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芷妍(湖北省咸寧市財政局)
一直以來,我國對于社保存在兩個系統,一個是針對于雇主和雇員之間存在雇傭關系的群體,其中屬于打工一族的人群可以享受“五險一金”的保障,即養老保險、工傷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和住房公積金,其分別對應于發生或者出現規定范圍內的事項時,可以由國家相關部門提供一定的補償和補貼,以此來降低雇員居民的經濟負擔,具體而言,養老保險負責在被保險人退休后給付養老保險金,工傷保險負責在工作中遭受工傷而給付保險金,醫療保險負責對當事人日常看病提供報銷,失業保險負責提供失業補助,生育保險負責生育過程中提供補貼,而住房公積金則針對貸款買房或者房屋裝修時提供資金的。各類保險的保險費由雇主單位和雇員共同承擔。另一個是針對沒有工作的城鄉居民的保險保障系統,簡稱“城居保”,俗稱為“新農合”,參保人群主要是指沒有工作城鎮居民,包括老人和學生均可參保,但是所涉及到的保險費用需要自己承擔,并且沒有強制性。
進入新時期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經濟不平衡發展之間的矛盾,經濟新常態下,作為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社保將在化解我國社會主義新矛盾過程中扮演重要作用,此外隨著我國人口結構老齡化程度加劇,社保基金的管理也將承擔更大的壓力。據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預測數據來看,我國將在2050年達到贍養率的峰值,約為46%,而根據我國《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養老金賬戶研究》報告可以預測,我國在2050年養老金缺口將達到43萬億元,這無疑對社保基金的管理以及解決全民養老的課題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我國的社保基金管理需要考慮現實的可持續發展要求,我國是人口大國并且將長期處于發展過程中,運用可持續發展理論研究社保基金管理制度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相關研究的深化,同時利用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理論解決社保基金的管理問題實則也是一種強有力的補充。具體而言,在應對老齡化這一不可逆轉的趨勢時,社會保險制度將長期作為社保的承擔主體,這一主體的作用發揮將決定社保機制是否能夠長期有效。此外,就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而言,社保能夠維護社會公平,化解前文所提到的我國目前的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矛盾,鞏固和實現國家治理體系,推進我國治理能力的提升。對于社保基金研究的重點在于長期性,隨著社會經濟形態的改變,社保改革是不可避免的,就基本養老保險來看,改革的方向應該是“大賬戶”和“小統籌”,加強現實制度運行成本的降低和制度整體收益的提升。研究社保基金的方向也應該要集中在養老保險金給付水平非均衡狀態下的全國統籌財政補貼機制的構建,找到合適統籌類型和財政支出的適度水平,充分體現社保基金長期可持續性。從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層面而言,也必須要能夠分析基金規模“縮水”的原因和持續投資管理的模式,充分考慮社保基金的長期運營風險并體現其治理價值和收益性特征。結合國外較早開展的關于社會保障制度的研究結論,我國在研究社保基金時也可以有所借鑒和篩選,國外的研究者多數是以代際公平理論和委托代理理論為理論研究基礎,主張社保基金在資本市場中的高效保值和多元投資,平衡政府和市場的相互關系,部分成功經驗也將成為我國深化社保制度改革和社保基金管理的啟示。
理論上,社保基金是一個廣義的定義,其概念界定的內涵是指社會保障基金,包括社會保險基金、社會福利基金、社會救助基金和補充保障基金。社保基金主要是指國家從已有的社會財富當中提存并積累的資金,主要目的在于援助和補償一定群體的社會對象,屬于社會保障的一種制度,這種制度的核心是保障勞動者的基本生活,維持一定的社會公平,表現為先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資金的儲備,再通過一定的方式進行再次分配。由于在社保基金中社會保險基金所占比重較大并且其在應對人口老齡化所起到的關鍵性作用,因此通常所說的社保基金主要針對的是社會保險基金,社會保險基金也是本文在研究社保基金中的主要關注點。
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最早于1951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時開始建立,1991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自此確立了我國養老保險基金的統籌模式,即保險費用由國家、企業和個人三方共同承擔,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開始建立并發展,到1995年基本確立了養老保險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制度,2018年國務院指出要建立養老保險中央調劑基金,明確省級政府發放責任制,直至2019年1月1日起,明確各項社會保險費用交由稅務部門統一征收。
從社保基金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我國的社保基金管理制度可以說已經取得了肯定性的成就,目前已經建立起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包括社會保險基金、社會福利基金、社會救助基金和補充保障基金,這些基金在應對風險預防和相互救濟上均在不同層次發揮了保障和再分配的重要作用,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基金統籌層次不斷提升并且城鄉制度也不斷整合,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和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完成并軌,城鎮職工醫療保險確立為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結合模式。從所出臺的相關文件的修訂情況來看,法律規章自制定起總體變化不大,我國社保基金管理制度總體上呈現穩定推進的態勢。
當然,部分研究者針對社保基金管理制度結構和社會保險基金整合的現實狀況也提出了社會保障相關立法層次不高、社保基金管理所涉主體責任履行情況有待提高以及保障范圍和保障層次的覆蓋具有局限性的問題,不可否認,在我國進入經濟新常態背景之下,社保基金的保險費用繳納的確存在調整機制缺乏的情況,此外社保基金的投資管理限制較多,雖然安全性能夠得以保證,但是基金的增值保值尚存一定的提升空間。
首先,社保基金作為一個龐大的資金池,其總量之大是其他投資主體無法比擬的,由于其基金管理受到更多的約束,可以認為作為一個相當重要的機構投資者,社保基金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資本市場的部分融資問題的。社保基金作為獨立的機構投資主體,可以從外部對被投資對象實施一定的外部監督和治理改善,為被投資者尤其是上市公司營造更透明和更公平的市場環境,而龐大的資金實力又能夠使得上市公司在進行再融資行為時更加注重價值提升而不是融資過程中的博弈和資本成本規避問題。可以說社保基金的動作改變甚至優化了我國的投融資市場,例如,截至2019年8月28日,上海和深圳兩個主板市場共有477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東中包含社保基金,社保基金的合計持股權市值總計超過2170億元,這些股票中多數是績效優越的股票,大部分屬于醫療和科技行業,可以預見的是隨著資金的涌入,高價值行業必將催生一批龍頭企業。
其次,由于社保基金更加注重長期價值的提升,其投資對象必須是長期具有潛在實力的企業,這就要求社保基金的管理更加注重價值相關信息的挖掘和研究。截至2019年末,社保基金的資產總值超過2.6億元,累計投資收益達到1.25萬億元,近十年的年化收益約為8.6%,這與符合我國整體經濟宏觀增長的客觀規律,可見社保基金保持了一定的穩健性。我國的社會保障基金由社保基金理事會負責運營,而社會保險基金由地方保險經辦機構運營,其投資范圍分別是具有一定風險的證券或金融衍生工具和嚴格限制的財政專戶管理的投資項目,這就為多元投資提供了便利,既保證了資金安全又具有一定的收益水平。
最后,社保基金持股能夠帶來一系列的創新,這種創新最直接的反映就是抑制了被投資對象的短期逐利行為和長期價值犧牲行為,由于投資對象嚴格限制,被投資企業必須盡可能避免利用股價波動實施短期套利,促進企業的管理層注重研發并積極參與公司管理,有助于管理層決策的有效性和創新性提升。另外,隨著社保基金持股,企業的內部治理結構會逐漸優化,一股獨大可能性較低,股權結構更加分散,代理問題也能得以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