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嘉 何靜 汪思冰(湯嘉、汪思冰,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會計與國貿學院;何靜,招商證券蘇州營業部)
一般而言,高職院校的投資理財專業服務的社會受眾為用戶個人,即依托互聯網和現代技術化手段,根據個人客戶的需求和特點,滿足用戶對資產保值、升值的投資需求。
我國個人投資理財業務起步較晚,經歷了銀行存款、國債、股票等單一產品的投資方式,到散戶個人的線下多元化理財,到如今的基于互聯網的集房產、證券、保險、貴金屬等為一體的、對理財客戶經理依存度明顯上升的現代化投資理財方式。
但我國大學教材的更新速度遠遠落后于行業的發展速度,這也造成了學生學到的知識往往具備陳舊、固化、不實用等特征,與當下社會需求和行業特點脫節。而教師因為缺乏行業前沿的實踐經驗,往往使其課堂缺乏真實性和體驗感。
大多數大學生僅有支付寶、微信理財通等基礎的理財經驗,且往往為小額的零錢理財,以貨幣基金為主。即便是投資理財本專業的學生,也只是在理論方面對多元化投資有一定了解,實則有投資經驗的少之又少。
以畢業首崗為客戶經理崗為例,不僅要求學生能掌握基本的證券行業基本知識,還要求學生熟悉營銷學、心理學,能夠基于客戶的主客觀條件進行行業或市場的分析和產品的推薦,以及后期的客戶關系維護和進一步拓展等。因此現階段投資理財專業的畢業生在面試時無法凸顯自身優勢,同時在進入職場后,企業還需要對其進行額外的入職培訓。根據證券業平均數據,擁有證券從業資格證的畢業生進入證券公司后的平均培訓時間為1.5個月,暫時沒有執業資格的畢業生則需要至少3個月的培訓時間才能完成入職培訓和考證。
因此,多數高校投資理財專業的設置并沒有兼顧社會和企業的用人需求,沒能幫助任何一方減少相關成本或費用,其專業的建設往往是缺乏社會效益的。
成熟的校企合作應該是“企中有校、校中有企”的模式,即能將企業資源和高校資源充分對接。在實踐中,校企的合作機制仍存在諸多問題。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采用“先數量、后質量”的校企合作原則,要求教師人手一個合作企業。對于大多數實操性強、就業以小微民企為主的專業來說,數量的要求很容易滿足,但對于投資理財這類有相當準入門檻的領域,其對標的企業一般是以證券公司為主的金融機構,該類機構具有相當高的合作標準,簽字、蓋章獲得合作機會并不容易。因為沒有實質性的機制約束雙方,很多專業只要簽下了合作協議就再也沒有實質性進展,協議往往淪為虛設。
校企合作的初衷是校企互換資源,有針對性地培養企業所需人才,注重人才的實用性,受益對象為本專業學生、教師和合作企業。但在實踐過程中,大多數校企合作只關乎少部分人,與大多數學生、教師均沒有關系。
以校企合作最普遍的形式——學生實習為例,普通規模的金融行業分支機構能夠在短期吸納的在校實習生名額非常有限,實踐中往往只有極個別優秀的高職學生能夠獲得實習機會,大多數學生是無法參與到其中的。此外,專業和企業之間的科研合作,最終也會淪為個別老師個人的工作量,企業很難會讓員工真正參與其中,而專業的整體建設也很難真正受益。
投資理財專業要求學生具備投資理財基本知識和實務操作技能,這要求高校具備相關的軟件和硬件設施供學生學習和模擬操作使用,但大多數高校的投資理財課程在普通教室完成,而軟件的學習和操作運用更是少之又少。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師操作技能的缺乏。長期遠離行業一線的教師本身就對行業缺乏敏銳度和關注度,而專業教學對軟件操作技能并沒有硬性要求。另一方面,實訓室建設和軟件購買經費往往存在不足的情況,加之學院往往優先發展強勢專業,對于普通專業的支持則會小很多,如此可能陷入專業發展的惡性循環。
加強投資理財專業的實踐教學能力,一方面,高職院校應在招聘時以實踐能力為重要考核點,考察教師在行業一線的綜合素養和相關技能能力。具備實踐經驗的教師能在教學過程中將“崗位”概念帶給學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崗位意識和就業責任感,同時這樣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是符合高職院校“煉強技之才”的初衷的。
另一方面,高校應加強對現有師資隊伍的提升。首先,現有教師可以和合作企業就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行業動態、專業技能提升等多個方面進行定期的交流、討論;其次,針對高校教師缺乏專業技能的問題,可以派相關教師進入企業的對應崗位進行掛職鍛煉,掛職教師既可以通過該機會了解企業的運營流程和模式、鍛煉操作技能,也可以進一步明確崗位職責,有助于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優化教學模式、革新教學方法。
投資理財專業的合作企業往往是國內銀行、證券和期貨公司等金融機構。以證券公司為例,各家證券公司為吸引投資者開戶和繼續后續服務,大多數都會開發自己的交易軟件。例如招商證券的“智遠一互通”,該軟件既囊括了股票交易、市場行情、數據資訊、專家論壇、智能盯/復盤等功能,又可以提供對接真實行情的免費模擬交易服務。即參與模擬炒股的用戶可以自動擁有10萬元的虛擬啟動資金,同時通過每日打卡、分享等功能獲得更多的虛擬資金,用戶可以在交易所規定的交易時間內進行行情查看和股票的委托買賣,也可以實時查看到自己的收益或虧損。除資金是虛擬的以外,所有操作和交易方式均與真實股票交易情況一致。
因此,投資理財專業可以與企業合作,進行模擬炒股或理財的競賽。模擬競賽不需要學生投入任何的實際資金,而真實的行情環境和交易策略能還原真實炒股的心理和狀態,有助于該專業學生進一步夯實操作技能,同時也能幫助企業進行優秀人才的選拔。
校企合作是資源的雙向流動,一方面,教師參與企業的崗位鍛煉,另一方面,鼓勵企業專家進入高校進行企業宣講、主題演講、課堂授課。以《證券公司服務禮儀》課程為例,其中涉及到營銷禮儀的部分內容,就可以邀請企業導師進行該部分的課堂授課。企業導師可以通過企業案例直接將學生帶入相關的真實情景中,激發學生的討論和思考,然后就金融營銷的相關禮儀規范結合案例進行知識的輸出。此外,鼓勵企業參與課堂建設,例如實訓室軟硬件設施的建設。鼓勵高校將實訓室場景化,例如建立銀行實訓室、證券公司交易大廳等,這將充分提高學生對崗位的理解,培養對未來職業的憧憬和職業理想。
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可以隨著合作機制的成熟而不斷升華,除了以上傳統形式,校企可以共同引進博士人才,深度參與校企合作項目;校企共建企業學院、冠名班、訂單班等,共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合作企業選派專家和代表指導學生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炒股技能競賽等;企業資助辦學,通過設立獎學金、獎教金、助學金與建設經費等方式,參與高校建設獲得合作共贏。
專業建設不僅需要高校單方面的重視,也需要社會資源的大力支持。對于投資理財這類強調綜合技能應用能力的專業,校企合作是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人才素養的重要方式。如何選擇優秀的企業通過多種合作方式進行深度合作,是未來校企合作需要考慮的。校企雙方應通過明確目標、細化模式、修正落實等思路進行合作模式的不斷優化和探索,以獲得最好的合作效益。