握評分、管理質量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靜脈留置針相關知識掌握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管理質量評分均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相關知識掌握評分、管理質量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相關知識掌握評分、管理質量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分,)
組別 n 相關知識掌握評分 護理管理質量評分 護理滿意度評分常規組觀察組106 107 t P 65.32±5.49 78.12±3.62 20.11 0.00 82.51±3.47 90.33±3.29 16.88 0.00 83.52±2.96 91.23±2.21 21.55 0.00
2.2 兩組護理過程中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護理過程中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護理過程中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隨著科技的進步,護理服務技術理念也在不斷地更新,靜脈留置針技術得到了極大的推廣,其具有操作便利、安全性高等特點,可適用于任何部位的穿刺治療,并能減輕由于治療過程中反復穿刺給患者帶來的疼痛傷害,提高患者的舒適程度,減輕護理人員的護理壓力[3],并可在患者出現緊急情況時,為醫護人員治療提供便利的輸液通道。在靜脈留置治療過程中有效的護理管理顯得尤為重要,《靜脈治療護理技術操作規范》[4]中指出留置針可保留3~4 d,但通常由于患者自身因素、護理人員的操作失誤、宣教不到位等原因,會導致留置管提前脫落及堵塞的現象,人為地縮短了留置時間,影響患者的總體就醫體驗滿意度。因此,護理工作者需改善護理管理措施,加強監督及訓練,避免意外情況的發生。
精細化管理是以達到更高要求、水準為目的的一種創新型管理模式,管理過程中應堅持實施精細、準確、嚴格的管理措施,并尋找管理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把出現的問題不斷改進,現已在臨床治療及護理過程中應用較為廣泛[5~7]。將其應用在靜脈留置的護理過程中能顯著優化護理管理的操作流程,強化護理管理的有效性,提高護理管理的質量,最大程度上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幫助護理人員樹立責任意識,提高患者掌握相關知識的程度,促進患者預后[8~9]。精細化管理護理還可以通過健康宣教,調動患者直接參與其中,增進護患溝通,調動醫患的協調積極性,同時在護理過程中可與入職人員培訓、質量控制及標準化流程培訓等多方面結合,不斷完善精細化管理模式,延長外周靜脈留置針留置的時間,提升護理質量[10]。我院肝膽外科也通過對靜脈留置針患者實施精細化護理,讓護理人員不斷地進行學習與實踐操作培訓,大大提高了護理人員對靜脈留置針精細化護理的認識,規范和完善了其操作標準。本研究結果顯示,我科實施了靜脈留置針精細化管理的患者各項觀察指標均優于實施傳統管理的常規組靜脈留置患者,說明使用留置針并給予精細化管理能夠提高護理管理質量[11~12]。綜上所述,靜脈治療過程中給予精細化管理,能提高患者對靜脈留置的認知度,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升患者綜合就醫體驗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